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些案例无疑也是学习和加深对PBL理解的优秀素材。于是,我们进一步为每个案例配备了更为详细的音频解读。分20期连载,每周四更新。 非常期待听到老师们的反馈。请多多给我们留言~ 案例来源:https://my./project/creative-license 翻译整理:三有项目式学习 案例解读:陆颖 三有PBL案例解读03 来自三有项目式学习 00:00 04:10 解读者:三有PBL学院 陆颖 在这个项目里,学生们将化身影评家、剧评家,对导演和演员的艺术诠释进行“创意鉴定”。项目的最后,全班可以把创作的影片或者Vlog(视频博客)汇集到一起,制作成实体杂志或者爱好者网站。 初次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也是PBL吗?” “写读后感有什么特别的,我在课堂里也用过啊。” 没错,我和老师们有过同样的顾虑,这个项目和那些解决问题或者制作一件产品的PBL项目很不一样。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项目要服务的对象,其实是学生们自己。 当我们遇到国外的专家,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特别想要学好英语口语; 当我们看到秀丽的自然风光,想要自驾旅行去感受的时候,特别想要学好开车; 同样的,当学生们想要表达自己对文学或影视作品的偏好,希望让他人赞同他们的看法,也自然对文本、角色分析、议论文写作多了一份动力。 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的真实场景。 图片来源:pixabay 【驱动问题】书和电影,谁更好? 【最终成果】每位学生写一篇对一本书或戏剧的电影或电视版本的综述。学生比较和对比作品的特定部分,查看导演和演员表演与原著一致或不一致的程度。全班将这些综述(可以是书面文章和/或Vlog视频博客)汇编成纸质或电子化的艺术与文化杂志或网站。 【项目介绍】艺术家经常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诠释他人的作品。故事(经过创作)成为了新的故事。当一本书变成电影或戏剧时,读者们曾经在脑海中加工的东西,被导演或演员以他们的视角重新创作了出来。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研究一个故事或戏剧的电影或戏剧版本(可能的例子有,《饥饿游戏》、《星运里的错》、《哈利波特》、《奇迹》、《时间的皱纹》、《你给的仇恨》、《洞》等等。)学生们将化身为电影/戏剧评论家,评估导演或演员做出的创造性选择。 哈利波特电影宣传海报 更进一步将这个项目和传统的读后感作业区分开的,是为了达到最终成果而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 作为一名“影视评论家”,仅仅陈述主观感受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有细节,需要对两者在同样场景中的不同处理做比较分析,需要构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都直接对应了6-8年级课标中所强调的能力。 【核心课标】 美国核心州共同课程标准(CCSS)英语语言文学(ELA)读写能力 RL.8.7:分析一部故事影片或戏剧表演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或剧本,评价导演及演员所做出的选择。 RL.8.5:对比多个文本结构,分析不同文本的构建方式对它所传达的意思和风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W.8.1:使用清晰的理由和相关的证据来写作论据,支持论点。 * 这里列举了8年级的课标,6、7年级的课标是非常类似的。 哈利波特原著 这些分析思考的过程,把学生从“被娱乐”的位置拉了出来,转换到了“主动加工”和“生产内容”的新角色。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观看影片选段、做细致的台词和角色分析、以即兴表演的形式进行再创作等等,去追求更有深度的理解。 哈佛教育学院的塞尔曼教授(Robert L. Selman)认为,这类跨媒体(transmedia)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甚至有可能唤起他们对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为此,他和自己的博士生伊丽莎白(Tracy Elizabeth)一起,为《记忆传授人》(The Giver)这部电影制作了一份教学指南。那是一份长达28页的活动汇总,老师们可以选取感兴趣的活动,改编成适合自己课堂的版本。 图片来源:pixab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