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孤寂的时候。在繁华闹市可以选择坚强,可以强颜欢笑,在独处时喜欢静静的寂寞,任淡淡的忧伤与烦恼轻轻地滑过,多少繁华如梦,曾经万紫千红,随风吹落,蓦然回首中,笑看风云,静观花开花落。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至,刹那便是永恒…寂寞真的很美!爱上这独处时享受着寂寞…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淡淡的忧伤,轻轻的孤独,词人捕获了刹那间的感受,没有悲戚却有闲愁,没有离恨却有隐忧。这些非常普通的语言,经晏殊精雕细琢,将他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薄单单的被盖,孤零零的枕头,静寂寂的夜晚,又有惹人心烦的潇潇雨声,滴滴答答一直落到天亮。仅此现实苦况,已是令人不胜凄怆。再借“梦回”之际,引起对比,强化愁思。思念萦回,形诸梦寐;试想离人思绪,不难想象梦中之景。于是梦里家庭的温馨欢乐与眼前旅舍的冷寂孤苦,映照分明,顿觉满纸生愁,其哀至极。
渔翁的存在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却是伟大生命的强力意志与惊人定力的体现。在“绝”、“灭”、“孤”的环境下保持好“独”的境界,实属荒原上的一茎绿色;冷峻里的一丝温暖;静寂中的一点召唤。广袤中的渺小却傲然挺立,崇高形象荡涤污浊,引导灵魂迈向纯洁伟岸的最高峰。
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写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得“执手相看泪眼”,但接下来纳兰笔锋一转,这一幕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难耐的凄清与幽怨。夜里孤枕难眠,只能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
这首《小重山》虽然没有《满江红》家喻户晓,但是通过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隐忧时事的爱国情怀。从写作手法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如今我们隔着千百年的岁月,仍然能够感受到诗人们当时的那种落寞孤寂的心情,这不得不感谢诗人们用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带来的优秀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