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可能长江以北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客家人是我国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而且海外也有很多客家人,客家的英语Hakka,也是客家话的音译。 客家话口音较多,虽能听懂各自所说,但确实有不少差异。除了口音,词汇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不断发展,也会有些许差异。 赣闽粤交界处是客家大本营。我是客家人,也到过不少客家地方,我们发现有的地方把蛋称为“tan”,也有的地方把它称为“cun”。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在客家地区,客家人有把生活用语与兆头结合起来的习惯。 因而对于生活用语也比较注意。在客家地区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过年时更加注意。 而把不好的用语转化成好的,就更是一种艺术了。 比如,猪舌---因忌“蚀”而改叫猪“利”,蚀与利意义亦相反;落雨---因忌“落禹”而改叫“落水”, 受潮-- 改忌“转润”,谐音“转运”。 这一类的用语转化,在客家话中非常常见。 而“蛋”,在客家话中,特别是古汉语中,是称为“卵”或者“蛋”的,而这两个词在客家话中,还有雄性睾丸之意,是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下讲的。 而聪明的客家人,将这个不便在公共场合讲的词进行了转化。卵,音近“乱”是大忌,“乱”对应的吉词是“伸”(客家话音:春),意为整洁、完整、顺利(如春车,意为整齐),因而,客家人把“蛋” 或“卵”叫做“春”。 为什么很多客家地区仍把蛋叫做“tan”呢?对于这,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可能是普通话的普及,受普通话的影响;也可能是“tan”读音的禁忌性没有那么强,不会引起人不好的联想。 “春”,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吉祥的象征。 在客家地区,很多人用蛋来待客,“酒酿蛋”就是客家待客的一道非常棒的食物。此外,客家人喜食“鸡春”,在做好事的时候,还会用洋红把其壳上涂一些红色,表示春车和圆满,表示吉祥和祝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