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黄启团《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01 在我接的个案中,婚姻困扰占了很大比重。不久前我就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案主。 她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婚姻状况。毫无意外,她像其他案主一样,在个案时以抱怨作为开场白。 前20多分钟,她一直在数落丈夫各种各样的不是,这样那样的问题。她的语调中透露出愤怒、悲伤,还有委屈,说到动情处,还夹杂着啜泣声。显然,这段婚姻对她而言充满痛苦。 我如平常一般耐心地听完,然后平静地问她:'听你这样说,这个男人确实很差劲,我很好奇,当年你怎么会选择嫁给他?' 她很自然地回答:'当年他可不是这样的。' '你没嫁他之前,他挺好的,对吗?'我反问道。 '是的。'她说。 '自从你嫁给他之后,他慢慢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对吗?'我接着问。 '是的。'她的回答依然肯定。 '这么些年来,你是如何把一个好男人变成这个鬼样子呢?' 我这个问题一出口,她呆了一瞬,立刻反驳:'明明是他自己变成这个样子的呀,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没有理会她的反应,平静地重复刚才的问题: '你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不错的男人,对吧?' '对。'她的声音里有一丝慌乱。 '自从你嫁给他以后,他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对吧?' 她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是的。'声音透着几分怯意。 我再问:'那你用什么方法把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她默默沉思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这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模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跟某位在婚姻中伤透心的妻子或丈夫重复类似的对话。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那些在婚姻中伤痕累累的妻子(或丈夫)们,他们总是把婚姻的责任,推给另外一方。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案例。 我的一位学员,他结了两次婚。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他把前妻和现任太太先后送进了我们的课堂。 在前妻的眼中,这位学员是个'烂人',因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工作,而且脾气暴躁,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动手打人,她万般无奈下只能黯然结束婚姻。 '在家里他什么都不干,在公司是老板,在家里还是老板,我根本不是他妻子,只是他的佣人,我真后悔嫁给他。'这位失婚女人曾忧伤地在课上说。 可是这位'烂人'在他的现任太太眼中却是另外一副模样,她说,她的先生虽然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就会为她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陪她一起过温馨的家庭生活。 我好奇地向这位男士求证,究竟哪一个丈夫是真正的他,他面露尴尬地说:'她们说的都对,前妻说的是以前的我,我太太说的是现在的我,我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我学习了心理学'。 我当然知道心理学会改变一个人,但我相信他的改变不完全是因为心理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跟他生活在一起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02 为什么同一个男人在两个不同女人身边时会是两种模样呢?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一定会受身边人的影响,也一定会影响身边的人。因素当然有许多,而语言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现在,请你不要想一只白猫,不要想一只有长长尾巴的、正在偷吃鱼的白猫。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那只长着长长尾巴的、偷吃鱼的白猫? 会说话的人说到人欢喜,不会说话的人说到人心死。这是因为语言能够引发我们神经的某些反应:
这就是俗话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没有人提'白猫'时,你并不会去想白猫,可是当你听到'白猫'这个词,头脑中就会不自觉想到'白猫'。 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人总是对你说:'你敢打我?你试试看?'说得多了,某一天你可能真的会抡起拳头砸过去的…… 所以,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在一段糟糕的关系中,任何一个伴侣、朋友、合作伙伴让你不舒服了,这其中也必有你的一份功劳。 而一个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模式,把对别人的批判改为内省,才能自然地做出改变,生活才会因此而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