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古、思古、怀古、追古、师古、效古、法古,究竟古意为何物?

 信步时空 2019-07-20

书法是个太深奥的东西,简简单单几个字,要讲清楚搞不好要几天几月,要领悟到搞不好要花上一辈子。书法又是个太简单的东西,书者求索一生,心中肺腑最后在纸上也就几个字,你一两分钟看下来,似懂非懂,非懂似懂,也落得个七七八八。

毫承古意,墨许初心。先问古意是什么?

且先抛开书法,你何时感受到古意?游览名胜古迹,用你那21世纪的新手抚摸那魏晋南北朝石雕石刻之时?还是看到一棵歪脖子古树树皮褪尽而枝叶苍翠之时?

确定你感受到古意了吗?在熙攘的游客群中,在喧闹的叫卖声里?你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历史遗存感,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

谈一点个人经验,作为80后本手十多岁时曾寄居乡下亲戚家,一到夜晚,停电的时候,四下漆黑。人在屋里无事可做,躺在老式床塌上,被蚊帐围笼着,只感到席子的清凉和裸露土地板的潮气。想想后窗外的高大的竹丛沙沙作响,下面散养的鸡大概窝在草丛里。屋前一片广袤的稻田,屋后的池塘荷叶,更远一点村口两口池塘边中间那条小路大概空无一人。如果有,大概身着一袭白衣形如鬼魅,她可能来自聊斋,又或者就在蚊帐外……

那样走神的时刻常常让我想起,怀疑,是否那就是中国人的古意?后来我又在老版《红楼梦》的音乐里听到那样的东西。悲凉,伤逝,凄婉,时日悠长,而我心寂寥。

在美国呆了几十年的大提琴家王健证实了我的感觉。他讲西方人音乐是悲壮的,即使最最娱乐化的电影里,也能听到那种壮。而中国人的审美是悲凉的。(此处谈及的是音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贵妃吃的荔枝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在古代时空之于人类是多么地巨大,几乎无法逾越。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遭贬谪的文人更告诉我们路途是多遥远,离别有多忧伤多惆怅。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中国人的艺术总带有某种对于时空整体的关照,和时空之于人心的交相辉映。

前一阵良渚古迹申遗成功,证实中华5000年文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中国一样有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有证可考可察。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崇古、思古、怀古、追古、师古,效古,法古总是我们创作的主题,同时也成为判断标准的重要依据。

古希腊人求真,所以有了现代数学,思辨的哲学。沿袭古希腊的精神,近现代欧美人求用,以实用改造世界,所以有了近现代科学。这些,现代的中国人都学到了,但中国人自己本来有的是什么?是儒、释、道、佛、法?阴阳、易经、八卦?我以为中国人突出的贡献,其实在于审美。审美虽为现代概念,但关于美的法则与内涵,中国人最懂得。虚实、黑白、含蓄包容,运筹帷幄,以柔克刚,阴阳转换,相克相生,意象繁复,深入浅出,计黑留白,张弛有度,意蕴无穷,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返璞归真……

据说毕加索曾言,若他出生在中国绝不会画画,而是学书法,说中国有个齐白石,有他在,我不敢去中国!说西方哪有艺术,非洲有一点,中国人最懂得艺术!虽为谦辞,但当初印象派受益日本浮世绘,和东方艺术却是事实。印象派的出现重新开启了西方人在艺术方面的的主观能动性,由描摹客观真实转为自主表达。而中国人,中国人的艺术早早地抛弃了客观描绘,虽有师法自然一说,但更推崇写意,以书写胸中意气而自成高格。

我们自称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这文明在哪?别的不说,且看书法之受尊崇,与书法作秀者之被谩骂!在两个极端之间能看出书法之于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亦从侧面看出书法之于一个普通中国人在美学方面不自觉的熏陶与浸润。试问哪一个国家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如此嘲讽?书法于中国人而言,承载了太多太多,不是老外可以理解的。

中国人讲的古意究竟是什么?简言之,是一个中国人独有的美学概念,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更类似于一种心理的生成,一种美学的期待。

回到书法,书法的古意自然有种种技术的界定与区分。是王羲之?是欧阳询?是魏晋南北朝?是唐,是宋,是元?还是夏商周甲骨文?可以肯定地说所有单纯从时间上界定的都难免失之偏颇。用种种书法的规范、法则、定式加以判断的也同样,失之谬误。所有时间、与法则若不能形成一种心理感受,满足某种美学期待,古意,便无从说起。这个东西讲起来,是含混的模糊的,同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却又是清晰的包容的。

古法有规矩,而古意无定式,若有,那古必作古,只能僵死不能出新。反过来出新之作若称得上书法,亦必有古意,必有传统的继承,若无,必是矫揉,造作。

当今书法炒作乱象环生,令人啼笑皆非。虽因作秀而亵渎书法,但也不必过分谴责。毕竟,书是书,法是法,作秀归作秀,书法归书法!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