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读传家系列故事之一牟氏庄园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7-20

凡是到过栖霞牟氏庄园观光旅游的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镌刻在西忠来大门上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那副楹联。其实这副传承牟氏家族“以耕读为业,以勤俭为荣”家风的楹联,原来并非镌刻在这里,而是上世纪后期,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大潮的来临,由阶级教育展览馆向牟氏庄园管理处转型之际,艺术家用移花接木之法,从牟氏庄园前身的城内悦心亭移植过来。此联是由牟氏家族几代人打拼积淀而成的,“耕读为业,勤俭持家,孝悌睦邻,廉洁勤政”等家规行则的根基就是“耕读”与“勤俭”,当然在形成这种家风的漫长过程中,也演绎着一个家族白手起家、发愤图强的诸多故事。

    萌生于白手起家

    牟氏庄园牟氏,始祖于明初在栖霞为官,卸任后因贫病交加,无力回湖北公安原籍而落籍栖霞为民。此后几世单传,过着寄人篱下、备受歧视的生活,直到第七世牟时俊,人穷而志不穷,他先后娶两任妻子,生了8个儿子,被称为“老八支”。8个儿子,个个健壮睿智,更增长了他穷则思变的勇气和信心。当傲气十足、曾为争夺茔地与他对簿公堂的刘家,正得意忘形地“乐声妓,沉杯酒”之时,他令夫人带领众儿媳纺线织布、勤俭持家,节省每一文钱,“延名师,课诸子”,把与 刘家的明斗转为暗争。刘家嫉火大发,请来戏班子,天天唱戏,干扰读书,牟时俊便把书房转入地洞,并立下“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的家训,督导子侄成才。此举赢得众人的好评,并预料牟家此后必能发迹。果不出所料,8个儿子中有6个取得功名,其中第六子牟道行,先后做过河南宜阳县知县、直隶省真定府同治(副治府)等官职。其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捐薪俸为灾民代纳田赋,水旱灾时,亲临灾区,指导治涝、治旱;二是创立宜山复社书院,请名师执教,并每隔十日亲临授课一次,学风随即兴起,宜阳的文化教育日新月异;三是扩建旧有的养济院房屋近50间,使鳏寡孤独者居有其所。担任宜阳知县5年,民风大变。离任后,宜阳人感其恩,将其画像供于七贤祠。近百年后,宜阳人思慕“神君父母”依旧,特报请朝廷,将他崇祀为宜阳名宦。政绩民情由此可见。

    牟道行弟兄的言行举止,人缘口碑,无疑与父亲“延名师”讲授“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有关。可以说,牟家“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家风,就是从“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时播下了种子,牟氏家业久盛不衰的这部长戏也从第七世牟时俊“白手起家”拉开了序幕。

    形成于发愤图强

    牟氏第八世弟兄,笃志嗜学,取得功名之后,家道扶摇直上,并离开繁衍几代的蛇窝泊镇牟家疃村,到栖霞城南门里建立住宅,后被称为牟家大厅。第九世在此基础上又上一层楼。堂叔兄弟共27人,只有7人是白丁,20人取得功名。其中牟道行之长子牟镗,秉承祖、父两代之遗风,自幼嗜学,敏锐思辨,被先生称之为“小颜回”,曾出任沾化县训导。他又生8子,被称为“小八支”。为教子成才,他亲自授课,每离家时,必留作业,夜归后,一一检查并评出甲乙名次加以鼓励鞭策,有时自馔范文,令诸子传阅背诵,最终8个儿子皆有成就,其中有2人考中进士,时人盛赞其“能教善诲”。不仅如此,牟镗还十分注重教子做人。他本人终生乐善好施,逢荒年,煮粥赈饥,逢人讨钱,倾囊相助,久此致贫而不悔。平日,在家中也善待下人,其夫人郝孺人也效其行,并对诸子解释说:“尔父常说,奴婢虽贱,亦人之子也。我以天为天,彼以我为天,我不虐彼之子,天必佑我之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康熙元年,于七抗清失败,栖霞、莱阳一大批男女老少受株连,关押在济南大小监狱中。牟镗的8个儿子有7人坐牢(只有二子牟国璞逢府试幸免),1人瘐毙。最大的32岁,最小的牟国珑才17岁,关押一年期间,每天都有人被处决。一日,一主管大吏,巡查牢房时,意外地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好生奇怪,询问狱卒得知,读书者是栖霞牟氏家族的人,入狱后,他们天天读书不止,大吏便打开牢房,询问究竟,见他们个个彬彬有礼,不像是造反作乱的帮凶,便上前问一个岁数大的:“你等都是朝廷要犯,说不定哪天就要被处决,你们还在不停地读书,不知有何想法?”长兄牟国玠回答:“读书乃我等家训,只要一日不死,就要想着报效朝廷。”此回答,使大吏对犯人的世俗之见有所改变。大吏又问年龄最小的一个:“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犯人牟国珑,今年十八岁。”大吏和缓了脸色。此后,大吏密切关注牟氏兄弟的一举一动,调阅了他们的案卷,又经两年的考察,没发现他们的罪证,最后全部释放。

    弟兄归乡后,尊祖训,发愤图强,朝出晚归,一面勤耕细作,积累家财;一面挑灯夜读,增进知识,家境很快好转。小八支兄弟前半生均在牟家大厅度过,家境好转后,弟兄分居立业。牟国珑迁至城西门里买郝姓旧宅(即后来的悦心亭)居住。44岁时,继长兄国玠考取进士。52岁,出任直隶省南宫县知县。廉洁勤政,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报请免除了部分灾区的皇粮,不能免除的就用自己的俸禄,替灾民缴纳上,还在灾区设立了粥厂,由官府放饭,吸引逃荒在外的灾民返乡生产,并深入田间,向农民介绍合理间苗、保持适当株距的丰产经验。牟国珑替灾民缴纳赋税,影响到自家生活开销,便利用人们读书取士的迫切心理,一面理政,一面设馆讲学,靠挣取学费,贴补家用,没想到此举,还为后来的劫难雪中送炭。牟国珑在南宫做了四年知县,赢得赞声一片,想不到为公断一码官司,得罪了一个与此官司有瓜葛的京官,被罗织罪名告到朝廷。可怜这位两袖清风的县官,被罢黜归里时,竟身无分文,幸亏他教的那批学生,大多发迹,纷纷慷慨捐助,凑集一笔可观的银两返回故乡,置了一批土地,又扩建旧宅,修起一座悦心亭,过着出仕前的农耕生活。劳动之余,与晚辈及友人在亭里吟诗论文,打发时日,“清风两袖意萧萧,三径虽荒兴自饶。世上由他竟富贵,山中容我老渔樵。”这首诗,概括了他此时的身份与心境。他在自得其乐的同时,也用平时的积蓄为牟氏全族及社会做些公益事业。

    后来冤案昭雪,他也没有复出做官,因为他厌倦了那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官场,而留在乡间安心乐道于耕读事业。他闭门课子,约定:只读书,不做官,并以身作则,把“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作为修身之本。康熙五十二年正月,牟国珑69岁在家中辞世,南宫县士民数百人闻讯,不远数千里奔来栖霞吊唁送行。“耕读世业,勤俭持家”一副楹联,就是牟国珑晚年在家闲居其间,酝酿而成的。起初,只在每年春节用大红纸书写,贴在大门上,作为“新桃换旧符”的春联。后来牟氏裔孙们,请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后雕刻于悦心亭大门,作为牟氏家族的传世之联。并对子孙规定:悦心亭,必须由直系子孙继承。守不住这一祖业者,也不得把它卖于别族。

    悦心亭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牟国珑被罢官归里修建起,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军阀刘珍年强捐充公止,在牟氏家族中共传承了230年。此后一直属国有资产,相继公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栖霞县人民政府招待所,20世纪80年代,更新为国有悦心亭宾馆,延续至今。大门上“耕读世业,勤俭持家”的楹联被移植到古镇都牟氏庄园西忠来大门上,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牟氏家风传承的故事。常言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说,先辈辛辛苦苦创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可是牟家自七世牟时俊“延名师,课诸子”读书励志开始,家道由下到平,由平到上,至十四世牟墨林时,富甲一方,一直兴旺数百年而不衰,这是为什么呢?有道是“无规不成方圆”,理顺一下牟家的兴业史就可以发现,这种局面和与牟家“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相伴的严规细则是分不开的,这些严规细则相当于一部家庭小宪法,代代传承,人人遵守。十世牟国珑制成“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格言的前前后后,在家族中孕育成管理家业、鞭策子孙上进的行为规范。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

      福缘地耕读学堂,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倡导知行合一为目的、利用现代传播工具为方式的文化教育推广平台,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耕”是结合时代发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读”是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学堂”为利用传统和现代方式进行的文化教育传播。

福缘地酵素苹果生态园是国内首个在田园综合体中建设的酵素生态示范园,该生态园区将成为2018年栖霞政府申报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的核心区域。福缘地将耕读文化作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文化核心,建设福缘地耕读文化体验推广区,该区域拟结合发掘“牟氏庄园”特色传统文化,建设福缘地耕读学堂,同时吸纳书画创作、非遗文化传承、影视制作等业态,建设文化产业集群,以文化为苹果酵素生态园“铸魂”。包括福缘地耕读学堂、生态教育、拓展训练、书画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制作中心等。

该区域既是农业新技术、酵素产业研发、推广示范区,原住民、新型产业工人、返乡创业人员、科研专家、学者、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者等新型居民,根据各自的需要,在本地块定制一个独立管理的“庄园”,边工作边生活,成为独具产业融合特色的宜居宜业宜养新型田园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