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是说唱的艺术,是中国曲艺的一个曲种。最早的雏形是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 说白了,其实一开始唱快板就是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方式,乞丐们手里拿着七块竹板伴奏,走街串巷通过唱快板讨饭、要钱。 他们使用的那七块板被称作呱哒板儿,也有叫嘎哒板儿的。后来,这种演唱形式慢慢演变发展成叫做'数来宝'、'溜口辙'、'顺口溜'的民间艺术,不再局限在乞丐要饭的概念里。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正式成为曲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这门艺术在建国后取得极大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高凤山(1921.5.20--1993.8.6),北京曲艺团。 王凤山(1916-1992),天津曲艺团。 李润杰(1917-1990),天津曲艺团。 快板艺术在发展的同时,受地域环境、方言语音、表演风格的不同,衍生出很多地方特色的分支,比如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四川金钱板、大同数来宝、莲花落、说鼓子、小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绍兴莲花落、东口(张家口)数子等表演形式。 别的不多说,今天单表高、王、李。这三大流派各具特色,不论是从开场板还是内容形式或是表演风格等各方面都特点鲜明。 听一下德云社高峰展示的高、王、李三派的开场板打法。中间穿插有郭德纲的解说。 三派开场板 来自霄霄笔记 00:00 02:39 下面对三位的特色一 一进行简单介绍,技术层面不做过多探讨。(个人理解,可能不是太准确,不喜勿喷) 高凤山的快板,特点就是数来宝的演唱。嗓音高亢,口齿清脆,善于演唱数唱类的节目。这是他的代表风格。高先生的演唱,给人一种很痛快很热烈的感觉,整个情绪是一直往上走,直到结束,达到顶峰。代表作《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武松打店》等。 王凤山的口风特点就是是典型的快板口风。不像数来宝那样欢快热烈,也不像快板书那样沉稳。是一种自然,轻松,悠闲的状态。王先生的演唱,节奏多变,但情绪渲染上很平稳,平平地走下去,但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给人一种绵绵密密的那种感觉。代表作《张羽煮海》、《双锁山》、《绕口令》等。 李润杰的快板,特点就是被称做快板书,注重讲故事,像说评书一样。他的演唱激昂慷慨,铿锵有力,融合了评书、戏曲、鼓书等艺术特色,改变了顺口溜的那种油滑风格。李先生的演唱,由于是讲故事,代入感强,所以情绪随着剧情发展时有起伏。代表作《劫刑车》、《三打白骨精》、《鲁达除霸》等。 欣赏一下三位老先生在八十年代的珍贵视频,掐了三个片段合编到一起了。从前到后分别是高凤山与徒弟王学义的《同仁堂》、王凤山的《十八愁绕口令》、李润杰的《鲁达除霸》。 视频都是八十年代的,录制质量不是太清晰。三位大师彼时年龄都已在六十开外,岁数不饶人,可能气力上略跟不上,但精气神儿绝对饱满十足,气场仍然强大,绝对的大家风采! 高派演唱时,多由乙贴板,显示其火爆,衬托出甲的轻快。王派横端小板,难于偷气换气不露痕迹,给人以一气呵成之美感。李派演唱时间或加击大板,烘托渲染气氛,也是为演唱做气口。 这就是高、王、李三派的艺术风格的一些简单介绍。三者艺术特色总结起来可以归纳如下: 高派--气势磅礴、高山流水、京腔京调、京字味儿。 王派--闪板夺字、眼起板落、连绵不绝、百唱不累。 李派--有人有事、有情有趣、唱打多变、平爆脆美。 顺带着提三位老师几个徒弟: 高凤山:梁厚民、崔 琦、石富宽 王凤山:金文声、张金铭、何德利 李润杰:张志宽、王印泉、袁武华 封面人物即为张志宽!(元芳他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