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临床常用百穴精解》、《腧穴证治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我们这篇文说,继续给您聊穴位。 谈什么呢?继续谈中医学当中的“鬼字辈”穴位。这就是鬼邪穴。 鬼邪穴的名字,源于千金方。它其实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足三里穴。 对此,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了。足三里,不就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吗?五行属土,可以补虚强壮,健脾益胃。有什么好说的? 但是您想一想,孙思邈老人家为什么要把它命名为鬼邪穴呢?须知,十三鬼穴,可都是和神智有关系的啊。鬼邪穴的名字,虽然解释方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这就是此穴的功能,一定和我们的神智有关系。 好,不卖关子了。告诉您,这个穴位,乃是我们治疗耳鸣的特效穴、常用穴。 耳鸣,幽幽切切,时断时续,缠绕不清。它就像我们耳中的鬼怪,发出的幽鸣之声。好吧。对于这声音,用鬼邪穴调治最好。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耳鸣耳聋,往往和心肾两脏的失调有关系。与此同时,我们的头面,包括耳朵、眼睛、鼻子在内,都需要有气血的濡养,也就是说有“清阳之气”的濡养。清阳之气源于哪里啊?源于脾胃。是脾胃,化生了气血,是脾胃的水谷之精,滋养了我们的面目官窍。所以说,耳朵出了毛病,我们要考虑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供应不到头面所致。 这一点在中医内科诊断治疗学里面,是备受重视的。元代的李杲就在《脾胃论》里面说:“胃气既病则下溜,……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更早一点的《素问·通评虚实论》也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那么,这种因为脾胃虚弱而导致的耳鸣,有什么特点呢?具体说,就是面色无华,萎黄或者发白,身体倦怠乏力,耳鸣声音不大但是缠绵不绝,食欲差或者食后腹胀,便溏或者先干后稀,舌淡红,苔薄白。还有的人,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形成心血不足的状态。这个时候,则会失眠多梦、心悸心慌,耳鸣不安,舌质淡而苔薄白,面色苍白,唇甲苍白。 这个时候怎么办?打蛇打七寸。我们就去通过足三里来调治。我们普通人,用艾灸之法,每日艾灸左右两侧足三里各20分钟,能健脾益气,生养气血,对调治上述耳鸣大有好处。 所以,毫不夸张地讲,足三里这个地方,藏着一张大网。这是一张由脾胃水谷之气编织而成的大网。这张大网可以轻松将耳中的邪鸣之声牢牢困住,实在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养生大药。 好了。文说到这里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