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杂志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最初是一张四开的小型刊物,印数只有2000份。1926年,邹韬奋先生在上海接手编辑后,迅速发展壮大。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其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5.5万份,一度创下了当时刊物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但由于战乱流离,《生活》周刊并没有存活下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董秀玉的主导下,一群有理想的出版人、新闻人再度走到一起,计划重新恢复出版这本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的《生活周刊》,初由黄炎培主编,一年后由邹韬奋接任主编。韬奋先生在《对本刊的态度……》一文中写道:“对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除在前进的书报上求锁钥外,无时不惶惶然请益于师友,商讨于同志……”韬奋先生的这篇文章,后来被作为《代发刊词》刊载于1994年12月2日正式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试刊号。1995年1月14日,时逢邹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推出了酝酿已久的《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号。 《三联生活周刊》有“中国第一周刊”之称,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期刊。该刊创办初期历经坎坷,经历多家投资公司经营合作,中间的甘苦只有当初的亲历者最能体会。 《三联生活周刊》有“中国第一周刊”之称,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期刊。该刊创办初期历经坎坷,经历多家投资公司经营合作,中间的甘苦只有当初的亲历者最能体会。该刊是内陆较早采用全彩色印刷的新闻和生活周刊。从1993年3月获得批准刊号到1995年8月两年多时间里,多个中外投资方曾乘兴而来,又败兴而去,其间主办方试用过多位主编,后由入职不久的杨浪任执行主编,主持工作。 2010年10月,《三联生活周刊》出版第600期纪念特刊,原执行主编杨浪在《如果让我对15年前的自己说》一文中写道:“到1995年5月,先后出版了印数极少的5期‘样子本’,那时候我就说,若干年后这批存世稀少的出版物会成为中国出版史上难得的收藏品。”笔者作为一位“痴迷”的创刊号收藏爱好者,当初看到这段话时,心中无比“高兴”,暗下“誓言”一定要收藏到这本刊物。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的努力让我拥有了《三联生活周刊》试刊号、创刊号。更意外的惊喜是,今年我还收藏到了试刊号正式出版前的极为稀罕的“讨论本”(或曰“市场推广本”)1套2册。 该“讨论本”外有护封盒(大16开本),护封盒正面的左侧有“生活”书法体大字,中间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刊头,并用压痕外框框上。打开护封盒,左侧夹放1册1994年11月11日《三联生活周刊》第1期(以下简称《“生活”周刊》)、右侧夹放1册1994年11月25日《人·三联生活周刊》第1期(以下简称《“人”周刊》)。 该“讨论本”可以说是独特的:首先该刊为16开本,目录设置清晰明了,封面高端大气,定价10元,内页为80页码,全彩印刷,因为是“讨论本”,后面部分内页多为空白;其次,该刊2册系“三联”与“万利捷公司”投资方合作出品;另外,该刊定位为“生活、人”,每月出版2期,上半月出版《“生活”周刊》,下半月出版《“人”周刊》;该刊每期力推封面故事,《“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是《群雄角逐——中国手提电话市场》, 《“人”周刊》的封面故事是《巩俐——红得发紫的〈木美人〉》,《“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是《大哥大来了》,由记者方向明主笔,该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正式出版的试刊号。 原执行主编杨浪,在前述纪念出版600期特刊中还写道:“那时候我一门心思只想创刊,哪怕早产也要赶紧把孩子生下来,正在我们考虑是‘媚雅’抑或‘媚俗’的时候,第二个投资方由于办刊理念等原因又与‘三联’分手了。在迟滞了两个月之后,周刊的试刊号还是在1994年的12月出生了。在投资中断的时候,这本试刊是‘三联’自己花的钱。后来第三个投资方出现了,赶紧创刊了。” 如今,正常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仍是一份具有良好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并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提供优质新媒体内容与服务。 专注藏书文化19年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