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奇怪的一首诗,没人敢这么写,一般人读不懂,解开后大顿悟

 海曲上人 2019-07-19

谈及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是泰斗级的存在。

苏轼的文才,不止活跃在大宋江山,在后世的一千年里,也是影响深远。

苏轼一生波折,生性洒脱飘逸,至晚年更是活的从容,在他的很多诗词间,我们都可以领略到他非凡的人生境界。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其中代表。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话说,他和一帮人众喝完酒回家途中,忽然下起了大雨,可是大家都没有带雨伞,众人显得极为狼狈,只有苏轼觉得冒雨前行,别有一番情趣。回家后,他便写下了这首极具人生观的一首词。尤其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尽沧桑和淡泊。

除了这首词,苏轼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耐人寻味。不仅妙极,还很奇怪。

这首诗就是他的《观潮》,奇怪之处正是首句和尾句竟然一模一样。虽然古诗讲究首尾呼应,但是这种首尾一模一样的诗,还是极少看见。

宋·苏轼·《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话说,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个读者看完《观潮》后,直接讽刺说,这是什么破诗,第一句和第四句竟然一模一样。他的朋友听到后告诉他,这诗是苏轼写的。那位读者就略显尴尬的说,这就是了,东坡写的,自然说的通。

这首诗,是苏轼在临终之时写给小儿子苏过的一道偈子。当时苏轼已经是风烛老人,阅遍人生,看淡浮沉,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从字面看很简单: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当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关于这首诗背后蕴含的人生哲学,历来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解读过。作者认为最好的解读是,这首诗其实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写照。

第一句是说年轻人,朝气蓬勃,当以入世为主,顽强拼搏;最后一句是说经过多年拼搏后,年老了,但可能依旧对这个社会有很多不满,这个时候,要学会放下,看开一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其实蕴含着一种禅学。通常来讲,佛家有三种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苏轼的这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他在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总结而出的哲理性语言。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有很多,唐朝最具代表的莫过于王维。王维一生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是皈依佛教,所以他的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等。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淡化,淡到不过如此,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难免的。

读者们,关于“苏轼的《观潮》”,大家有怎样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