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分父母丨德式快乐童年养成记,跟悠悠妈一起用生活完成育儿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7-19

“快乐教育”并非等同于“给孩子无限自由”、任由孩子“野蛮生长”。而是通过树立规则的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内获得自由和快乐。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可以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给孩子制定规则,引导孩子在安全界限内赋予更多自由。

|孙杨

编辑|judycai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位小孩,拥抱内心的小孩你会发现,他们都渴望拥有快乐的童年——撒欢奔跑,开怀大笑,无拘无束,拥抱阳光。父母尽力给孩子们“快乐童年”,边摸索边实践。生活在德国的悠悠妈李茜便是其中一员。

一天,她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出生第二天的小外甥带着脖圈“游泳”,很疑惑地问姐姐,为什么要给孩子做这样的“活动”。姐姐更加疑惑地问道:“这不是国外的育儿方式嘛,让孩子一出生就开始锻炼游泳,效果是最好的。”在德国生活的悠悠妈震惊了!她解释道:国外的婴儿游泳,并不是这样的方式。刚出生的婴儿因为脐带还没脱落,泡在水里很容易感染。在德国,至少要在孩子3个月大之后,脐带愈合了,婴儿的脖子也可以自己撑起来的时候,才开始使用正常的游泳圈,或者是妈妈抱着孩子在水里游。

后来,小外甥在出生20天的时候由于脐带感染做了手术。这件事给了悠悠妈很大的触动。国外的理念引进国内,在实施上却变了味道。这件事让悠悠妈萌生了一个念头,善于观察的她希望通过网络让国内的朋友们了解真实的国外育儿生活。于是,她建立了“德国育儿研究”公众号,通过观察女儿的生活,把在德国育儿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分享给更多的人。女儿悠悠便是她公众号的灵感来源。

01 快乐童年:有边界才自由

在很多人眼中,德国是严谨、刻板的。但在悠悠妈的观察里,德国家庭在育儿上,更能体现“快乐教育”。通过悠悠妈在德国的观察,“快乐教育”并非等同于“给孩子无限自由”、任由孩子“野蛮生长”。而是通过树立规则的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界限内获得自由和快乐。

我们印象中的德国是个非常重视规则的国家,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默契,这种默契也给予人社交安全感。有一次,妈妈带着悠悠去德国朋友家玩,孩子们为了玩具争抢起来。如果换做是新手父母,会怎么做呢?是为了面子维护对方客人的孩子,还是对自家孩子爱护有加?悠悠妈回忆说,这位德国妈妈并没有指责和说教,而是把决定权教导孩子手里,她让两个孩子自己商量谁先玩,谁后 ,如果执意争抢,就要把玩具收起来。她对这次“抢玩具”事件印象深刻,她认为这是德国人生活中最普遍的规则教育。但她分享的也不仅仅是只是故事,更希望通过对每段生活的总结,让更多父母掌握育儿技巧,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他育儿过程中。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可以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给孩子制定规则,引导孩子在安全界限内赋予更多自由。悠悠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吃甜食。妈妈便和她约定,只要按时吃饭,饭后可以吃糖。但每月的糖果总量是固定的,由悠悠自己来分配每天吃糖的数量。这样一来,妈妈发现,女儿并不会一次性把糖都吃完,而是“小心呵护”她的糖罐子,还会提前跟妈妈计划,这个月还剩多少糖果,需要什么时间去超市进行采购。

生活中让父母头疼的事,悠悠妈用一个小规则化解了。悠悠不仅成功控制了糖摄入量,也在这些小事中开始尝试自我管理。在幼儿教育中,德国人极其强调设置规则的重要性,这些必要的规则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有规则的指导才能更安全地到达自由。很多社交礼仪并不是长大后才进行学习的,而是随着成长,逐渐从生活点滴中习得并养成的好习惯。

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吃苦”,总说先苦后甜。但德国人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把苦变甜。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生病了也不爱吃药,这让很多父母苦恼。悠悠妈说,德国的儿童药剂会加入糖、果汁等调味,让孩子吃药一点都不觉得苦,不认为“生病吃药是一件难受的事情”,孩子便会主动地按时提醒父母“到了吃药的时间”。把苦的事情,变得甜一点,让孩子易于接受,这种养育智慧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德国幼儿园特别重视引导孩子成为“社会人”,让他们幼儿阶段就拥有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比如在悠悠的幼儿园里,张贴着一组图画,展示的是在公共场合打喷嚏要用胳膊的手腕处遮掩口部,避免将病菌传染给别人。德国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基本都是自由活动的形式,孩子们爱玩什么就玩什么,老师只在一旁观察鼓励和启发孩子,确保孩子的安全及维持游戏秩序。悠悠妈说,老师维持秩序并不像国内幼儿园那样让大家排队、遵守纪律。而是如果遇到有的孩子随意插队,破坏了原本的游戏秩序,老师会出面坚定地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维护公平和正义在德国是深入人心的价值观。

02 大开眼界:“另类”德式育儿法

悠悠妈一家生活在德国,悠悠爸是德国人。在家庭生活中,难免出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小分歧”。

悠悠的姥姥是传统的中国式母亲,事无巨细地“代劳”孩子的生活琐事,悠悠妈现在反思:“以前完全没有意识到妈妈替我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上学时妈妈帮我收拾书包。导致长大后,我自己经常忘带东西。”在这些父母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她当了妈妈之后,在积极地想办法尽量避免,打破强迫性重复,用更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中国的家长太把孩子当孩子了,总认为孩子只有教了才会。但西方的家长把孩子当大人来看待,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并获得自信。悠悠妈分享了几个在中式父母看来“另类”的德式育儿法。

“另类”法则一:让孩子去体验“危险”,在“危险”中培养安全意识。悠悠父母发现女儿特别喜欢“攀爬”类的活动,就常常带悠悠去户外玩,也经常去体验攀岩。一次,悠悠正在公园坐着荡秋千,一个看上去很温柔的小姐姐跑过来,她试着从侧面用手抓住正在荡得很高的秋千。一开始失败了,她又试了几次,动作显得有些不太寻常。

悠悠妈想去帮忙,但被小女孩拒绝了,再试了一次之后,小女孩噌地站在秋千上,帅气地荡起来。悠悠在一旁也不甘示弱,双腿弯曲从坐着瞬间站起来,和小女孩一起站立着荡秋千。

在两位小姑娘玩得起劲时,旁边两个小男孩做了一件在大人眼中“更加危险”的事。大一点的男孩站在秋千后面,逐渐挪动步子靠近剧烈摆动的秋千。在一旁的悠悠妈见状赶快提醒男孩当心秋千!可是男孩依旧继续着他的“危险游戏”,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越来越靠近来回摆动的秋千,直到秋千距离他的脸还有几厘米距离的时候,他的弟弟在旁边提醒:“你要是再往前走一步,你就要被撞到了。”男孩觉得在弟弟面前挑战成功,骄傲地远离了秋千,和弟弟继续刚才的游戏。

这两件事在大人眼中都是非常危险的,可令悠悠妈感慨的是:大人越是放手让孩子尝试“危险”,孩子的自我安全意识越高。孩子在“探索危险”的游戏中,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判断,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在“体验危险”的过程中,对自己在做的事有充分的掌控感,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有了明确的界限感。

“另类”法则二:后果教育。不要让孩子认为规则可以“讨价还价”,父母要坚定地“说到做到”。国内很多孩子从小上各种课外兴趣班,德国的孩子也是一样。悠悠妈也给女儿报了音乐启蒙班。一次上课的时候,发生一件让悠悠妈“大开眼界”的事,已经到了上课时间,大部分孩子都已经进去,只有悠悠的好朋友Renee仍然在外面。遇到孩子不愿意上课的情况,通常父母会带她回家或者给孩子讲道理劝孩子进去上课。可Renee的妈妈一直陪着她坐在教室门口不走。

这让悠悠妈很疑惑,Renee妈妈解释说,上课前Renee已经确定今天要上课,妈妈才送她来,但是现在她又变卦了。既然已经选择了上课,那么她可以不进教室,但要等课程结束了才能回家。Renee早就习惯了妈妈的“说到做到”,安静地坐在教室外吃着东西,等待下课时间。其他几位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也参与到讨论中,大家都有过类似的故事,比如小朋友上幼儿园之前不愿意换衣服啦,执意穿着睡衣去上课之类的上课小插曲。

这让从小在国内长大的悠悠妈有点难以置信。德国妈妈说,强迫孩子是没用的,越强迫孩子越抵触。不如让体验一下自然后果。父母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接受“说到做到”和“承担后果”。后来,她也跟着德国妈妈学了这招,用在悠悠身上,颇有成效。与国内很多父母一样,孩子吃饭是个难题,在这件事上,悠悠爸和悠悠妈也产生过分歧。

看到女儿不好好吃饭,悠悠妈总是“连哄带骗”地希望女儿多吃一口,悠悠爸则认为孩子的身体会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吃、该吃多少,不用“强迫”孩子吃东西。但女儿吃东西的生活规则是妈妈最初定下的,即便有分歧,悠悠爸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与爱人争论。每当悠悠因为吃饭问题向爸爸“求助”,悠悠爸也会非常严肃地告诉悠悠:这件事要去问妈妈。

悠悠妈在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里分享过这样的故事:悠悠回到国内姥姥家小住期间,总是不好好喝牛奶,每次姥姥都要费尽心思哄着悠悠才能“费劲”地完成“喝奶任务”。回到德国后,悠悠妈也采用了“后果教育”的方式,纠正了悠悠“喝奶拖延症”的毛病。连续两天,悠悠故意拖延喝奶时间,悠悠妈都帮她把牛奶喝掉了。没喝到牛奶的悠悠非常委屈,她真的不敢相信妈妈连续两天把她的牛奶全部喝光了!第三天,当悠悠妈走近牛奶杯“假装”伸手的时候,悠悠快速抢过奶牛,一口气喝完了。

“后果”和惩罚不能混为一谈,德国人并不提倡惩罚孩子。这种“后果教育”是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这样以来,孩子才能感受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另类”法则三:提高陪伴质量,见奶奶也要预约时间。悠悠的奶奶是位非常典型的德国人,家规严格,待人处事讲究严谨,追求精致完美的生活。退休前,奶奶是德国中学的社工,算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悠悠一家三口和公公婆婆住在同一幢房子里,公公婆婆拥有地下室至二楼,悠悠家住在三楼。虽说在同一幢房子里,但由于德国建筑的独特设计,两家人的生活空间是完全独立的。

悠悠会自己下楼梯之后,想奶奶的时候就会自己溜下楼找奶奶。开始几次,奶奶看到孙女自己来敲门还很热情地接待,随着悠悠“不请自来”的次数越来越多,奶奶开始约法三章:悠悠来访前,必须先跟她预约时间!之后,悠悠没有预约去找奶奶经常失望而归。

即使是这样,悠悠依然特别喜欢奶奶,每次从奶奶家接她回家的时候她都要大哭一场,不愿意离开。悠悠妈发现,奶奶虽然陪悠悠的时间不多,但每次她都是放下手里其他事情,专心专注地陪悠悠玩,而不是像我们很多人一样陪玩的时候还一会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奶奶陪伴时的质量非常高。德国奶奶非常看重这一点,孙女来了就一定全身心地陪伴。因此,即使奶奶陪悠悠的时间不多,但每一次见面都玩得很开心,悠悠总想和奶奶呆在一起。

03 减轻“教养焦虑”,随时随地高质量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对“高质量陪伴”有误解,产生了“教养焦虑”。悠悠妈认为,陪伴是随时随地的,她眼中的高质量陪伴即是父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给孩子积极地反馈与互动。

与孩子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父母首先学会观察和倾听,才能与孩子产生真正的互动。就像接孩子放学,从幼儿园走回家的这段路,大多数父母会认为带着孩子走路不是高质量陪伴,只有到家读绘本搭积木才是。

带着悠悠压马路的时候,悠悠看到有保安也有警察,就问妈妈:“保安和警察有什么区别?是不是穿蓝色制服的是保安,穿黑色的是警察?”妈妈说:“保安主要负责一个区域,如果有坏人来了,保安也要打电话给警察。警察是保护整个社会安全的。”短短的一段回家路,妈妈与悠悠深入讨论了这则“路边见闻”。

很多时候,高质量陪伴并不是提前计划好的,孩子突发奇想的问题,父母可以趁机进行深入互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也是高质量的陪伴与启蒙方式之一。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亲子时间。悠悠妈在洗衣服的时候,会邀请悠悠一起来收拾衣服,分门别类地把衣服收进衣柜。悠悠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生活技巧,也觉得自己很能干,是妈妈的小助手,树立了自信。

04 做好充足的储备,是新手父母的育儿第一步

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成长。初为人母时的悠悠妈,从医院和政府得到很多指导。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孕期和生产后,她收到的2份礼物。

初次产检时,医院给每个孕妇的见面礼是用袋子装好的一整套书,有关于孕妇饮食营养和孕期保养的,有孕期40周每一周胎儿的发育情况介绍,也有分娩准备和过程介绍。生产后,政府青少年保护办公室来家访,实际上是来考察父母及家庭居住环境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带来一包育儿书:0-12个月每个月宝宝的发育情况;0-1岁,1-6岁的育儿百科;还有母乳喂养、幼儿急救、多语启蒙等专题书;以及宝宝的绘本读物。此外,还有“助产士”来家访,从出生到孩子4个月,定期来帮助新手父母,解决实际喂养问题,这点像国内的“月嫂”。

有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现场指导,能有效缓解新手父母的“教养焦虑”。比如婴儿的睡眠很浅,很多新手父母因晚上睡不好觉而焦虑。如果提前了解了婴儿的睡眠规律,做好心理准备和解决方案就不会在每晚母乳3、4次的时候抱怨过多。

用生活完成教育,保护孩子的快乐童年。这是悠悠妈创建“德国育儿研究”公众号,分享育儿心得的初心,她分享的德式育儿经,希望帮助更多的父母减轻焦虑,笃定育儿。

100分父母快问快答

1.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父母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观察者和支持者。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但不要为孩子安排人生。

2.您认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3. 育儿过程中,父母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4.养育女孩和男孩,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提倡中性教育,不为孩子设限,特别不要有性别观念上的限制。有些观念是社会的刻板印象强给孩子的,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孩要温柔”。

5.孩子要穷养还是富养好?

富养。但富养并不是用钱堆出来的,不需要很多名牌衣服和玩具,而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多种选择,让孩子能去发现自己。

6. 多宝家庭最应该注意的育儿问题是什么?

一碗水端平。哪怕心里做不到,也不要把对某个孩子的偏爱表现得太明显,尽量做到公平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