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本是无义战,为何唯独吕布背负不义之名?

 泊木沐 2019-07-21

汉末三国乃是大乱之世,各方势力为生存而互相角逐,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故而,很难用“正义”去评断孰正孰非?但后人提起汉末三国时期的“不义”之人,还是会首先想起吕布。曾有古人,就对此愤愤不平,而作诗一首:遥想温侯当年事,人如狴貅马如龙。虎牢当关万夫勇,辕门射戟百步弓。天降猛虎逐乱世,岂甘人下效愚忠。三国本是无义战,何故礼义缚英雄?

其实,单纯站在“忠义”的角度上来看。汉末三国时期的其他诸侯,也并不比吕布高尚到哪里去?十几路诸侯联合讨董,又有几人是为了匡扶汉室而真心出力?还不是都各怀私心,各谋私利?曹操破吕布之后,曾责问陈宫,为何背叛自己而投吕布?陈宫答道:“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而刘备依附过的诸侯却更多,并且都不是真心去臣服。而在南阳隆中时,诸葛亮为其谋划了夺取荆州、益州之地以为基业的国策。刘备虽言:"但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此二人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但却显然言不由衷,并完全按照诸葛亮谋划的国策走,最终谋夺了同时汉室宗亲的刘表、刘璋之地。论无信义,刘备绝不在吕布之下,而吕布在临死前就曾大骂刘备道:大耳贼,最是无信!

但为何唯独吕布最负不义之名呢?这主要还是因为吕布杀害董卓与其与“父子之名”(历史并无明确记载丁原为吕布义父)有关,而这已经不是寻常的背叛。而对於杀害董卓,吕布也曾有过犹豫,史载:时允(司徒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董卓),是以告布(吕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尽管董卓乃是无恶不作之人,其死有余辜。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弑父如同弑君,乃属最大的恶行,最是洗涮不清的污点。

而在以我国文化为其母国的日本,吕布的道德污点却被淡化,吕布受日本人的喜爱度却很高。对比日本战国时期,吕布很像开创了日本战国时代“下克上”先河的斋藤道三(织田信长的岳丈)。

斋藤道三以卖油商人的身份而在美浓国悄然发迹,其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方法及血腥的手段,两次放逐自己的主君土岐赖艺,并毒杀了原主君的亲弟弟土岐赖满,而夺取了美浓一国。因此,斋藤道三被人称之为“蝮蛇”,然而,斋藤道三的事迹却为人津津乐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