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美设计学院里,怎么会有个智慧城市专业?

 叨叨道 2019-07-19

智慧城市是近几年来热议的话题,从国外到国内,智慧城市纷纷建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各类信息通讯技术正渗透到交通、医疗、农业、金融、通信等各个行业。在这背景下,智慧城市亦是央美设计学院新设立的专业方向之一。

2018年中国进入智慧城市“黄金期”

传统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智慧城市作为央美设计学院新开设的学科,专注研究“潜行科技”语境下,“不同尺度”中的未来城市与未来环境问题。既强调由“数据”带来的精准,又强调由“体验创新”带来的人性化。智慧城市方向主要研究“湿城市”、“体验创新”、“生态图谱”、“潜行科技”四者之间的关系,设计“面向个体的”、“去中心化的”、“非工业化的”未来城市。

智慧城市这个宏大而复杂的议题,如何与设计行业产生关联、央美设计学院为何选择将其作为新专业方向。Design360°与央美智慧城市专业主任景斯阳老师进行访谈,与大家深入了解这个前沿的学科,以及背后蕴含的央美教育改革思维。

智慧城市培养目标

景斯阳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智慧城市方向主任、GARLIC创始人、全域设计师 (comprehensive designer)。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得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双硕士学位,曾于MIT媒体实验室选修课程、交换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荣获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留学生最高入学奖学金,宾大院长提名领导力奖,入选国家特殊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她的研究领域是:设计师在新时代跨学科合作中的颠覆性领导力以及“潜行”科技(deceptive technology)、生态科技(Techno-ecologies)在“湿”城市体验设计中的应用。她长期关注“设计+科技”,“设计+环境”,“设计+创业”,“设计+媒体”,以及“设计+教育”。

360°:请问央美智慧城市设立的初衷是什么,是想回应的是怎样的社会问题?

景斯阳:我们一直在探讨科技时代怎样给人以人文关怀,让大家生活得更有趣。智慧城市作为研究生方向在设计学院已经成立了多年,在宋协伟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成立了智慧城市本科研究方向。 

其实IBM很早就开始关注智慧城市。世界上第一座智慧城市,就是投资400亿美元建成的韩国松岛(新城),现在已经成了“智能鬼城”了,虽然看起来很智慧,但缺少温度。另一个是谷歌计划在加拿大多伦多做的未来城市,计划提出至今还未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设施投入巨大,并面临着很多“自上而下”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就是想 “自下而上”地去解决一些问题,从我们草根能搜集到的数据,比如跑步软件数据等,作为“数据公民”其实可以为未来解决很多的问题。与此同时希望给智慧城市带来更多的温度,艺术和设计就是要让社会、生活变得更有趣。

智慧城市的四大支柱: 湿城市、生态图谱、体验创新、潜行科技

智慧城市包含很多领域,比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似乎所有东西前面加“智慧”二字就能算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专业主要针对两个问题:自然危机和城市危机。现在的智慧城市很多都是在做增量的设计,都在想再增建一个新的网、新的设施、新的城市。而我们是在做存量的设计,针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东西,去发现它的危机,去增强城市的体验。

未来城市2050课程作业 “生态无限公司” 

作者:李昳尘

比如说今年的毕业生吕兢一的作品“消失的体温”,讨论普通公民如何像“战士”一样面对国际大都市中屡见不鲜的“恐怖袭击事件”。作者选用了在恐怖分子枪支下可以“隐身”的材料——热感应“免疫”材料,生命体征在热感应枪下消失。用古代战袍的编织方式设计“防护服”,任何普通居民都可以使用这种材料,制作自己的“战袍”,捍卫自己最基本的生命权利。这个作品可贵的是用设计师和艺术家的身份去讨论恐怖袭击这一全球性、人类最基本权利的问题。再比如毕业生张羽洋的作品“零下25的情书”,用浪漫而悲情的影像作品,讨论以企鹅自杀事件为主线探讨动物自杀行为为代表的生态变异现象。

2019年毕业设计:“消失的体温”

作者:吕兢一

指导教师:吕越、张文超、景斯阳

2019年毕业设计:“零下25情书”

作者:张羽洋

指导教师:费俊、景斯阳、金日龙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设计师的视角把这些危机感放大,用艺术的角度让人意识到,原来这样的变化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希望用人类熟知的“通感”去传递这样的变化,比如你现在可能感受不到,但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或设计表现出来,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用更有趣、更深刻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到这些危机,使这些危机获得更多关注。

有关“疯狂”的“智慧城市”的数据

目前国家层面都很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这是一个优点。我们设计师也在谈论这一话题时,我们很容易就能进入大众世界,产生领导力和影响力。所以要找一个非常重要的语境、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去做,这是关乎语境、知识储备、话语权储备,设计师格局的问题。

360°请问怎么理解城市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呢?

景斯阳:其实城市可以分为非常多的尺度,小到一条街道,大到一座城市,甚至包括全球供应链其实都是从城市的角度讲问题。我们希望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平常我们说城市街道可能只是看到城市的表面,但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从建筑的剖面,到地下水层、土壤都有所了解。比如说北京、广州一下暴雨,整个城市都瘫痪了,其实是因为整个城市的系统是各自独立的,排洪的是排洪的、铺路的铺路、种树的种树,各个部门并没有协调起来,我们希望从设计和未来的角度把各个系统产生联系,去了解它们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所以智慧城市其实是在研究各种物品、与人、与国家、资源之间的关系。设计的优点就是可以把很多东西串起来说。把其中的关系理顺,是很有意思的过程。

央美设计学院智慧城市学科教学框架

央美设计学院智慧城市学科导师组

360°请问智慧城市的课程设计大概是怎样的呢?

景斯阳:大一是宽基础课程,我开设了一门哈佛大学领导力的课程,希望他们从一入学开始就了解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师,设计师在世界发展洪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培养有颠覆性领导力的“全域设计师”。这也是央美设计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课程将邀请毕业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各行各业的青年领袖以及在硅谷工作的创业者和科学家们。培养新生代设计师的内省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从而成为“T”字型人才而非“一”字型人才。

阿里巴巴合作课题智慧城市的触点系列讲座

智慧城市的触点-地铁新体验课程

智慧城市的触点-地铁新体验课程作业“地铁高峰期导流”

作者:姜慧敏

大二有两个系列课程,一系列是智慧城市的触点课程,另一系列是响应式环境课程。智慧城市的触点系列课程探讨潜行科技对未来城市空间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颠覆,主题涉及无人驾驶、无人机、地铁新体验等。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探讨如何用设计手段缓解及解决环境危机,包括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暖、基因变异等。

大三研究型课程也围绕着城市危机和自然危机展开。2019-2020学年前一半课程未来城市2050课程将与中国城市规划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联合,主题为“未来城市感知·未来数据公民”,课程成果将参加深港双年展。2019-2020学年后一半课程是MIT合作课程:生态诗学-人类的去中心化与共生,课程与不同文化领域的专家合作,发展出基于实践的艺术研究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尝试将都市主义、新媒体、社会科学、教育学相融合的项目,并批判性地思考城市空间和生态的转变。

所有课程都会引导学生把握三个设计原则:前瞻性、专业性、社会性。课程会尽可能调动学术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来自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MIT等专家的支持。

MIT合作课程生态诗学讲座

生态诗学-人类的去中心化与共生课程

生态诗学-人的去中心化与共生课程作业“水母作为生物净化器”

作者:丛梓健、闫琪雯

举个具体的例子,譬如无人驾驶,作为一个新型移动的“空间”,将对城市的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无人驾驶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灵活的、可变的,能够根据人的需求调整,比如变成商店、旅店、办公空间等。无人驾驶将改变城市和居民的空间成本、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课程将从移动空间,街道,城市模块单元,城市群等不同尺度讨论无人驾驶的颠覆意义。无人驾驶会使城市街道都会变窄,车与车的距离会变窄,可以想象,现在这么宽的马路不用了,可能只需要它的二分之一,那剩下的马路就需要重新设计。未来的地面会是像现在屏幕一样可以实时感应的,停车场会消失。智慧城市更多的是讲未来,是一些潜行科技,未来型的城市。

城市激活课程作业“无人驾驶道路系统”

作者:王晨

360°谈论智慧城市很多时候离不开大数据的讨论,学生的数据和尺度思维是怎么培养的?

景斯阳:我们提倡美院学生去关注大数据,并学会处理成可以引发人思考的数据,光罗列数字没感觉,还要通过对比、可视化的方式把故事串联起来,把这些数据用叙事方法和有趣的方式告诉大众,这就是“大数据叙事”,也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艺术家就是凭感觉做得好看,现在我们不光靠感觉,还要靠实打实的数据来说服人。所以关于“为什么做”、“怎么做”,都是用数据说话。

我们希望他们去发现问题,用数据叙事,所以得把尺度放大了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其实设计就像针灸,只扎一个地方没用,扎不准地方也没用,必须扎很多点才能解决问题。并且不是一次性能解决的,而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课堂邀请各领域专家的讲座

360°智慧城市作为一个专业,学生最后的产出会是以什么方式输出呢?加上跨学科的特点,你们培养学生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景斯阳:在找到问题以后,学生可以很多元地选择工具,擅长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要求特定地输出某种产品。我们会通过课程了解学生特点,并根据各自的擅长领域让他们做想做的东西。比如有位学生对人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而且他非常照顾别人的情绪,所以他输出的作品就是一系列以心理情感为导向的设计。如果有同学喜欢编程的,那么他做出来的产品可能会有很多交互的元素。我们解决的方式是非常多元的,但是现在有太多可以涉足的领域,而作为设计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领导力体现在哪里、会对谁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是更重要的。

大二年度创作“FIX-大学生心理咨询App”

作者:闫琪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