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都有哪些文化讲究呢

 梦松子n4l6vnam 2019-07-20

“三伏天”翻译成英语是dog days,多么形象啊,热成狗了!那么什么是三伏天?以及三伏天的起源?都有哪些文化传统?

一、三伏说法的起源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有史料的记载,应该是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一种规定:“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庚”是天干数字,天干共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都有哪些文化讲究呢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要说入伏,先要说说“干支”。以“干支”来记,是咱们中国人的创造发明。“干”就是“天干”,10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12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伏”日,便很特别,是以“天干”来计算的。二十四节气,虽说是咱们中国人的发明,但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倒是按照太阳历来设定的。

二、何为三伏

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都有哪些文化讲究呢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都有哪些文化讲究呢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这就会出现40天“伏”和30天“伏”。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而三伏中最热的是中伏。

三、“伏天儿”的文化传统

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都有哪些文化讲究呢

三伏天“暑气”过盛,需要“潜伏”下来规避“暑邪”,“伏”字用在这里简直是恰如其分。我们的祖先是何等聪明?

“伏”是“伏邪”的意思。我国传统文化中,大自然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过盛,会对人造成伤害变成“邪气”,即“六邪”。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到底是30天还是40天?都有哪些文化讲究呢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同,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总之,三伏天在不同的年份既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这是中国古人对传统节气文化长期实践中总结的规律,所以需要我们了解三伏天的气候规律,加以合理运用。各位看官,你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