分享

“象”文化的进与退

 youxianlaozhe 2019-07-18

原标题:“大象”回家,国宝归去来

1



象尊 ( 商代晚期 )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简称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1945年起,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也是西方收藏中国文物最多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这座象尊,出土于湖南长沙,后来被法国著名收藏家卡蒙多伯爵购买,1911年捐献给卢浮宫。卢浮宫将象尊分类在“缅甸或高棉雕塑”的藏品清册中,直到1922年才调至“中国雕刻”类。后来,象尊从卢浮宫转移到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件青铜器的存在,以及不同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象骨,说明古代中国很多区域都有大象的活动。大象早期除了作为礼仪之用,主要用于军事作战。《孟子》中提到“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大象远离中原的命运。因为气候变冷、无法越冬等原因,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大象的足迹逐渐南移。

温和的大象,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然而人口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不断引发人与大象的冲突。在明代的文献中可以找出不少猎杀大象的记载,与之伴随的是土地的开拓和森林的消失,当然,还包括象牙的交易。与此同时,大象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也逐渐隐退,艺术品中出现的大象更多带有一种谐音的隐喻。

2



明 丁云鹏 扫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画家丁云鹏曾绘有《扫象图》。佛教禅宗主张破除名相的执念,有“扫相”之说。因为“相”与“象”同音,所以这幅画叫“扫象图”。

3



铜珐琅象鼎(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象巨大的身躯除了隐喻佛教的“相”之外,还有吉祥的寓意。这件珐琅象鼎的造型是大象背着瓶子,“瓶”与“平”同音,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太平之象”。

大象从古代中国版图退居西南,被视为异域象征物。最终大象在中国地理和文化上双重隐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