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织图》

 欣然书斋 2019-07-18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原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此内整理:传元程棨摹楼璹绘本、清康熙三十五年焦秉贞绘、内府刊本(两种)、清雍正时期陈枚彩绘本、清代彩绘本及和刻本,共九种版本。

南宋绍兴年间于潜县令楼璹绘制的《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耕织图》历经近千年流传到世界各地。

楼璹的《耕织图》又是一卷诗画相配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人将他的诗与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相比较,充满田园气息,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的内容更像是以农业为主题的农学著作,有人将它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相媲美。说是一部有韵的农书。

《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楼璹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在任县令时,跑遍於潜县治十二乡之周边的南门畈、横山畈、方元畈、祈祥畈、对石畈、竹亭畈、敖干畈等大畈,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1,清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刊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耕织图》

该图为康熙年间,江南士人进呈南宋楼璹《耕织图诗》,康熙命内廷供奉焦秉贞重绘而成。康熙亲自题序,并为每幅图“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时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奉旨镌版印制。本次编辑将楼诗原文、康熙行草释文用简体文字附于图页,方便读者阅读。《御制耕织图》含23幅耕种图和23幅纺织图,每幅图都配有一首诗。这些诗是由康熙皇帝所作。清宫廷画家焦秉贞创作的这些画很大部分是根据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来创作的,创作时做了调整。

大致目录

御制耕织图、御制耕织图序

耕图23幅:

耕第一图:浸种

耕第二图:耕

耕第三图:耙耨

耕第四图:耖

耕第五图:碌碡

耕第六图:布秧

耕第七图:初秧

耕第八图:淤荫

耕第九图:拔秧

耕第十图:插秧

耕第十一图:一耘

耕第十二图:二耘

耕第十三图:三耘

耕第十四图:灌溉

耕第十五图:收刈

耕第十六图:登场

耕第十七图:持穗

耕第十八图:舂碓

耕第十九图:篩

耕第二十图:簸扬

耕第二十一图:砻

耕第二十二图:入仓

耕第二十三图:祭神

织图23幅:

织第一图:浴蠶

织第二图:二眠

织第三图:三眠

织第四图:大起

织第五图:捉绩

织第六图:分箔

织第七图:採桑

织第八图:上簇

织第九图:炙箔

织第十图:下簇

织第十一图:择兰

织第十二图:窖兰

织第十三图:练丝

织第十四图:蠶蛾

织第十五图:祀谢

织第十六图:纬

织第十七图:织

织第十八图:络丝

织第十九图:经

织第二十图:染色

织第二十一图:攀花

织第二十二图:剪帛

织第二十三图:成衣

其它版本

2,清雍正时期陈枚绘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耕织图》

3,清康熙时期内府刊本(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耕织图》

4,清代彩绘本(Getty研究所藏)

《耕织图》

5,《佩文斋耕织图》和刻本(信州大学图书馆藏)

《耕织图》

6,耕织图(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耕织图》

7,文化5年(1808)和刻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耕织图》

8,狩野永纳摹写和刻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耕织图》

#增补(2018年5月19日)9,传元代程棨摹楼璹绘本(赛克勒美术馆藏:一、二)

《耕织图》

元程棨摹本:元程棨摹楼璹《耕织图》,共二卷,在当时本相属附,后来才分帙单行。自元以后《耕图》和《织图》,由于久经流传而分离开来。到了清乾隆年间,高宗获此二卷,并作了御笔题序和诗。乾隆“因命同箧袭弆,”放在圆明园贵织山堂中。一八六〇年英法侵略北京掠于圆明园,元程棨摹本《耕织图》同时遭劫。这份被劫走的《耕织图》现存美国赛克勒美术馆。一九七三年,美国学者托马斯·劳顿编著的,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出版的《中国人物画》一书,曾将《耕织图》部分图幅收入,并附有文字说明。耕图、织图为纸本卷轴,均以水墨设色,尺寸均为32X1232.5厘米和32.7X1049厘米。计耕图二十一幅,织图二十四幅,各附标题及五言诗一首;诗文用篆书,另配有较小的楷书。此摹本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清乾隆《耕织图》刻石基本上相吻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