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免疫调节疗法(四)

 伊悠帆123 2019-07-19

来源:皮科周讯

往期回顾:

《【综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免疫调节疗法(一) 》

《【综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免疫调节疗法(二) 》

【综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免疫调节疗法(三)》

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四期连载内容,本文为第四期

2.2.2.7  TNF-α抑制剂

2.2.2.7.1  作用机制

三种TNF-α抑制剂(即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已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CU和荨麻疹性血管炎。这是基于TNF-α可能在炎症细胞募集中起重要作用的假设。

CSU患者TNFα在血液和皮肤中的表达确实很重要。CSU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细胞因子谱十分相似,都具有高水平的TNF-α和IL-10以及低水平的IL-2和d'IFN-γ。

2.2.2.7.2   TNF-α抑制剂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疗效

仅少量数据证实TNF-α抑制剂在CSU中有效。1例CSU患者中采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有效。关于依那西普,6例患者使用其治疗症状改善。一项包含14例CSU患者阿达木单抗治疗的研究中,11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无效。

因此,支持使用TNF-α阻滞剂治疗CSU的证据有限.

2.2.3  其他疗法

2.2.3.1  H2抗组胺药

2.2.3.1.1  作用机制

H2抗组胺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是HR2的反向激动剂。

组胺与HR2受体的结合似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即缓和Th1和Th2反应,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并减少粒细胞趋化。这意味着H2抗组胺药可以阻断这些免疫抑制作用,这使得它们在荨麻疹中无法发挥作用。

将组胺固定在无髓鞘的C型纤维HR2上不会引起瘙痒。因此,H2抗组胺药不具有任何止痒特性。

然而,H2抗组胺药可降低由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的HR2诱导的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

2.2.3.1.2.  H2抗组胺药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疗效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在特殊的皮肤病病例中,H1抗组胺药联合H2抗组胺药(尤其是西咪替丁)较H1抗组胺药单药治疗,具有额外效益。

羟嗪与西咪替丁联合使用似乎可显著提高血清羟嗪浓度,增强风团和潮红反应。然而,西咪替丁对西替利嗪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和风团和潮红反应均无影响。目前,雷尼替丁较西咪替丁更常用。

2012年,Cochrane评估对使用H2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无明确立场。2009年EAACI / GA2LEN / EDF / WAO指南仍推荐使用H2抗组胺药,但是证据不足,无法在2013年指南中继续推荐使用H2抗组胺药。2014年,AAAAI / ACAAI联合工作组推荐H2抗组胺药作为CSU二线治疗药物。

尽管如此,2015年,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H1抗组胺药中加入H2抗组胺药治疗CU无益处。

2.2.3.2   色甘酸钠

2.2.3.2.1 作用机制

色甘酸钠广泛被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色甘酸钠不能调节组胺释放,也不能抑制由豚草引起的接触性荨麻疹。此外,与扁桃体或肺部肥大细胞相比,皮肤肥大细胞似乎对色甘酸钠的反应更少或更迟钝。

色甘酸钠似乎通过对无髓鞘C型纤维的作用来减轻瘙痒。

最近,色甘酸钠被确认为有效的G蛋白偶联受体35(GPR35)激动剂。GPR35在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中表达。

2.2.3.2.2  色甘酸钠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疗效

发表的唯一一项双盲交叉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色甘酸钠无优势。

2.2.3.3 抗凝血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2.2.3.3.1  作用机制

凝血通路和炎症是相关的,特别是通过凝血酶,凝血酶是主要的促炎介质。

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与众多炎症细胞表达的蛋白酶激活受体(PAR)结合后,激活调节组织因子、粘附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的转录因子,并直接激活肥大细胞。

凝血外源性通路的激活在CSU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ugno等人证明组织因子在CSU皮损炎性浸润中通过嗜酸性粒细胞表达。还显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的标志物)和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和F2(促凝血酶至凝血酶激活的标志物)水平升高。Wang等人还发现FVIIa血浆水平升高(组织因子通路激活标志物)。后者与D二聚体和凝血酶原片段F1、F2的升高与CSU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然而,凝血/纤溶激活与CSU病理生理学之间的确切联系仍有待确定。

香豆素可抑制维生素K还原酶,从而防止各种靶蛋白的羧化,包括凝血因子II、VII、IX和X,这些都是产生凝血酶的必需品。凝血酶产生的破坏可以解释抗凝治疗在荨麻疹中的治疗效果。香豆素还抑制其他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的羧化。

肝素本身激活抗凝血酶III,阻断凝血酶和其他因子。

2.2.3.3.2   抗凝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一项开放标签研究报告了8例CSU患者中有6例对香豆素(华法林)有积极反应。在双盲研究中,3例应答者接受外观相同的含华法林或安慰剂的胶囊治疗。之后,对荨麻疹的评估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华法林对所有患者都有显著疗效。

一项对采用华法林治疗的5例CSU患者的研究显示,2/2例患者完全/部分缓解。CSU患者病例报告显示华法林和醋硝香豆素治疗均有改善。

相反,关于肝素和氨甲环酸治疗CSU疗效的公开数据非常有限。8例采用肝素(那曲肝素)和氨甲环酸治疗的CSU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中有5例患者症状显著改善。一个病例报告描述了一例CU患者通过肝素治疗痊愈。

在一项有限的双盲研究中,CU患者仅氨甲环酸单药治疗的效果并未优于安慰剂。

2.2.3.4  光疗法

2.2.3.4.1  作用机制

光疗法靶向肥大细胞。

然而,这类细胞对UV光的敏感性似乎部分取决于细胞活化的状态。Guhl等人研究了紫外线照射(UVB、UVA-1和补骨脂素加UVA-1)对人体皮肤纯化的肥大细胞的影响。其对活化肥大细胞主要起免疫抑制作用,而在非活化肥大细胞中则同时具有刺激和抑制作用。

光疗法对T细胞也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如对银屑病患者。

UV免疫调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诱导皮肤浸润细胞凋亡。Guhl等人还证实人类肥大细胞在UVB或UVA1的照射下凋亡。

2.2.3.4.2 光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一项对88例采用窄谱UVB治疗的CSU患者的回顾性试验显示,约50%的患者症状清除或显著改善。在一项随机双盲研究中,11例CSU患者接受UVA联合补骨脂素治疗,8例CSU患者接受UVA和安慰剂治疗。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第一组7例,第二组5例)。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24例CSU患者UVA和补骨脂素伴窄带UVB治疗的疗效,两组均有相似改善。然而,尚未进行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2.2.3.5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2.2.3.5.1  作用机制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包含从大约1000例或更多献血者血浆中提取的混合免疫球蛋白G(IgG)。

2.2.3.5.2   IVIG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疗效

IVIG在CSU中的疗效存在争议。在一项包含6例CSU患者的病例系列中,4例患者IVIG治疗后荨麻疹改善,并且至少一年无症状。在用IVIG治疗的29例CSU患者中,26例有良好的反应,20例在治疗后至少12个月有缓解。另外10例接受IVIG治疗的CSU患者中,9例患者临床改善,1/3患者缓解率延长(停药后3年)。

另一方面,Asero报道了3例采用IVIG治疗的CSU患者,但效果并不理想,仅1例患者荨麻疹明显减少,但3周后复发,时间相当于IVIG的半衰期。

2.2.3.6   血浆去除术

2.2.3.6.1 作用机制

血浆去除术是一种基于分离血液中的小分子(如抗体)的治疗方法。经过滤后,将大型或中型成分(如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鉴于自身抗体在CSU中的作用,血浆置换在理论上是有效的。但实际上该疗法移除了抗体但不抑制其产生。

2.2.3.6.2.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关于血浆置换治疗CSU的数据很少。然而,与CS相关的病例报告显示了有效性,这显著降低了结果的客观性。在另一项研究中,采用血浆去除术(单药或与抗组胺药联合使用)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治疗有效。

03

结论

某些病例中,CU治疗仍具有挑战。已使用多种免疫调节药物,尽管其功效的证据主要限于病例报告、小病例系列和开放标签试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仅适用于H1抗组胺药、抗白三烯、环孢菌素和奥马珠单抗。因此,这四种治疗方法是唯一具有高水平证据的治疗方法。然而,一些分子可用于这些疗法的难治性病例,例如氨苯砜、磺胺嘧啶MTX和硫唑嘌呤。尽管如此,这些药物具有显著副作用,并且需要更多公布的数据证实,尤其是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由MediCool医库软件王盼编译

原文来自:Clinical Immunology 190 (2018) 53–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