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昵称32937624 2019-07-19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旅程,只是所走的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

——林徽因

以前的时候,很少读书。林徽因这个名字,似乎是从很早时候的一部电视剧中听到过,只知道是个跟一个叫做徐志摩的诗人有感情纠葛的美女,仅此而已。

前段时间,偶然从乡下的爱心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百年家族——林徽因》,出于好奇拿来翻了翻,却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住,以至于爱不释手。渐渐的,一个才华横溢、惊艳无比的林徽因,在心中的轮廓变得清晰起来,丰满起来。

一.中国第一才女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陆官巷林家大宅。由祖父林孝恂依据《诗经.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为她取名“徽音”;1935年,因为别人总是把她和一个毫不相干的男作家林微音搞混,改名“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也正是这位翰林祖父开明的教育思想,所引领的家族文化精神,为林徽因造就了一个“既拥有身后的旧学传统,又有拿来主义的胆略见识”的书香门第生长坏境

由于父亲林长民早年求学日本,幼年林徽因自两岁起就在林孝恂身边受教于祖训,五岁起诵读诗书,天资聪慧,过目不忘,七岁起即承担了全家与海外求学的父亲之间的通信事务;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四岁独自编成家藏字画目录;十六岁随父游览英伦,接触了英国最杰出的一批文人;稍后与梁思成(后来的丈夫)同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

令人眼花缭乱、望尘莫及的成长经历,成就了一个眼界高远、学养深厚、才华横溢又贯通中西的林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来看看当时一些文坛名人对其的评价吧:

“她的诗不像新月诗人那样的方块格律诗,而是将口语融入古典的和外国的词语,创造出独特的形象和意境,才气过人”--卞之琳;

“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汪曾祺;

“当他侃侃而谈时,爱慕者们总是为她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句而倾倒”--费慰梅。

她是浪漫的诗人,成熟的作家,又是性灵而严谨的建筑学家.

她书香蕴涵、才气惊人,能够“以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二.空谷幽兰.遗世独立

1928年的3月21日,林徽因身着自己设计的“东方式”结婚礼服,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那浓郁的异域风情下的美丽,轰动了加拿大新闻界...

林徽因到底有多美呢?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现存的照片中,我们只能模糊的看到她面容甚是清秀,我想还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寻找答案吧:

“林徽因是我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的高深教育相得益彰”--文杰若;

“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谈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林洙;

“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我们再来看看梁思成对于夫人的第一印象,当时林徽因十四岁:”....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有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她翩然起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

空谷幽兰,遗世独立。加上世代的书香,如花容颜更变为绝代的风华。在同代人的眼里,林徽因的美,犹如传奇;而今天的我们,从字里行间依然清晰可循那绝世风采,令人无限遐想。

才貌是可以双全的。

三.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这样的林徽因,怎会少了倾慕者?

关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人们最熟悉、最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是徐志摩,两人之间的故事版本也传说甚多,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林徽因的才貌双全,成就了徐志摩的诗:“沉睡的诗情顿时惊醒,前世今生终于连成一片”。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因为流传过多,这里不想多讲了;

还因为我最向往的,是林徽因与哲学家金岳霖之间的那段传奇。

1931年,金岳霖在北京梁家,初见已为人妇的林徽因,一段颇不寻常的生命情缘就此悄然展开。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缜密而冷静的逻辑思维,这样的金岳霖,带给林徽因一个极富变化的世界:终其一生所孜孜追求的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在金岳霖那里得到完全的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欣赏;而林徽因绝美的容貌、热情坦诚的性格、集古典和浪漫于一身的气质、极具表现力的才气是如此浑然天成,金岳霖亦为之深深沉醉。一种美妙的感觉逐渐在吸引着两人,终于,率性的金岳霖大胆地向林徽因吐露了心声。

自徐志摩之后,林徽因再次陷入苦恼:一边是深爱的丈夫梁思成,一边是发自心灵与之相知相契的金岳霖,两份感情深深折磨着她,无从取舍。思虑再三,她还是决然地、坦诚地对梁思成如实相告。

毫无疑问,梁思成震惊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深深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面对妻子的坦诚,梁思成终于冷静下来:“我想了一夜,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最终,他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梁思成的宽容大度中透露出的挚爱真情,让金岳霖大为感动:“看来思成是真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并从此再未提起此事。

理智与真情,战胜了凡夫俗子的占有欲望,两位学者为了心中挚爱的幸福,其君子之风、宽容之心令人钦佩,同时互相之间赢得了一世的尊重和友谊。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三十年代,缘分天空下的真实故事,这样的爱情传奇,这样的两个男人,值得我们敬重与喝彩!

三人由此互为知己,金岳霖成了梁家的座上常客,而梁思成、林徽因、也逐渐离不开这位最亲密的朋友,甚至于后来每每二人吵架,也总要请老金出面,以他理性的分析来解决。而金岳霖,则终其一生去守护心中挚爱,对林徽因关怀备至,从不计回报,直至1955年林徽因过世。

金岳霖还为梁思成、林徽因特提一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不过金、林的故事,到这里还不算完结。多年后的一天,金岳霖在北京饭店宴请旧友,众朋友收到通知,都不解其为何请客。到了之后,金岳霖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于是满座唏嘘!

又是许多年,被淡忘已久的林徽因为人所重新发现,有心人曾欲请金先生为这位才女的文集写点东西。孤独的金岳霖沉默良久,一字一顿的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说,也不愿有这种话。”

此言此语,林徽因若能感知,当泪洒江天!

林徽因生前,金岳霖曾问:“我们下辈子行吗?”

她眼睛红润,答:“下辈子若先相遇,我作金岳霖,你做林徽因。”

林徽因无疑是幸福的。

与多愁善感的徐志摩相比,金岳霖率性、洒脱又不失理智的爱,更使人敬佩。

而命运的一些安排,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

林徽因死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号墓;

梁思成在文革后被平反,骨灰也安放与此;

金岳霖死后,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号区。

自此,陪伴、呵护林徽因一生的两个至情至性的男人,于黄泉之下继续着他们人神共敬的爱情守护。

也许,这就叫至死不渝!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饱受病痛折磨的林徽因走完了她五十一岁的生命旅程。一代女神香消玉殒。

从不流泪的梁思成哭的不能自己,坐在林徽因的床边只是重复着:“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

得知消息,一向冷静而理智的金岳霖悲伤的肝肠寸断。“他先是沉默,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一边说一边嚎啕大哭”。学生周礼全回忆说:“他两只胳膊靠在办公桌上,头埋在胳臂中。他哭的那么沉痛,那么悲哀,也那么天真....几分钟后,他慢慢停止哭泣....擦干眼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萧乾为林徽因的早逝而叹息:“这位书香门第,天资禀赋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一辈子病魔缠身,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全国解放只过了短短六年就溘然离去人间,怎能不令人心酸!”

这是对林徽因一生最好的总结。

满怀悲痛的金岳霖为林徽因题写了那幅著名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天妒红颜!

四.鞠躬尽瘁终成殇

佳人,才女,诗人,作家;远不仅仅这些。她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建筑学家。

远在1920年,随父旅居伦敦时,因受到房东的启发,林徽因就立志把建筑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去追求。正因如此,有着共同追求的夫妇二人,自蜜月始,就开始了他们如长征般的实地考察。他们也成为中国建筑史前无来者的第一对考查伴侣。

1928年,夫妇二人先后入东北大学建筑系执教。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协助培养了第一代中国自己的建筑学者;期间林徽因设计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也正是这三年艰苦的教学生涯给林徽因的肺疾埋下了病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同年,二人又双双任职于中国营造学社,至1937年7月,拖着病体(梁思成自年轻时就伤了腰腿)携刘敦桢、莫宗江一起,共考查县市一百三十七个,遍及全国十五省,实地勘察古建筑殿堂房舍一千八百二十三座,详细测绘建筑二百零六组,完成测绘图稿一千八百九十八张,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发现了当时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佛光寺”;

她参加并指导了北京市战后重建的规划工作;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者之一;

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

她是濒临灭绝的景泰蓝工艺的挽救者....

她还与丈夫梁思成一起提出了能够完整保留北京八百年古城风貌的“立体环城公园”构想,只是可惜在那个一切旧的都是糟粕的年代,尽管四处呼吁、苦苦哀求,她们的呼声却仍只是空谷回音,无济于事。

时代的挫败,消耗着林徽因的心血和热情。但是她无能为力,只能痛心的感叹:“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那么精心保存起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却又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这处雄伟古建筑(古城墙)拆得片瓦不留呢?”。

与之同时,疾病也在一步步吞噬她那虚弱的身躯:

战时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废寝忘食的工作,拖垮了她的身体。1947年因肺结核菌侵入肾脏而不得已做了肾脏切除,体质太弱导致伤口几个月才勉强愈合;

强忍病痛设计、修改国徽图案,直至大功告成,却已病弱的几乎不能站立;

设计纪念碑时,沉疴难愈,已经不能起床;

1955年,宋庆龄为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成果惊叹赞美的时候,她却已经躺到了医院。

日复一日超负荷的工作,已经耗尽了她最后的心血!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都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

林徽因以这样的自己,把最后的光和热,毫无保留的献给了那个气象一新的时代,献给了自己所喜爱的建筑事业。

现在的我们,还能如何评价这个女人?

我能想到的,仍只能是金岳霖的一句话:

极赞欲何词!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当时看书的过程中,自己深深地被林先生(她的学生曾这样称呼她)的才气与人格魅力所折服;更惊艳于她那绝世容颜无从追寻;还有个原因就是读书的时候顺便在网上查了一些信息和资料,却出人意料的发现了很多负面的文章和评论,心里有些为之不平:

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传奇女子,这样一位爱国文人,建筑学家,她不应该被误解,更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写这些东西,我只读了陈新华的《百年家族——林徽因》和张清华的《林徽因传》,且主要内容是以《百年家族》为主。因为这本书后所列的参考书目和资料多达四十八种,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至于某些具体故事或情节,每本书描述的也许各有不同,也是很好理解的事:参考不同,作者的角度不同,读者的理解角度也不同,各人评价自然也不相同。我只是看了我喜欢的书,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复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

我深知自己现在的功力,恐怕无法驾驭这样的文章,因为觉得关于林徽因,可描述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但是看书过程中,那种想要写出来的冲动一直在胸中涌动着,无法平息。

我想,应该还会有很多人不了解或不知道林徽因的一些事情,所以,尽管文笔有限,我觉得还是有义务为她宣扬一下的。

不求别的什么,只求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本书,对得起这位才貌双全的林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