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大公司裁员、职场中年危机、90后发际线危机等新闻充斥社交媒体。 身处职场的我们难免焦虑、迷茫、浮躁。 我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走了太多弯路,也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到: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技能的差别可量化,技能再多累加,也只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才是根本,并不可量化。 今天分享5条提升本质认知的思维,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 勤奋不重要 关注如何创造价值 见过很多人,天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不休息,但却从没想过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很多人对勤奋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仪式感。 一旦你习惯这种思维,就能从“我很勤奋”这种感觉中获得慰藉。 当你最终没得到想要的回报,便开始抱怨命运不公。 然后陷入新一轮勤奋幻觉循环,最终庸碌一生。 真正消耗你工作成果的不是享乐,而是那些用来营造勤奋幻觉的无用功。 工作的核心并不是勤奋,而是创造价值。 如果你很勤奋却没结果,要么是你能力有问题,或是你勤奋的方向不对,无论哪一种,都说明你工作并不出色。 不要用勤奋麻痹自己,然后安心走向死循环,最后成为越忙越穷的人。 2 无需刻意经营人脉 不要认为加了XXX的微信,就等于有了人脉。 你自身没有价值,就算加了马云的微信,也对你没有任何帮助。 人脉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 这句话虽然听着功利,但是事实,尤其是进入社会后。 把注意力专注在提升能力、打磨手艺、修炼格局。 让自己变强,是一切的基础。 当你能为别人提供价值时,所谓人脉会主动来找你。 3 有主动意识 很多职场新人由于刚毕业,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牵着鼻子走,到公司后,依然习惯等待上司的指令和监督。 但你要知道在职场,没有谁有义务教你,都得靠自己。 机会和能力提升,不是等来的。 该争取的,你要主动去推进,做好手头事之外,还要有勇气去争取更多职责,当然前提是真正能让你有成长的工作。 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是: 如果你不去主动撞出自己的形状, 就会被生活捏出别人想要的形状。 越是遵守一切生存要诀、屈从于生活的人, 越不会被生活善待。 4 专注当下,少做职业规划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改变不断加速的时代,再完美的职业规划,都赶不上现实的变化。 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做职业规划,把自己的人生定的像闹钟一样精确,生怕自己赶不上别人的脚步,赔上的是自己无尽焦虑和慌张。 我们的重点应该专注当下,把手头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分享电影《绿皮书》里我很喜欢的一段台词: 当你拥有这种心态,当你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眼前事、脚下路,自然会积累你需要的能力。 那时你的职业根本不用规划,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豁然开朗的结果。 5 拥有动态思维 我们正身处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的前方,遇到的不确定和新鲜事将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时代生存,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对事物有固定看法,因为它随时可能变化。 但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社会,还以静态思维在生活,这种思维认为: 我们周围的人、事、物、环境等因素,都是不变化且定量的。 因为他们是不变的,所以我们靠自己的规划、推断、分析等行为,就可以掌控他们。 这就是为什么长辈总是让我们去稳定的单位,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 这种思维显然在这个时代不再适用,我们应该拥有动态思维,这种思维认为: 我们身边充满变量,他们天然是随时变化且不可控的,所以我们注定无法控制和占有大部分事物。 只能在不断的行动、试错、调整中去寻找答案,甚至很多事根本就没有答案。 所以我们要摈弃非黑即白、一劳永逸的二元思维,才能在更好的在这个时代生存,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 最后想分享一个深切感悟: 工业时代以来,人的物质愈加丰富,反而更加焦虑和空虚。 人本身也前所未有的抽象化。 我们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社会理性安排下发挥特定功能的工具。 而如今和可见的未来,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去中心化、个体价值不断提升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兴趣、天赋,活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生命力鲜活充实、拥有独立人格、值得自尊自爱的人。 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是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的CEO就是你自己。 今日金句 undefined周国平《人与永恒》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