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呀,国老最近怼过一波纳兰容若,然后还把他三百多首的纳兰词删减成了二十首。这里再插一句,本人没有任何的个人私心,只是从词的角度上觉得纳兰词还是有一些弊病的。纳兰本身个人的人品和气质,我还是很喜欢的,那种傲然独立,富家公子的风范,还是让我等穷苦大众可望不可即的。今天说一说跟纳兰容若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一本古典名著《红楼梦》,因为有人说那个书中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容若,国老没有读过几遍《红楼梦》,对于这方面完全是个小白,就不再深究。 这里只简单说一下《红楼梦》这本名著中,出现的几首词水平如何呢?(因为要讲《红楼梦》里面的词,还是要涉及到本书作者的问题,我在头条上一直关注一个红学砖家,他的观点是,本书作者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但是由于他的这个观点不是主流,国老还是选择将本书的作者定为曹雪芹。) 曹公的这本《红楼梦》,近三百年来,谜题不断,研究不断,争议亦不断。一千个作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这本小说,因为经历不同,阶级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看这本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国老今天只截取这个名著的冰山一角来讨论,曹公借用书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之口,之笔写出来的词,到底如何,又能否与同时期的大手相提并论呢? 临江仙-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由于国老是完全割裂名著,单独把词拿出来讲,所以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对于名著的一种伤害和阉割。所以有时候讲解词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本身这些词在原著中的作用和其他的一些,如果有这种情况,请大家见谅。因为国老以前在平台上确确实实是见过有人在清朝甚至只推《红楼梦》里面的词,而不推真正大手的词。国老只想说一句,《红楼梦》作为一本名著,确实是价值极高,但是如果把里面的词单独拿出来比较的话,实在是不足与名家并列。 上面这一首就是颇负盛名的宝钗的临江仙,其中尤其以结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为脍炙人口。如果说是非常喜欢《红楼梦》或者一些专家的话,可能就由这首词,推断出宝钗这个人的性格,然后再结合名著中的其他一些内容展开研究,能得出很多的结论。但是国老只是一个小白,这些我都做不到。从词本身角度上来说,结句确实是精彩,可见作者气量胸怀。但是过片显俗,并且有诗化之嫌。任他随聚随分,直白浅露。而岂必二字,也有刻意的成分。 而相比之下,黛玉的唐多令就稍微好一点了,所以国老也是觉得黛玉之才还是要高过宝钗的。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此词起句便不凡,历来对句都是最能体现笔力和才华的。“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确实是有味。然而马上就脱了,没接住。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两句,有点口语化,偏露骨,实在是对不起这样精彩的起句。下片除了嫁与东风不管,其他的也有点乏味。 另外还有评判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中尽显戏谑批判,当然这个可能是说反话,因为,宝玉这个角色是作者精心创造的一个角色,应该按道理来说,作者不会对他大加批评。但是不管怎么说,国老认为这两首词,作为词来说,简直可笑。虽然有很多读者已经知道这两首词,但还是发出来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就不详述了。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国老翻遍整首《红楼梦》,除了这几首词之外,还有宝琴的《西江月》和湘云的《如梦令》,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由此观之,《红楼梦》里面的词水平真的是不算很高。国老以前读清词的时候,在平台上,有一个人说过,类似于这样的话,他说清代诗词没什么好看的,除了《红楼梦》里面的几首。当时我没有反驳他,现在想想,他这句话确实是见识较浅。国老的诗甚是粗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如果是词的话,虽然也很差劲,但是我自觉好歹还是能说上两句话的。 清词号称中兴,能人大手不知凡几。曹公可能是专心于整首小说内容架构和人物的塑造,所以说忽略了一些词的写法,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不知道《红楼梦》里面的词是不是曹公真正的水平,还是说曹公为了塑造人物而故意写出这种水平。但是还是那句话,《红楼梦》里面的词相比于同时代的来说还是有差距的。 大家喜欢《红楼梦》,这个非常好,这本名著也非常值得大家去读。但是如果说仅仅因为喜欢这本名著,就要把它里面的词说成非常好的话,那在下实在是不能苟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