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杨修,上过小学的人都认识,小学课本里,就有一篇介绍杨修的文章,名字叫《杨修之死》,但是小编认为,小学课本里边对杨修之死的观点,难免有一些片面,毕竟小朋友也理解不了太多,作为成年人,我们有必要再来捋一捋,杨修之死的其他更重要原因。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杨修绝对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东汉时期也算是一个文学家。 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但是根据《后汉书》和《世说新语》里边的记载,杨修不但聪明,而且经常会耍自己的小聪明,这些事情小学语文书上也介绍过,比如“猜字谜”、“阔字谜”、“合字谜”、“曹操梦中杀人”、“鸡肋事件”等,这些事情的当事人主要就是杨修和曹操,看来杨修耍小聪明的习惯,还总是耍到曹操身上。 后来很多人也认为,杨修的死,就是因为他经常猜透曹操的心思,帝王的心思怎么允许别人揣摩呢,更何况杨修不但喜欢揣摩,而且还经常在别人面前显摆,所以才招致杀身之祸。 其实这种说法,主要是取自《三国演义》里边的情节,而得出的结论,目的是为了塑造曹操妒贤嫉能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历史中,杨修的死,爱耍小聪明最多也是一个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杨修掺和在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还有和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 历代的能臣,因为参与夺嫡的案子里而被杀的有很多,而杨修偏偏也是掺和在,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里。 我们说杨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他同样也是一个比较谦恭的人,就是因为他又聪明又谦恭,所以杨修和曹操所有儿子的关系,都还不错。不过杨修和曹植的关系的最好的,这是公认的,杨修确实和曹植是一党的。 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有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的杨修起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错,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把剑,铸剑的叫作王髦。曹丕当上皇帝之后,这把剑还随身携带。有一次,曹丕拿着剑就想起杨修了,于是专程驾车找到王髦,还送给王髦很多礼物,这就是典型的爱屋及乌嘛,可见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错。 既然曹丕和曹植都和杨修的关系不错,那么曹操单是因为掺和夺嫡,而把杨修杀掉,不是很有道理。这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那就是杨修和曹操似乎不是在一个政治阵营里。 早在袁术称帝时,曹操就想找机会干掉,杨修的父亲杨彪,理由是杨彪和袁术是儿女亲家,确实杨彪的妻子的袁术的女儿。后来因为孔融的多次阻拦,杨彪才幸免遇难。曹操杀杨彪就是找借口,其实是杨彪在朝中,和曹操合不来,政治观点不同。 杨彪的政治观点和曹操不同,杨修和曹操政治观点不同,自然就不奇怪了,这在曹操后来写给杨彪的信中可以得到佐证:“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意思是说杨修倚仗着父亲家族显赫的权势,常常与曹操不一条心,要想加以纠正,却看他颇怀怨恨,劝之不思悔改还变本加厉。 政治观点不同,又掺和夺嫡大忌,还一贯耍小聪明。小聪明可以忍,但是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这就有点说不过去。再加上政治观点和曹操不同,下场可想而知。 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那么,你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还是曹操心胸狭窄呢? 【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在文章开头右上角,点击关注吧,持续为您更新中国古代更有趣的历史。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 |
|
来自: 昵称38194863 > 《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