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味”是由什么决定的?

 杏坛归客 2019-07-19

我们既然想写出一首有“诗味”的诗,就得先弄明白:

所谓的“诗味“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个问题没倒腾清楚,想把一首诗写好、写得有“诗味”,可能有点困难。有些人讲课,总喜欢用类似感觉这种非常空洞、虚无的说法来解释问题,我个人是非常反感这种讲法的。因为你知道这种说法之后,还是没办法把诗写好。

我们不妨先考虑一下,一首诗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首先,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它必然有形式上的要求。如果说诗歌没有形式的规范,那我们要怎么样把诗和其他文体分开呢?你凭什么说这是一首诗,而不是短篇的散文或者小说呢?

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它必然要具备能够区别于其他各体的形式。就律诗来说,这套形式就是格律。只要是律诗,就必须要符合这套规则。

其次,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必然会有语言文字上的要求。而想要获得语言上的美感,就必须要考虑选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运用比喻、拟人、比兴等等写作手法。

最后,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必然有其写作的题材和内容。比如送别、恋情、田园、山水等等。

我们把这三部分内容分别拿出来考量一下。

诗的“味道”由形式要求决定吗?答案是否定的。你的诗合律,我的诗也合律,这两首诗难道就一样好了吗?不可能嘛。诗词格律就是一个空壳子,一首诗不会因为合格律就一定好,也不会因为不合格律就一定差。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古体诗就不合近体声律嘛,但古体诗中的优秀作品不也很多吗?

所以诗词格律并不能决定一首诗的好坏,它只能决定一首诗的体裁。很多爱好者搞不清这个道理,看诗总是纠结格律,仿佛声律越严诗就一定变得越好一样,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想法。难道你看诗,就不能看出格律以外的东西吗?

当然,在爱好者中还有另外一种极端,就是觉得格律一点都不重要。我想出律就出律,想不对仗就不对仗,最后他还要说,虽然我出律了几处,对仗也不很工整,但我写的仍然是一首律诗。这就无理取闹了嘛。就算是拗律、折腰体之类的特殊体裁,他们也是有形式要求的,不是想怎么乱搞就怎么乱搞的。

说到底,这套近体格律是近体诗的形式特点,你的文字必须符合这个形式,才可能是近体诗。我们以下象棋为例,只知道象飞田马走日之类的棋子走法,你不一定会下棋,也不一定下得很好;但是如果你在下棋的时候,象不飞田,马不走日,那你下的肯定不是象棋。

我再次强调一下啊,格律对作品质量不起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不重要,也不等于可以不重视。大家一定注意这一点,不要听风就是雨。

那么,诗的好坏是由作品的题材或内容决定的吗?也不是嘛。

写亲情的诗就一定比写爱情的诗好吗?写爱情的诗就一定比写山水田园诗好吗?没有这个道理吧。如果说题材决定作品的高度,那么,杜甫、陆游、元好问都写过家国题材的作品,这三位诗人在家国题材的作品上,难道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了吗?杜诗中的家国题材作品,难道也没有高下之分吗?很显然,作品和作品之间还是会有好坏的区别的嘛。

作品的思想深度也是同样的道理。陆游的诗里面表达同一思想的作品不在少数,但这些诗依然有好坏的区别,这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题材内容也不是诗歌质量的决定因素。

剩下的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诗歌的语言文字。没错,语言文字才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决定一首诗有没有“诗味”的决定性的因素。

有的朋友肯定会反驳我,会说:思想感情才是决定诗词质量的东西。是,我承认,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在诗歌中是很重要的,思想感情确实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嘛,没有思想感情就无所谓诗嘛。

但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就是:

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深厚度,和作者本身思想感情的深厚度是一定匹配的吗?

答案显而易见,作者的情感厚度并不能决定诗歌中情感的厚度

因为作者的情感是要受诗歌语言的约束的。换句话说,不管你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都只能通过文字、通过诗句来传达给读者。所以无论你情感如何真挚、思想如何深邃,只要不能熟练地运用诗歌语言,你就无法把你的思想感情通过诗来传达给读者,你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诗。

我们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类似用诗歌来宣泄情感这样的漂亮话。但这也就是个漂亮话而已。好诗一定是情感真挚的,但情感真挚不一定就是好诗。如果一个人教你写诗,一上来就和你扯什么情感一定要真挚,我敢断定这个人一定不懂诗,因为他根本没有触及到诗词创作中的基本问题。

现在我请大家再深入一层地思考这个问题:所谓诗歌中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

当你作为读者时,你感受到的所谓诗中的情感,实际上只是被诗歌的语言撩拨起来的你自己的情感。你的情感能不能被一首诗撩拨起来,并不是由作者的情感决定的,而是由诗歌的语言文字决定的。

如果你对文字不敏感,文字撩拨不起你的情绪,再好的诗,对你而言都是干瘪的;相反,如果你对文字敏感,你就能很容易地感知到一首诗的内在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读诗完全没感觉,有的人读诗可以声泪俱下。

因为不同的人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而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是需要训练和保持的。

当你的身份是作者的时候,你是把自己思想感情通过诗这个形式来表现,你的思想情感能表达多少,写出来的文字能撩拨起多少人的情绪,这些都是要由诗歌语言文字来决定的。换句话说,你写出的文字有感染力,能撩拨更多人的情绪,这个诗就动人;诗的文字没有感染力,不能撩拨起更多人的情绪,这个诗就不动人。

诗的文字想要动人,就必须遵循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也就是说,一首诗是不是好诗,有没有诗味,能不能动人,引不引得起读者的联想,这些都取决于作者对诗歌语言的把握度。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他遇到伤心事向你倾诉的时候,你能看出来他真的很痛苦,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边说边哭,但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能傻看着他哭。他虽然有真挚的情感,却完全无法通过语言来打动你。

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他就算是转述别人的伤心事,也能够讲得很动人,能够让你很有代入感,能让你切身体会到当事人的痛苦。但转述者本身真的很痛苦么?这倒未必。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就思想深度而言,老杜肯定是比不上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等理学大家的。但这些理学家的诗比杜甫差很多了。要论忧国忧民,一腔热血,文天祥、史可法不会不及杜甫吧,但文天祥或史可法在诗上的成就有比杜甫更高吗?

可以看出,老杜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在历史上都不是最顶尖的,但他的诗却可以超过这些思想比他深邃、性情也比他更激烈的人。这是因为杜诗的语言更生动,表达更丰富,更具有感发的力量。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老杜驾驭文字的功夫比这些人更深。这就是杜甫是“诗圣”而朱熹、文天祥这些人不是“诗圣”的原因。

如果诗的好坏主要由作者的思想情感决定这种看法是对的,杜甫诗应该是不及朱熹诗、文天祥诗或者史可法诗的嘛。

诗人之所以是诗人,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对文字有强大的驱遣、调度能力,能让文字组合成诗歌的语言。诗人不但要能熟练地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还必须能用诗的语言来调动读者的情绪。

固执地认为“作者的情感厚度是诗歌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的爱好者们,总是不能更深层的追问一下,作者的深厚情感到底是怎样在诗歌中得到体现的呢?诗歌中的深厚情感,又是怎样去打动读者的呢?

这么基本的问题都认识不清,诗怎么可能写得好?

现在的爱好者都太过于在意所谓的诗外功夫了。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是在诗内功夫已经过关的前提下说的。如果说老杜的诗内功夫是95分,你的诗内功夫怎么也得到50分以后再去考虑诗外功夫吧。很多诗词爱好者,诗内功夫顶多是个位数,甚至是负数,还一味地在诗外功夫上用力,还固执地认为这才是写好诗的唯一途径。我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好。在诗内功夫达到一定程度之前,诗外功夫只对提高个人修养有用,对提高诗的写作水平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诗内功夫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进行提高的。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练习这个词就头疼,怕经过练习之后自己的诗多了几分“匠气”而少了几分“灵气”。但是,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文学家因为文字训练而让自己的作品丧失“灵气”。而且很多文学大师都是接受过近乎苛刻的文字训练,比如李白、苏轼等人,在文字表达上都是下过苦功的。如果经过训练了之后你的“灵气”消失了,那只能说明你所谓的“灵气”都是假的,都不符合诗的审美要求。

现在很多人讲诗词课,都讲成历史课、文化课、文学史课了。但是学习诗词创作,学的是遣词造句的技术,学的是借助诗词这种形式来传情达意的方法。讲诗词写作如果变成讲文化课,那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知道这些之后,大家就应该知道要写出有“诗味”的诗该如何下手了。那就是暂时放弃那些提高思想境界之类的虚幻的想法,多在文字句意上下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