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一声八音锣鼓“咚咚锵”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7-20

八音锣鼓

“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这是宋代章淳在《开梅山歌》中的诗句,可见,以鼓为代表的器乐很早就已经是梅山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梅山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经历本土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磨合,以鼓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表达方式。

在我印象中,老家的锣鼓器乐分为三种,一种曰龙钵锣鼓,系在舞龙舞狮时演奏。这种锣鼓热烈奔放,节奏明快,讲求节庆气氛;另一种曰八音锣鼓,或称八台锣鼓、八员锣鼓等,主要用于婚丧喜庆,讲究情感表达,烘托氛围。分类较细,视不同场合表演不同风格,特别在丧葬仪式中更是含有明确的道教与梅山教文化色彩;第三种则叫开山锣鼓,主要用于生产劳动中。由于古梅山崇山峻岭,山中多毒蛇猛兽,先民垦荒,通常是几人或数十人从山下自下而上排成几排前进,其间两人站在高处,一人执锣一人执鼓,用有节奏的敲击声来赶走猛兽。后来也作为一种仪式传承下来。


三种锣鼓中最常见的还要数八音锣鼓。“八音”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划分,即:金、石、土、木、丝、革、匏、竹等,并以此对应八种不同的乐器。全国各地都有八音锣鼓的叫法,但具体到乐器的种类、人数、风格等却又各有不同。

相对而言,由于古梅山地域“旧不与中国通”,有一千多年与中原王朝往来极少,因而老家的八音锣鼓相对其它地方更有古意,更为原始。具体来说,高坪峪的八音锣鼓,是由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铛锣、两只唢呐等八件乐器组合而成。具体按主家的要求,还可多配唢呐,最多唢呐可多达六个。在敲击和吹奏时有一定曲谱和音调,其音质铿锵有力,气势恢宏,明朗宏亮,气氛热烈,激荡心弦,十分动听,让人有一种格外美的旋律享受。


几千年以来,八音锣鼓忠实地伴随着家乡漫长的历史进程,成为家乡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形式。在白事、接客、出门、送新人、寿宴等各种婚丧喜庆中,是否有八音锣鼓的伴奏几近成为场面是否隆重的标志,体现着主家的面子与排场。我小时的印象中,大凡各类队伍与场合中有一队八音锣鼓的演奏,总会听到大人由衷的赞叹:瞧,人家还请了一套八音锣鼓呢!因而,出于民间天然而庞大的需求,抑或是维护本村本族尊严面子的需要,那时候基本每个村里都会有一套八音锣鼓的装备,要不就是族里会有一套,专门用于本村本族的婚丧喜庆。

八音锣鼓中,鼓为“群音之长”“八音之领袖”,是领奏乐器。每次出活都有领鼓节拍,鼓师通过鼓点来把握整首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以及起鼓、转鼓、收鼓,以便使其它乐器达到统一协调。同时鼓还要指挥唢呐典调的插入,通常需要唢呐插入的时候,鼓师会明显加快节奏,加强力度,以便提醒唢呐手的注意。因此鼓手不但要熟悉乐曲与锣鼓谱,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娴熟的击鼓技术。



同样是八音锣鼓,即便是同样的曲调,有水平高的鼓手牵头,整套器乐给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因而,若是两套八音锣鼓在某个院子不巧相遇了,双方队员一定会暗中轻劲一番,鼓手必使出浑身解数,务让器乐敲打得铿锵有力,而唢呐手也必是把个腮帮子吹得滚圆滚圆的,眼珠子要掉出来了一样,为的是比一个高下,免得让路人看扁。若是哪队能得到路人竖起大拇指夸赞,聘队的主家自然是极有面子的,少不了对队员们一顿打赏。

69岁的罗从定老人就是一位这样的鼓手。罗是高平峪中罗洪人,14岁学打鼓,熟悉多种鼓点与八音锣鼓的谱曲,在罗洪民间有着比较大的名气。由他组建的锣鼓队曾是周边农村婚丧喜庆活动中的常客,这些队员平时都是本村的农民,除了偶尔农闲时凑到一块练配合外,其它时间基本都各自忙自家的农事,一旦有人请了,大伙便千方百计地放下手中的活计,迅速在罗从定老人家集中出发,颇有点“预备役”军人的味道。据老人讲,过去生意好的时候,他们的锣鼓队业务可以远到新化苍溪山一带去,他至今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苍溪山有一户人家寿宴,主家不仅专门车接车送,临行还每人塞了两百元的红包,可谓满载而归。说到这的时候,老人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



与罗从定一样出名的还有高坪金枫村的吴松柏老人。吴比罗年龄稍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学鼓后,从此痴迷其中,每天钻研各种打法与曲调,不仅熟悉打鼓,还熟悉各种八音锣鼓中的曲调甚至唢呐曲,久而久之,对锣鼓队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他组建的锣鼓队也因此声名鹊起,接活不断,比罗从定老人的锣鼓队跑得更远,有时甚至到了高坪峪外边的滩头、洞口、冷水江等地。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外来文化再次深刻地影响着高坪峪里的民俗土壤。上个世纪末,高坪峪农村渐渐出现了西乐队,由于西乐队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能演奏一些流行的曲子,因此很快大有西风压到东风之势,高坪峪里的婚丧喜庆也多用西乐取代了中乐。八音锣鼓这一流行近两千年的器乐形式也破天荒地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罗洪的罗从定老人出于生计,也曾一度放弃过多年的八音锣鼓,重新组建了一只西乐队,继续参入婚丧喜庆的器乐市场。

然而事实表明,一种事物从如此久远的历史中走来,自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千年后,乡村的传统慢慢回归,在玩味体验了西洋乐队的多样与时髦之后,高坪峪的人们重新开始认识到传统的珍贵,用乡人的话说就是:“还是觉得八音锣鼓热闹、喜庆,是咱自己的东西。”于是老家近些年来又开始兴起了八音锣鼓。一开始有的人家在请一套西乐的同时也请一套八间锣鼓,到现在,有的已经干脆就只请八音锣鼓了。在经历了一轮生死劫后,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结构简单、风格独特、旋律简朴、调式古老、易于传承等特色,再次以其雄浑的气势王者归来。


与罗从定老人不一样的是,吴松柏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八音锣鼓,无论西乐在农村如何流行,老人始终没有放弃。也因此,金枫村的这支八音锣鼓队,越发成了周边牌子叫得最响的一支,被请的场子也越来越多了。据老人讲,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每个队员能有几千元的收入。

越来越红的口碑也为吴的锣鼓队吸引了人气。前些年的八音锣鼓队,主要由七十岁上下的老辈人执掌参与,如今在吴松柏组建的锣鼓队里,他算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了,其余的成员一般五、六十岁左右,最年轻的只有四十多岁。最令吴津津乐道的是,甚至有一位叫刘永叔的派出所退休民警也积极加入到了他的锣鼓队中,这在过去,是吴松柏想也不敢想的事。他告诉我,八音锣鼓是古梅山地域的文化化石,他曾经极其担心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失传,现在看来,基本不用操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