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重纪念人类登月五十周年 —— 1969.7.20 - 2019.7.20 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50年前的今天,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出现在月球上。 “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人类在科学发展进步的同时,离不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阿姆斯特朗被称为英雄的那个年代,人类对飞行的认知,早已经拓展到了整个宇宙。从最开始人类对飞行的认知来自于鸟类,到现在拓展到整个宇宙,人类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有这怎么样的进化过程?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哲学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5分钟回顾首次登月的精彩时刻距离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的脚印成功留在月球上已经五十周年,你想知道我们人类的未来会怎样吗?想知道我们人类未来思维可能将会由谁来控制吗?我们的明天会是怎样?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了解多少,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还将在宇宙中进行探究,我们还将寻找宇宙更深处的真理! 2019年7月27-28日,复旦哲学月度精选课程,复旦哲院徐英瑾教授将从哲学角度切入,带你走进一场充满精彩认知科学哲学与未来智能的哲学课堂。 认知科学哲学是什么? 认知科学哲学是当今最为激动人心的科学发展领域之一。因而无疑,对于认知科学的哲学反思,应当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哲学关注认知科学的更为重要和独特的理由,来自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的认知能力及其各种认知过程,如记忆、推理、决策、表象和情感。 丹尼特的主要研究领域:意识、生命、计算和智能。 当代社会,对我们认知科学哲学影响重大的名人有丹尼特。认知哲学中丹尼尔被称为当今最好的哲学家、称他为“下一个波特兰罗素”。道金斯将他认为是“思想喷泉”。他一直就像一场焰火表演。 他最有名的一本书《直觉泵》。什么是直觉泵?直觉泵是一种思考工具,它能把复杂问题转换为凭直觉就能做出判断的问题,从而让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认知科学,走进哲学。 与此同时精彩继续,7/28周日徐教授将继续给你带来《人工智能思想与未来》的哲学课程。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 人工智能需要哲学吗?哲学能够为人工智能做些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肯定更需要哲学和人类的思想指引。哲学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思考大问题,澄清基本概念;哲学在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之间寻找汇通点,而不受某一具体学科视野之局限;重视论证和辩护,相对轻视证据的约束。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徐英瑾教授的奇妙课程吧。 课程亮点 1、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工智能将不可避免地引导智能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靠人类为其开辟一条理智的发展道路! 2、本次课程为国内高校第一次面向社会成人公众正式开设。 3、为国内哲学学科排名第一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首创研发。 4、由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专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在复旦大学亲自主讲。 2019 '复旦哲学'精选思想课程 让人成之为人 思想引领时代 出商入哲 登高明道 面向社会 回馈公众
《认知科学哲学与人类》 《人工智能思想与未来》 7月27-28日 周六日两天 主讲: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课程合适人群(建议30岁以上) 各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机构负责人 科技/金融/商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之创新成就者 国内外著名商学院 EMBA 毕业生及思想者 社会各界哲学思想人文等领域思考者 从世界因我不同到改变世界者 复旦哲学课堂 思想引领时代 主办:复旦大学 承办:复旦哲院 《哲学与时代担当》复旦哲院六十周年纪念视频 紧扣时代 创新哲学 每月两天 深刻有趣 ↓申请可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 传播思想文化 推动社会进步 课程主题 《认知科学哲学与人类》7/27周六 《人工智能思想与未来》7/28周日 主讲名师 徐英瑾教授,博士生导导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6年获“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称号,2018年任“世界哲学大会”人工智能分场主席。 学术专长: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 课程系数(5分制):学术 4.0 / 基础 1.0 / 趣味4.5 课程名言 “达尔文主义是腐蚀宇宙所有角落的超级强酸” —丹尼特(美国认知科学哲学家) “以物理学发展为坐标系,人工智能的现有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前伽利略’阶段。” —李飞飞(华裔人工智能科学家) 课程目标 让非哲学专业的社会成人学员对认知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未来的轮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人类面临的技术认知与伦理智能可能的机会与风险,并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开始思考若干无法回避的人生和技术及社会未来问题。 课程简介 课程一:认知科学哲学与人类 7/27周六 认知科学哲学的任务是对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前提与结论进行反思,并思考这些研究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思考其对于人文科学的传统研究方式的冲击。很显,认知科学虽然不是中国学术研究的显学,但是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课程提纲 一、什么是认知科学? 二、认知科学研究的有趣话题:偏见或成见问题。 三、认知科学研究与人类的理性的本质。 四、特殊的偏见类型:锚定。 五、特殊的偏见类型:框架。 六、特殊的偏见类型:合取谬误。 七、特殊的偏见类型:花车效应。 八、特殊的偏见类型:事后诸葛亮。 九、特殊的偏见类型:选择谬误。 十、偏见与政治选举。 十一、偏见与历史哲学。 十二、未来的人类是需要依赖偏见,还是摆脱偏见? 延伸思考 1、大多数人在经济决策中真是理性的吗? 2、神经科学能够取代心理学吗? 3、采集狩猎时代构成的自然选择环境,多大程度上依然影响我们? 推荐书目和音频 1、《认知成见》徐英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2、《认知心理学》艾森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直觉泵》丹尼特,湛庐图书出版社 2019 4、用得上的哲学,“看理想”APP: 5、《直觉泵》精读,“湛庐读书”APP: 课程二:人工智能思想与未来 7/28周日 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人工智能的现有技术发展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要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现有主流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局限,并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语言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高度依性。未来人类生活的改善,需要某种基于小数据的新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 课程提纲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 二、从神经元网络技术到深度学习。 三、深度学习技术不能做啥。 四、深度学习技术无法成为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 五、符号人工智能的原理与种种问题。 六、机器翻译其实并不神。 七、自动驾驶与知觉研究。 八、儒家与人工智能的对话。 九、基于小数据的人工智能。 延伸思考 1、会下围棋的机器人,真对人类的幸福的提升具有实质意义吗? 2、为了支付便利而采用大数据技术,却付出隐私的代价,是否在中国环境中更容易被接受,而在西方更不容易被接受呢? 3、性爱机器人构成了对女性的侮辱吗? 4、人脸识别是对人类的侮辱吗? 推荐书目 1、《人工智能哲学》博登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心智、语言和机器》徐英瑾著,人民出版社 2013 3、《唯物论者何以言规范?》徐英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哲学+的时代 天才为之责任! 2019年度'复旦哲学'精选系列经典课程 7月27-28日 周六日 《认知科学哲学与人类》 《人工智能思想与未来》 主讲: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