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光福人

 苏迷 2019-07-20

李嘉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不仅养活了一方人,而且养成了一方人生活和生产的习惯,也养育了一方独特的文化。

  地处太湖之滨的光福,天地钟灵,湖山毓秀,这里的人似乎更能吃苦,更加心灵手巧,刺绣、缂丝、核雕、玉雕、红木雕、佛雕……全镇工艺从业者达7000多人,荟萃如此众多的工艺、如此多的艺人于一地,实属罕见。

  历史上,光福人习惯把自己划分为三类:田苦头人、山里人、船上人。

  田苦头人,即种田人,他们居住在邓尉山以东,西崦湖以北区域。行政区划上,主要指原先的福利、田舍、北沟、刘家、金涧、下绞、府巷、枫浜、柴巷、迂里、山墩、浩渡、安山13个大队(行政村),现在属于福利、府巷、迂里3个行政村,人口占光福全镇的五分之三左右。

  山里人,即山区人,他们居住在邓尉山以西、西崦湖以南区域,直至太湖东南岸边。行政区划上,主要指先前的香雪、潭东、窑上、铜坑4个大队(行政村),现在都属于香雪行政村,人口不足光福全镇的五分之一。

  船上人,即常年在太湖里捕鱼的渔民,原来的湖荣、冲山、漫山大队(行政村),现在属于太湖渔港、冲山(部分)行政村,人口大致与山里人相当。

  在过去几千年的岁月里,田苦头人世代恪守“三铁搭六稻秆”“一熟稻一熟麦,种到胡子白”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十分单一、纯粹,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田,生活艰辛劳累,久而久之便有了田苦头人的“雅号”。

  山里人所在的区域是纯花果苗木种植区,这里没有粮田,为了生存,他们向山坡要地,垦荒栽树,把树几乎种到了山顶上。为了生存,他们想方设法栽种各种各样的果树,还利用山上的杂树修理成造型千姿百态的盆景。他们精明能干,起早贪黑,他们曾经是苏州最早的奶牛饲养专业户,并将牛奶制成乳饼,被誉为苏州著名“土特产”(明朝王鏊《姑苏志》“土产”云:“牛乳,出光福诸山。田家畜乳牛,善饷以芻豆。取其乳,如菽乳法点之,名乳饼。可以致远,四方贵之。别点其精者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他们曾经制作精美的漆盘,包装没有果皮的杨梅,从而可以邮递城里(明朝文震亨《长物志》云:“杨梅,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之,色与漆等,一斤仅二十枚,真奇味也。”)。他们曾经是培育水仙的专家,打造出苏南最大的水仙基地(清朝苏州状元毕沅有《水仙》诗特地注释:“邓尉山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

  山里人种植的梅花、杨梅、桂花,著称吴中,闻名遐迩,每年能吸引很多的外地人,于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外面的信息。外面的信息,使他们的头脑变得更加活络,有的到苏州、上海等城市里当青腌作(蜜饯旧称)师傅,其中有人后来就变成了城里人;有的到城市里做花匠,于是趁机把自家山上的花卉苗木卖到城里。

  山里人、田苦头人都曾种桑养蚕,把它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但山里的优势明显高于田苦头。山里人干的活总比田苦头人的活来得轻松,经济收入也远高于田苦头人,他们因此有一种优越感,有点看不起田苦头人。他们的女儿绝对不肯嫁到田苦头,田苦头人也很少能嫁给山里人,如果能嫁给山里人的一定是佼佼者,或者是条件相对差一点的山里人家。

  船上人原本并不属于光福人的一部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王国”——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他们世代不与陆上人通婚,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陆上人也大不相同。他们以船为家,随风而行,常年漂泊在太湖上。其人员的组成来源较为复杂,因而形成多个不同的宗族“帮派”。太湖无风三尺浪,风云不测,船上人的风险要比田苦头人、山里人多得多。台风来袭,船翻人亡是常有的事,世代流传民谚“茫茫太湖八百里,摇来摇去棺材里”。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坚毅。隆冬时节,强劲的西北风吹得呜呜作响,陆地上的人们大都躲进了家,有的甚至团缩在被窝里,他们则没有半点畏惧,劈波斩浪,驾驶着渔船在湖面上捕捞。他们把捕获的鱼虾用小船送到沿湖岸边的码头或集镇,卖给“鱼贩子”,然后购买一些粮米油盐以及衣饰等生活必需品,马上又匆匆返回,似乎很不愿意与陆上世界交往接触。夏天是捕捞的淡季,他们停靠岸边码头,请人来维修渔船,自己则织新网补旧网。

  船上人常年生活在波动摇晃的船上,双腿总要摆出一种保持平衡的姿态,他们的双膝有点盘曲,走起路来都呈“外八字”形,旁人一眼就能看出。长期受湖风的吹拂、湖面日照的反射,男人的肤色显得特别的黝黑。太湖丰富的鱼类资源,让他们获得较丰厚的收入回报,生活过得无忧无虑,有点优哉游哉。在光福三类人中,数船上人最富裕,个个穿金戴银;女人都喜欢最华丽的服饰,身上呈现一种特有的“艳”气,仿佛让人能看到一点点西施的影子。

  自20世纪70年代起,船上人逐渐开始“陆上定居”,其生活习惯渐渐地被改变、被“同化”,年轻人大都已变成了陆上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田苦头人和山里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田苦头人与山里人一样种植花卉苗木。田苦头人、山里人中的年轻人大多进了企业,更多地把工艺当作谋生的职业,成为掌握手工技艺的光福人。

2019.7.15  苏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