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完饭去广场散步,一对母子边走边聊着天,小男孩打扮的也特别时尚与帅气,看来妈妈平时对孩子挺用心的。 “妈妈,我走不动了,你背我吧!” “哎呀,你都多大的孩子了,还让人背,马上到家了,再坚持坚持” “不嘛,不嘛,我就让你背,你必须背我……” 面对着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显得越发的无奈,而孩子看妈妈已经有点犹豫了,就加大了活力,直接坐在地上赖着不起来,围观的人越多,孩子哭的越大声,后来妈妈看着实在是没办法了,觉得也挺不好意思的,就别让孩子在这丢脸了,于是蹲下了身子,踉踉跄跄的把孩子背了起来。 然后孩子果然不哭了,在人群之中,背着孩子的妈妈看着特别的显眼,让人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 很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真的太难管教了,根本降不住,一个个跟人精似的,一和家长提什么要求,不管是合适的还是不合适的,只要你不满足他,他就开始和你闹,人越多他闹得越厉害。 孩子也大了,也不能动不动就打骂,但不打不骂孩子又不收敛,就无限的和家长耍赖,真是没办法。 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而且家长的所言确实是现在社会上一个关于孩子赤裸裸的现实。
对于孩子耍赖这件事,很多家长都表示“无可奈何”。 孩子在耍赖的时候就像一个“混世大魔王”,任自己有“72变神通”也要和孩子战上几番回合,而最后算是好的结局才能勉强拼个势均力敌,多数都会被孩子所击败的。 当孩子开始耍赖,又哭又喊又叫又磨人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是狠不下心来的,犹豫个一来二去,就被孩子“降服”了。接着孩子在掌握了这番要领之后,便对家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折磨”。
第一招:耍赖前,家长的意见要一致家长要了解到的是,孩子和自己耍赖首先是为了让家长满足他的需求,正因为家长不会立马答应他的要求,所以孩子才会采取这样偏“委婉”的方式; 再者来说孩子敢和家长耍赖更多的是他们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尤其是当孩子想要完成一件事,但是两位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更让孩子看出了“端倪”; 孩子会想:既然你们之中的一个同意,另一个不同意,那么我磨一磨,你们最终一定会同意的,至少有一半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一旦家长之间的意见不一致,让孩子看出来了,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和你去哭去闹,由此看来在孩子耍赖前,家长的意见一致是关键。 例如:当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去逛街的时候,孩子看上了商场里面一辆非常贵的玩具小汽车,非要吵着你给自己买,但是你不想养成孩子这种坏习惯,所以要这样: 妈妈:不能买,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不能再买了!孩子转身看向爸爸:爸爸,我喜欢,给我买吧,求你了!爸爸: 哎呀,爸爸是支持你的,但是我觉得妈妈说得对,都已经有好几个了就没必要买了。 孩子没有“靠山”了,自然而然知道计谋不会得逞,也不会再用“耍赖”威胁家长。 第二招:耍赖中,家长要亮出自己的底线孩子抓住了家长的弱点之后,会在这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胡闹下去,而家长绝对不能无限地对孩子放纵下去,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弱孩子胡闹的程度,让他们更理智一些,而如果你一直任由孩子耍赖,一直“笑脸相迎”的话,就会无限延长这个过程。 例如:孩子看中了小汽车就要买,不买就哭。 眼看着孩子越来越恶劣的态度,如果依旧哄着孩子,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还能接受我这个行为,他们也并不生气,也许我继续闹下去,就有可能得到小汽车。 所以,这时候就不要哄孩子了,就让他哭让他闹,还要加你的那个自己的立场 “不要再闹了,再闹下去我也不会给你买,而且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后也不会给你买礼物了。” 这样的话说出来,孩子一定会被“以后都不给买玩具”吓到,瞬间就会老实很多。 第三招:耍赖后,教育引导最重要每个孩子都会耍赖,这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很正常的经历,但是在耍赖之后,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让孩子能够从中得到改变或者吸取教训,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有效的,对孩子才有一定的意义。 还是孩子找家长要小汽车的这件事,磨到最后给孩子买了也好,没买也罢,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这种行为也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然后告诉孩子怎样在获得别人尊重的同时,去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诉求: “宝贝,妈妈对你刚才的行为很不满意,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如果下次想和妈妈要什么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表达,哭和闹会让其他的小朋友嘲笑你,妈妈也会不开心的。”“如果妈妈不开心,我也哭,和你一起哭,爸爸怎么办?爸爸也一起哭,那成了什么样子对不对?” 对于孩子耍赖这一行为,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因为这种行为首先不好咱们不说,其次长期来讲对孩子的性格,心性以及思维也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家长们都应该有自己的底限,不要再任孩子胡闹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