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唐习律16 最重要的一个面试被孟浩然搞砸了 他究竟错在了哪里?

 老街味道 2019-07-20

前言

唐朝人做官,最重要的途径是科举考试。 唐朝的科举考试可没有后来那么严格,没有人举荐的话去“裸考”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唐朝读书人都需要做一件事:“干谒(行卷)”。因为科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是靠格律诗,因此专门干谒时送给权贵的诗被称为干谒诗。

例如今天所说的孟浩然,就有 一首著名的五言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可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直白的干谒

作为介绍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干谒诗类似于咱们今天的自荐信。孟浩然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干谒诗中的上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据说这首诗写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张九龄在家乡韶关丁母忧, 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 又有人考据,应该是在开元四年(716,孟浩然28岁)左右,张丞相当指张说 。至于到底是谁,与诗无关,就不探讨了。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正是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所以洞庭湖水涨平堤,水天混为一色。平,指水多,混,显示水面宽阔遥远,所以遥望远方混为一体 ,这种感觉在我们青岛的海边常常见到。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湖上雾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泽(在我们这里的海边遥望,越是雾霾天越是 有”混“的柑橘)。宽广辽阔的湖水,未必有多大的风,其波涌也会有撼动之感。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前一句是比体(比喻),后一句是赋体(直说),想渡江却没有船只,想出仕却没人引荐 ,在盛世之下不出来效力是读书人耻辱的事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又是比喻,我就像一个坐观别人垂钓的人,好羡慕呀。言外之意,麻烦您多看我一眼,我也不错呀,多给推荐推荐吧。说不定也能成为姜子牙一样的人呢。

二、王维抓住了机会,孟浩然搞砸了最重要的面试

孟浩然(689—740)诗写得不错,但是考场上屡战屡败,可见他的干谒从来也没有起到过作用。与他齐名的王维(701年-761年)可算少年得意,很早就科举中第,不过王维当年也干谒过张九龄。

珥笔趋丹陛,垂珰上玉除。步檐青琐闼,方幰画轮车。

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

伏奏回金驾,横经重石渠。从兹罢角牴,且复幸储胥。

天统知尧后,王章笑鲁初。匈奴遥俯伏,汉相俨簪裾。

贾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学易思求我,言诗或起予。

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馀。《上张令公》

王维发现这个张丞相好像收诗不办事,自己不能一根绳上吊死,所以又找到岐王,就是“岐王宅里寻常见”那个岐王李范。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自认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于是又引荐了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的宴会上,王维演奏了一曲琵琶后,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臬矣。

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异记》)

王维参加的这次考试,有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张九臬。这个人据说已经内定了第一名。公主见到王维后,轻描淡写地说,这个张九臬也是别人托付于我,我也不认识他,就把第一名换成王维吧。于是这次科举王维就以第一名的身份“登第矣”。

最后,亲王和丞相没有办成的事情,皇帝的妹妹公主办成了。

据说王维很欣赏自己这个大哥孟浩然,宋吴处厚撰《青箱杂记》记载,为了每天见到偶像,王维把孟浩然画了下来:

昔王维爱孟浩然吟哦风度,则绘为图以玩之。《青箱杂记》

为帮助自己的这位大哥,王维也在给孟浩然想办法,据说还真地撞到一个天赐良机。《新唐书·文艺传下》:

(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新唐书·文艺传下》

在翰林院中,孟浩然竟然有机会遇到唐玄宗,不知道皇帝为何没有治罪失职的宫廷卫士(小说中都是如此写吧?),反而开心地让孟浩然读一首新作,于是孟浩然献上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没想到皇帝听到第三句“不才明主弃”地时候,就不高兴了,说你不来求仕,又不是我放弃了你,干嘛冤枉我呢?面试地时候对主考官进行婉转地批评,这可是犯了大忌。

于是这次重要地面试被搞砸了。

几年后,张九龄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时,邀请孟浩然做过短期幕府。可见张九龄还是比较欣赏孟浩然的,只是张九龄虽然贵为宰相,似乎影响力真得有限,不能给王维和孟浩然更好得机会。

多说一句,被王维挤掉第一名(解头)的张九臬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没错,他就是张九龄的亲弟弟。玉真公主毫不在意地说“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原来张丞相的弟弟也有走公主的门路,而且因为没有及时跟进,公主很随意地就把张九龄的弟弟换掉了。

三、孟浩然五律第一句常用拗句

说完孟浩然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孟浩然诗中的一个特点。孟浩然的五律第一句常见出律的句式,例如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都是如此。

1、没有救拗或者无法救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第一句,”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这句的句式本应该是仄仄仄平平,可以看到孟浩然把第四字和第五字的平仄颠倒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岁暮归南山》第一句,“北阙休上书”, 仄仄平仄平,和上一句完全一样。但是这一句的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孟浩然把第五个字的平声搞成的仄声:上。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又例如三平调:西上游江西,中仄平平平。

西上游江西,临流恨解携。千山叠成嶂,万水泻为溪。

石浅流难溯,藤长险易跻。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游江西留别富阳裴、刘二少府》

《寻天台山》第一句,中仄仄仄仄,对句没有救拗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上面几首诗第一句都是拗句,第二句没有救拗(中仄仄仄仄)或者无法救拗(仄仄平仄平和中仄平平平),这种诗可以当作出律看待。

2、第一句拗句,第二句救拗

《广陵别薛八》第一句拗句,仄仄仄仄仄,士有不得志,得;对句救拗:平平平仄平,“吴”救拗。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

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广陵别薛八》

同上,《与诸子登岘山》第一句拗句,人事有代谢,平仄仄仄仄,低;对句救拗: 成。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在孟浩然时期,虽然格律已经基本定型,科举也开始把诗赋纳入其中,不过诗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这些不太标准的格律诗。

唐朝的诗赋取士,有人说从唐玄宗开始,有人说从唐高宗开始,科举中常常以五言排律为必考科目。本文中提到的这几类不标准的现象会被视为”诗病“,如有触犯会影响到进士的录取。

3、科举时的五言律

所以诗人在科举时万分小心,例如王维参加科举的诗帖诗就是严格的五言排律,《赋得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孟浩然当然也能做这种标准无瑕疵的五言排律:

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

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

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后人学诗,还是要从标准的格律诗学起,和学书法一样,打基础最重要。基本格律熟练了再考虑拗救的问题。

结束语

历史常常任人打扮,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好多事都令人半信半疑。王维和孟浩然求仕的故事听起来就真真假假。

据旧唐书记载“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新唐书又说他”开元初,擢进士“。初年和九年可差大了。

关于岐王带王维去见的那个公主到底是玉真公主还是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也说不清楚,玉真公主似乎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但是又不可能跟岐王说”何预儿事“而太平公主和安乐两个公主年龄又不对,他们死的时候,王维还是个小孩子。

另外,孟浩然这类半古半律的律诗,在陈子昂、李白、崔颢、王维等初盛唐的诗人作品中常常见到。从他们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他们其实都有标准的格律诗传世。估计还是喜欢这种拟古的风格吧。

结束时按照惯例,用孟浩然诗韵作五律一首,《五律·读孟浩然望洞庭湖有感》

千里水波平,苍苍绕古城。重云收雁迹,孤舸辨鱼情。

病里湖山老,书中灯影明。吟成徒有撼,风冷月华清。

@老街味道

史书记载上官婉儿遭受武则天黥刑 根据野史传说其中原因难以启齿

看懂唐朝这3位诗人的3首咏荷诗 就明白怎样写出咏物诗的神韵了

幸有陶公五株柳不恋河阳千树花 厌恶当前工作怎么用古诗词表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