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 · 一起看趣味科学------ 大概在两年前,你可能还会见到这样的新闻,在广州,科学家为了灭蚊而努力每周释放上万只蚊子... 当初人们可能并不理解这样的操作,而就在今天,放蚊子的成果出来了,那就是该地区的蚊子几乎死绝了... 根据《自然》今天发表的一篇论文所述,在中国广州的两个灭蚊试验地点,科学家几乎根除了当地能够携带疾病的「白纹伊蚊」。 这种蚊子长这样,黑白相间,也叫作亚洲虎蚊、花脚蚊子,相信很多人对其烦不胜烦: (图片来源自wiki) 不过普通的叮咬并不会让人类过度紧张,主要是这类蚊子可以传播极为可怕的疾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可以间接导致人类患病甚至死亡。 所以他们是如何把蚊子弄死的? 该试验成果来自由奚志勇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其中有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奥地利的各国研究人员。 研究小组结合了目前两种比较有效的灭蚊方案进行灭蚊试验,一句话概括就是「阉」了它们。 其中一种是利用了辐射的昆虫不育技术,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先建设「蚊子工厂」,弄一批试验用的蚊子: 然后尽量选用雄性蚊子进行批量辐射杀菌,使其绝育。选用雄性蚊子是因为它们并不会吸血,投放时就不会传染疾病,效益更高。 当它们被集体改造后,再批量放置到试验区域,让它们找雌性蚊子进行交配... 然而已经被改造过的雄性蚊子是无法和雌性蚊子产生后代的,这样会就从某种程度上会使区域内的蚊子种群逐渐灭绝。 另外一种方法其实也算是「绝育」,不过利用的是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体」的共生菌。 简单的说,当雄性蚊子被这种共生菌感染后,不仅生命会缩短,同时也会导致生育出现问题。 具体表现为当它与健康的雌性蚊子交配后,产出的后代会集体死亡,而鉴于蚊子的生命周期,基本这一家就集体凉凉了。 两种方法听着都不错,并且在其他地区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不过在这次试验中也都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辐射绝育会让雄性蚊子和其他野生雄性蚊子相比,失去魅力,雌性蚊子不愿意和虚弱的它交配,这就导致控制效果受到影响。 另外利用共生菌也存在一些麻烦,比如在这次试验中,对蚊子的性别要求比较严格,也就是同样要尽量选择雄性蚊子,同时避免放出被感染的雌性蚊子。 这就要求根据体型的不同,将雄性蚊子和雌性蚊子进行区分筛选。 这个过程自然很难,同时也是一项冗长耗时的工作,自然也限制了可以投放的蚊子总数。 所以研究团队感觉同时采用两种方式,并加以结合改良。 首先他们先让蚊子感染了一种结合了三种沃尔巴克氏体的共生菌,然后研究小组将整个试验群体暴露在低水平的辐射下,使雌性蚊子绝育,但只是略微降低了雄性的交配能力。 当野生的雌性蚊子与试验的雄性蚊子进行交配,就不会产出后代;同时当野生的雄性蚊子与绝育的实验室雌性蚊子交配,同样不会产生后代,相当于双管齐下。 这样的话,研究小组就可以避免繁琐的性别筛选,同时可以放心的投放更多的试验蚊子。 有了方法,就开始着手实施,研究团队在经批准后于广州进行试验,据报道,试点分别为沙仔岛、大刀沙。 而试验结果显示,从2016年到2017年,野生蚊子种群几乎全灭,就每年平均孵化的卵数来说,数量减少了94%。 同时研究小组还记录了成年雌蚊的数量下降情况,2016年,野生成年雌性数量下降了83% ,2017年下降了94% ,并且曾在长达6周内检测不到任何蚊子。 同时附近居民被白纹伊蚊叮咬的几率也有所下降,部分地区最高下降了96.6%,当地居民对试验的支持率也从最初的13.0%上升到了54.3%。 (蓝色为支持,橘黄色为中立) 简单总结,基本该区域的白纹伊蚊已经被人类安排的明明白白,效果好的吓人。 当然,这次灭蚊试验的成功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乔治城大学的生态学家Peter Armbruster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根除白纹伊蚊的试验之一。 很多网友也对此次试验表示赞同,甚至希望加大力度: 这种时候也少不了一些反对的声音,很多人担心这样大面积清除白纹伊蚊会引起生态问题。 更有人预言,随着人类技术的增强,蚊子也会增强,这场人蚊之战,可能不会这么轻易结束。 不过,更多的网友认为科学家任重道远,比如什么时候蟑螂也安排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