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想成为林黛玉,受人宠爱庇护,可最后都成了薛宝钗

 了看了开口 2019-07-20

读《红楼梦》,绕不过去要谈黛玉和宝钗。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说,她们都是很优秀的女孩,但是黛玉的家世、书卷气乃至待人的真诚程度,都要比宝钗高。

年少时读红楼梦,爱极了黛玉的聪慧,爱极了她的才华盖世,后来渐渐长大,开始偏爱宝钗,爱她的懂事周到,羡慕她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再随着年岁增长,又开始爱回了黛玉,爱她的真诚待人,爱她的知世故而不世故。https://www.

或许,我们都想成为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却最终如宝钗那般,沉沦在世故之中,难以自拔。

一、是否还记得,年少的单纯善意?

宝钗此人,太周到懂事,说每句话前,或许都在脑子里走了无数圈。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隐藏,也没有人天生就周到懂事。宝钗的端庄圆融,是她每时每刻的多思多想构成的。

黛玉也端庄懂事,初入贾府,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说话走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贾母问黛玉读没有读书,黛玉先说读了四书,听得贾母说三春姐妹不过认识几个字,便在宝玉询问她读书时,改口说自己“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所有的小心翼翼,都源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而宝钗,一直都是如此。

她战战兢兢走在人生的路上,生怕一步走错,不肯轻易卸下自己的心房。黛玉则不同,在贾母的“吃穿住行,一如宝玉”,在宝玉的“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她卸下了自己的心房,用信任和真诚来度过接下来的日子。

可惜的是,生活并不美好。

卸下心房的黛玉,那个开心时“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的黛玉,那个悲伤时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黛玉,终究在生活的摧残下,落得一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

年少时的直爽快语,是相信世界本善,不信人心叵测。那种单纯的信任,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存在,却也是最脆弱的存在。

这世界上,唯有真心才能换来真心,却可能被伤得彻底。

黛玉付出了真心,最后香消玉殒;宝钗不信真心,护住了心房,虽然有遗憾,到底也平安度过了一生。

只是有时候还遗憾,是否还记得年少时,那对人对事对这个世界,最单纯的善意?

二、是否还记得,年少时最初心动的人?

这世界上,最遗憾的,莫过于最初相爱的人,最终不得相守。

你还记得年少时的爱人吗?

黄昏下的一抹身影,篮球场上挥洒的汗水,操场上日复一日夕阳的余晖?

宝钗早早洞穿了一切,揣测人心,完美得有些不真实。

仿佛戴着面具,过着僵硬的如同编辑好了一般的生活。她仿佛在玩一场浩大的游戏,掌握了游戏规则以后,她便只做那些对自己有利,被世俗认为是正确的事。

至于那种年少时的悸动,仿佛在她身上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

她爱宝玉吗?

或许吧,但绝对不是黛玉那种,纯粹因为“你是你”的爱情。她想要嫁给宝玉,更多的是因为合适。

那时,男女婚姻,父母做主,如黛玉和宝玉这般私定终身,才是最不被原谅的出格。可,爱情本就是一场不思退路的飞蛾扑火。

宝钗放弃了这种飞蛾扑火,因为这不符合她完美的面具。

或许也曾有过悸动,却被轻易扼杀在了摇篮里。

后来的我们,也曾为了爱情哭泣,渐渐地,受的伤多了,便把心封印起来,如宝钗那般,做着让人赞叹的事,爱着那些合适的人。

你还记得,年少时,那个最初心动的人吗?

三、是否还记得,曾经时的天真浪漫?

宝钗最动人的描写,在“团扇扑蝶”那一次,身上满满洋溢着的,是罕见的天真无邪。

她太成熟了,仿佛被毒药催熟过一般,十几岁的年纪,却早已拥有超越年龄般的成熟。

可她对黛玉说,自己“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她知道黛玉偷看了禁书,因为年少时的她,早就将这些禁书看了个七七八八。

或许那时,她父亲还健在,她哥哥尚且听话懂事,母亲温柔慈爱,家里靠着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家产,过着仿佛人间天堂般的生活。

可后来,父亲早亡,母亲溺爱哥哥,将他养成了混世魔王。家里产业下跌,落得不得不送女儿进京选秀,投靠贾府的地步。

若非无能为力,谁又愿意进那“黄金做的囚笼”里呢?

成长,或许只要一瞬间。

当明白了生活里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的那一刻;当明白了生活里的所有美好,都是命运的恩赐的那一刻。当明白了人生本就坎坷,苦难是必修课的那一刻。

薛家在走下坡路,她能够做的,也只能尽自己的努力,挽救这奄奄一息的家族。

那如黛玉般的少女心性,被她亲手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懂事端庄,圆融大方的“社会人”。

不动声色,是成人的必修课。

当你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你不得不收起情绪、削去棱角,乃至放弃自我,向这个讨厌的世界妥协。

一如薛宝钗那般,藏起自己的情绪,战战兢兢,生怕错了一步,便是万丈深渊。

你不得不开始算计,不得不开始搜集信息,甚至有时候,不得不付出爱情和婚姻的代价。

如宝钗那般聪慧的女子,自小读了禁书的她,哪里不明白两厢情愿是怎么回事。可她还是嫁了,义无反顾,带着些许悲壮的味道,将自己亲手关进了那个自己设计的牢笼里,从此画地为牢。

这是最好的选择,她无路可退。

她不敢任性,不敢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不敢违背礼教,不敢不遵守父母之命,最后的她,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却再难“举案齐眉”。

我不喜欢薛宝钗,却不得不承认,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残酷社会下的无奈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