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琦 未经本人许可,禁止在其他平台转载 在高海拔地区旅游并不可怕,提前掌握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在高海拔地区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本萌萌在进藏前,查阅并学习了来自高海拔病理研究所(IPPA)、美国疾控中心(CDC)等渠道的大量资料,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度过了愉快的西藏九日之旅,不论是夜宿珠峰大本营(5300m)、徒步登山有氧运动1小时(4700m),还是羊八井泡温泉(4310m)都不在话下。特此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科普分享。 iiiiiiiiii 一、正确看待高山(原)反应对高原反应过度恐惧会给身体造成巨大压力,从而损失大量的身体能量。身体能量是我们适应高原环境的基础,在你向高海拔地区(如西藏)出发前,应该了解以下基本知识: 1. 随着海拔的上升,会出现低压、低氧、低温、低湿度、强风、日射强等环境变化,上述每一种变化都会对身体形成压力,其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低氧。人体需要氧气进行能量代谢,当氧气由于海拔上升变得稀薄时,身体的活动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但这种身体衰退情况会随着氧气的重新获得(补充)而消失; 2. 人体具有非常好的天然适应过程。任何人如果从0海拔瞬间移动到珠穆朗玛峰顶上,都会在几分钟内丧失意识,在1小时内死亡。然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名登山者在经历了几个星期的适应之后,无氧登顶珠峰并安全返回; ![]() 布达拉宫 3. 随着海拔的上升,氧分压会逐渐下降。为了在低氧环境下生存,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适应低氧环境,如呼吸速率加快、静息心率上升、红细胞计数上升等; 4. 如果海拔上升不快,适应过程通常较为平缓,如果海拔上升过于剧烈,人体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为高山病(Altitude sickness)。高山反应本身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人体的正常调节机制,所以大家不用害怕; ![]()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5. 在高海拔地区,个体的适应性是不可预知的(与体力、年龄没有直接关系)。在高原地区的活动能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人适应速度较快,有些人则较慢。即使是同一个人,两次上升到同一高度(上升过程相同),都有可能出现一次有高山反应,一次没有高山反应的情况。所以,自身在高原地区适应能力的强弱,必须实际去到3000-4000米的高原地区才能知道; 6. 平时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不经任何适应就能上升到的高度极限通常在2700米左右,不同个体的适应限度会有所差别。如果迅速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即使只是再高一两百米,都有可能导致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程度最轻的急性高山病,通常称为高山反应,症状包括:头疼、头晕、恶心、倦怠、失眠、眼睛或脸浮肿、呼吸困难、胸闷、呼吸不规律(特别是夜间)、咳嗽、食欲减退、呕吐、排尿量减少、双脚无力等; 7. 未经任何适应直接上升到 3000米以上(典型的高原海拔高度),并在同样高度过夜,75%的人会出现高山反应;在4000米的海拔高度,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高山反应。高山反应所伴随的症状会在身体得到充分适应后消失; 鲁朗林海 8. 高原反应受旅行路程、季节、温度、甚至是到达高原地区时间的影响。寒冷天气会加重高原反应的症状。在高海拔地区,有些人会对某些食物过敏,有些人则不会; 9. 基本的卫生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在新的环境中,人体免疫细菌和病毒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第一次到达高海拔地区时,不要吃过多曾经没有食用过的食物,即使某些食物非常美味,因为此时你的消化系统(消化酶)可能无法胜任这些“未知食物”的消化工作。在进入高海拔地区(或上升海拔)的24-48小时内禁止摄入酒精,因为酒精会抑制呼吸,减缓身体对高海拔地区的适应速度。此外,酒精还会导致脱水,加剧高原反应。 ![]() 南迦巴瓦峰 二、预防高山病(高原反应)的基本策略虽然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高山病(高原反应)的预防方法,但是经过科学验证的预防策略才是你最应该遵循的法则: 1. 前往高海拔地区前,建议先去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发现身体情况不合适进入高原地区(支气管-肺部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肾病等),应及时治疗,而不是盲目进入高海拔地区。如果此时你已经进入高海拔地区,也不用害怕,及时去医院寻求治疗并遵循医嘱即可。我到达林芝时,伴随轻微的支气管炎症状,去医院开药后,遵循医嘱,几天就痊愈了; 2. 缓慢上升海拔是预防高山病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往高原出发时,花时间慢慢让身体适应低氧环境非常重要,与其直接到达拉萨(3650m),不如先到达林芝(2980m)或海拔更低的城市进行2-3天的适应。 之前说过,2700米海拔是不经任何适应就能上升到的高度极限。在2700米海拔处休息一夜后,绝大多数人就会开始适应较高的海拔,从而使得适应限度提高450-600米左右。当然,不同个体的情况也会有所差别。如果第二天的上升高度超过适应限度,又有可能引发高山反应,过夜时尤为严重。如果不顾反应继续上升,在更高的海拔过夜,就会导致症状加重,适应过程变慢。只有回到较低海拔休息,才能让反应症状彻底消退; 3. 在高原地区,把自己看作是呼吸病患者,谨慎行动,不要逞强。在初入高原地区的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年轻人体力充沛,往往更容易逞强,等到发现症状时,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在西藏更容易出现高原反应的原因之一; ![]() 米拉山口 4. 尝试高原登山的锯齿状适应法则:白天登高给身体低氧的刺激,晚上往低处移动让身体休息,培养高原适应能力; 5. 借鉴高原登山的滞留型适应训练方法:在3000-5100米(人类定居极限)之间的高度(4000米上下最合适)滞留一段时间(最佳时间为3周左右,这是红细胞增加至顶点的时间),可以有效培养身体的高原适应能力; 6. 有意识地采用腹式呼吸:缓慢、深沉地呼吸,吐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2倍,吐气时嘴巴嘟起来。腹式呼吸可以使吸入体内的氧气量增加。出现高山症状时,只要冷静下来,进行几次深呼吸(腹式呼吸),高原反应症状就可以明显改善。建议配合血氧仪(天猫有售,非常便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呼吸方法(使血氧含量有效提升的呼吸方法); 血氧仪 7. 不要过度呼吸(大口又快速的呼吸),持续这样的呼吸方式可能出现心悸、呼吸苦难、晕眩等症状,即过度换气候群症。如果只从氧气吸入体内的角度来看,大口快速呼吸最有效。但是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的同时也会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度排出会引发过度换气候群症。此外,过度的激烈呼吸还会使体内温度、水分和能量快速流失,加重高原反应; 8.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取决于你的症状。初到高原时,一些人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痛(尤其是太阳穴附近)和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会持续数小时,后期还有可能伴随呕吐(这会使你感觉好点)。如果以上症状持续12小时或以上,并且症状加重,请服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阿司匹林(aspirin)和布洛芬(ibuprofen)等镇痛药物,同时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和饮水)。如果以上症状持续24-48小时,并且影响睡眠,不要惊慌,尽快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羊卓雍措 9. 出现高山反应时,应停止上升海拔,如果反应加重就及时下撤。尽量避免在症状消失之前上升海拔,尤其不要到更高的海拔过夜。随着身体适应性加强,高山反应的自然缓解通常需要1-2天,某些人需要3-4天,适量服用乙酰唑胺可以加速适应过程; 10. 忽视高山反应,继续上升海拔,会导致中度急性高山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就是剧烈的头痛。即使使用布洛芬等镇痛药物也无法缓解。此外,患者还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肢体协调性下降等症状。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就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症状,以至于无法自主下撤。在大多数时候,只要下降300米以内的海拔,症状就会明显缓解。患者需要在较低海拔至少待24小时,等到症状消失后才能重新上升; 11. 如果患者不顾急性高山症症状强行上升海拔,中度急性高山病就可能发展成重度急性高山病。典型症状为高山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和高山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山脑水肿的典型症状包括视力模糊、无法正常行走、头晕、身体缺乏协调性、迷失方向感等。如果症状加重,就会出现精神错乱和昏迷等现象。 高山肺水肿的早期症状包括气短、干咳、心率加速等。随着症状的加重,患者会感到极度疲劳、呼吸困难。如果症状进一步发展,患者就会咳出泡沫状或粉红色的痰,肺部出现啰音,指尖和指甲根部变紫或发白,嘴唇变紫,舌头发白并伴有红斑(溃疡)等。 如果出现重度急性高山病,必须尽快下降600-1200米的海拔,并寻找医疗帮助。如果无人救护,患者基本一定会死亡。 ![]() 巴松措 12. 以下是身体为了适应低氧环境的正常调节机制,不用担心:呼吸频率加快(适度)、心跳加快(适度)、皮肤和呼吸道粘膜干燥、偶尔出现轻微头痛; 13. 高海拔环境很容易导致人体脱水(呼吸量增加等原因导致),造成血浆总量下降,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所以一定要注意补水(3-4L/天)。水分是否得到充分补充,可以根据尿液是否清澈而大量来判断。研究表明:增加水分摄入量可能有助于加速身体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 14. 在高海拔地区,有些人会出现水肿,如果摄入大量盐分,症状会加剧,所以避免过咸的食物。此外,应少吃含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的食物,如奶酪、巧克力、柑橘、卤肉和味精等,以免导致偏头痛。同时,慎用某些安眠药和镇静剂(安眠药会抑制呼吸,减缓身体对高海拔地区的适应速度); 15. 补充维生素E、C和β-胡萝卜素可以阻止活性氧(毒素物质)的产生。在高原地区,红细胞会增加,而铁正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注意补充铁质; ![]() 纳木错 16. 学会用血氧仪判断高原适应性。测量方法:早上睡醒保持躺着的姿势,马上进行测量。身体不要做激烈运动,不要深呼吸,尽量保持与睡觉时一样的静息状态。连续观察1分钟,记录平均值。不要在光线明亮的地方测量,手指要清洁,保持温暖,不要摇晃。与以下数值进行对比,如果出现极差的结果,就应该特别注意(数据来自《登山技巧全攻略》): 2800米(海拔) 92±2%(Sp02) 86±2(心率) 3500米(海拔) 86±4%(Sp02) 91±14(心率) 3900米(海拔) 84±4%(Sp02) 90±15(心率) 4400米(海拔) 78±6%(Sp02) 87±12(心率) 4800米(海拔) 80±6%(Sp02) 91±13(心率) 5300米(海拔) 77±6%(Sp02) 87±12(心率) 17. 有条件者可以在去往高海拔地区前,使用高原帐篷或低氧舱(模拟高海拔环境的装置)进行身体的预适应。 ![]() 唐古拉山 三、高山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山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下降海拔。在相同海拔治疗高山病非常危险。但有时,患者也会遇到无法下撤海拔的情况。 注:以下药物部分具有副作用,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1. 吸氧:吸氧可以迅速缓解一切高山病症状,同时没有任何副作用。给氧速度初期为2-4L/分钟,之后可逐渐降低到1-2L/分钟。吸氧对适应过程没有任何帮助,以睡眠时间优先。 2.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可使呼吸更加顺畅,睡眠时尤为明显。这一效应可以提高适应速度,缓解高山反应。登山者每日服用2次,每次125mg,海拔上升前1天开始服药,上升后2天左右停药。停药不会导致症状反弹,只会让适应速度恢复正常值。以上是利用乙酰唑胺预防高山病的剂量。如果使用乙酰唑胺治疗高山病,则每日服用2次,每次250mg。 需要注意,乙酰唑胺已陆续停产,市面上不易买到。有研究表明,乙酰唑胺的替代品醋甲唑胺也可有效预防高山症。此外,乙酰唑胺有利尿作用,所以需要注意补充水分。 ![]() 冈仁波齐 3. 地塞米松:有助于缓解脑水肿症状,剂量通常为每6小时4毫克。地塞米松对适应性没有任何影响,对肺水肿也没用任何治疗作用。 4. 硝苯地平: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肺水肿,剂量通常为每12小时20-30毫克,对脑水肿没有作用。 5. 阿司匹林:海拔上升前1天开始,每日3次服用,每次320mg,直至适应过程结束,可以缓解高山反应导致的头痛。 6. 布洛芬:每天3次服用,每次600mg,可以有效缓解高山病症状。 7. 扑热息痛:效果类似布洛芬。 8. 银杏:银杏提取物可以预防高山反应。有实验表明,从海拔上升前5天开始,每日2次,每次口服银杏提取物120mg,直至适应过程结束,可以使反应症状缓解50%以上。据2003年解放军第18医院的相关研究,银杏叶片的预防效果最好,乙酰唑胺和复方红景天次之。 9. 抗氧化类维生素:每餐后服用250mg维生素C,100国际单位维生素E(66.8mg),150mgα-硫辛酸,可缓解急性高山反应症状,增加食欲,且没有不良反应。 10. 红景天:中医和藏医常用红景天提取物预防高原反应,但这种方法缺少有效的临床研究证明。 ![]() 珠穆朗玛峰 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