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图书 馆员 2019-07-21
方  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脾升阳泻火
   组  成:黄芩﹑黄连﹑石膏﹑柴胡﹑升麻﹑羌活﹑人参﹑苍朮﹑黄耆﹑甘草
   主  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
   归  经:足太阴阳明少阳药
   方  义:1.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
           2.人参、苍朮、黄耆、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
           3.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
   煎服法:每服三钱,或五钱。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方源:《脾胃论》 

药物组成:
黄芪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 升麻八钱 柴胡两半 黄连酒炒五钱 黄芩炒 人参七钱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功用:
主治:
损伤脾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配伍特点:
用黄芪、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苍术、羌活等以补脾升阳治本,佐以苦寒的黄芩、黄连、黄柏和甘寒的生石膏、生地黄等以苦寒泻火以治标 

升阳散火汤

方名:
升阳散火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组成:
葛根 柴胡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各15g 柴胡24g 生甘草6g 炙甘草9g 防风1.5g 
功用:
升阳解郁,清热散火。 
主治:
阳经火郁。症见四肢发热,或肌表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配伍特点:

以益气升阳之羌活、防风、柴胡、升麻与收敛之白芍同用。 

火郁汤

  方源:《兰室秘藏》 

药物组成: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各一两 防风 炙甘草各五钱 
主治:《兰室秘藏》:五心烦热。《直指》:手足心发热。 
配伍特点:以益气升阳之羌活、防风、柴胡、升麻与收敛之白芍同用。 

临床常用中医方剂

注:个别方剂中的药物与原方可能有所出入,这与方剂的出处不同和个人用药习惯有关;为了便于查找方剂,在方剂分类上也与有关方書不同。

补气壮阳剂

理中丸     党参30 白术15 干姜10 炙甘草10

小建中汤   白芍30 桂枝10 甘草10 大枣10 饴糖生姜三片

四君子汤    党参30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10

八珍汤      党参30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10熟地30 白芍15 当归20 川芎10

参苓白术散  30 茯苓30 白术15 炒扁豆20 陈皮15 山药15 莲子15 砂仁15 薏苡仁30克桔梗15 甘草10

补中益气汤   黄芪30 白术15 陈皮15 升麻10 柴胡10 党参30 当归15 炙甘草10

玉屏风散      黄芪30 防风10 白术15

生脉散        麦冬15 五味子10 白参15

保元汤         党参30 黄芪30 肉桂10 甘草10

益气聪明汤    蔓荆子10 党参30 葛根15 升麻10克、黄芪30 白芍15 黄柏10 甘草10克 

肾气丸        熟地30 山药15 山萸15 丹皮10 茯苓15 泽泻10 肉桂10 制附子10

赞育丹         熟地30 枸杞20 山萸肉15 肉苁蓉15 当归15 制附子10 肉桂10 韭子10 巴戟15 蛇床子15

真武汤         茯苓20 白芍15 白术15 附子10  生姜三片

温脾汤       党参30 附子10 干姜15 当归15 大黄10 甘草10

补血滋阴剂

四物汤     生地30 白芍15 当归20 川芎10

当归补血汤 当归20 黄芪30

归脾汤     白术15 党参30 黄芪30 当归15 茯神15 远志15 炒枣仁30 木香10 龙眼肉20 大枣10 甘草10 生姜三片

六味地黄丸 熟地30 山药15 山芋肉15 丹皮15 茯苓30 泽泻15

炙甘草汤   党参30 桂枝10 生地20 麦冬15 火麻仁20 大枣10 阿胶20克〔烊化均两次冲服〕生姜三片

一贯煎     沙参20 麦冬15 生地20 当归15 枸杞20 川楝15

百合固金汤 百合15 生地20 熟地20 玄参15 川贝10 桔梗15 麦冬15 白芍15 当归15克甘草10

养阴清肺汤  生地30 麦冬15 白芍15 丹皮15 川贝10 元参30 薄荷5 甘草10

叶氏养胃汤  沙参30 石斛15 玉竹15 麦冬20 扁豆20 桑叶15

活血化瘀

补阳还五汤    赤芍15 川芎15 当归15 地龙15 黄芪30 桃仁15 红花15

失笑散        灵脂15克蒲黄15克(包煎)

血府逐瘀汤    当归15 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甘草10枳壳15 赤芍15 元胡10 川芎15 桔梗10克牛膝20

通窍活血汤    节蒲15克大枣10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红花15老葱三段生姜三片

隔下逐瘀汤    桃仁15 丹皮15克赤芍15克乌药15克元胡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灵脂15克红花15克枳壳10克香附15克甘草10

少腹逐瘀汤     茴香15克炒姜15克元胡15克灵脂15克没药1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蒲黄15克(包煎)官桂10克赤芍15

身痛逐瘀汤    牛膝15克地龙15克香附15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黄芪2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五灵脂15克桃仁15克没药10克红花15克甘草10

复元活血汤       柴胡10克瓜篓15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甲珠1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大黄10

小蓟饮子       小蓟15克藕节15克蒲黄10克(包煎)川木通10克滑石15克生地2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黑栀子15克淡竹叶10

疏肝理气

柴胡舒肝汤   柴胡15克陈皮15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甘草10

逍遥散      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痛泻要方    陈皮15克白芍20克防风15克白术15

木香顺气丸    木香10克陈皮15克青皮15克香附15克苍术20克厚朴15克砂仁15克榔片15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人参健脾丸    党参3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肉蔻10克木香10克黄连10克焦三仙各15克砂仁15克甘草10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20克薤白15克清半夏10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15克薤白15克桂枝10克爪篓15克厚朴15

半夏厚朴汤   姜半夏10克厚朴15克苏梗15克茯苓20克生姜三片

厚朴温中汤   厚朴15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草蔻10克木香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良附丸      高良姜10克香附15

金铃子散    川楝子15克元胡15

木香槟榔丸  木香10克槟榔15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枳壳15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三梭10克莪术15克大黄10克黑丑10克香附15

润下剂

润肠丸       当归15克生地30克枳壳15克火麻仁30克桃仁15

镇肝熄风剂

天麻钩藤饮    天麻15克钩藤20克石决明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益母草20克夜交藤20克茯苓20克寄生10

镇肝熄风汤  白芍20克草10克牛膝30克生牡蛎30克生龙骨30克生龟板30克天冬15克生麦芽30克代赭石30克川楝子15克茵陈15克元参15

半夏白术天麻汤   姜半夏10克茯苓30克陈皮15克白术15克天麻15克甘草10克大枣5克生姜三片

地黄饮子    山茱芋15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节蒲15克远志15克茯苓15克苁蓉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巴戟天15

祛湿化痰剂

二陈汤   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甘草10

温胆汤  清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竹茹15克枳实15克甘草10

清中汤  陈皮1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黄连10克栀子15克、草蔻10克甘草10

八正散  川木通10克车前子30克(包)萹蓄15克大黄10滑石15克瞿麦15克栀子10克灯芯草3克甘草10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1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20克车前20克(包)泽泻15克川木通10克当归15克甘草10

导赤散     生地30克川木通10克竹叶15克甘草10

清金化痰汤  川贝10克桑皮15克瓜蒌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麦15克知母10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甘草10

小陷胸汤     黄连10克清半夏10克瓜篓20

萆薢分清饮   萆薢15克益智仁15克菖蒲15克乌药15

完带汤      白术15克山药15克党参30克白芍15克苍术30克车前子30克(包)黑芥穗15克陈皮15克柴胡10克甘草10  

苓桂术甘汤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甘草10 

平胃散     厚朴15克苍术20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大枣5生姜三片

藿香正气散  藿香15克大腹皮15克紫苏15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

二妙散      黄柏10 苍术30

茵陈术附汤   茵陈20克白术15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五苓散   茯苓3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猪苓15

猪苓汤  猪苓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滑石20克阿胶15克〔烊化约两次冲服〕

五皮散  陈皮15克茯苓皮30克姜皮10克桑皮15克大腹皮15

固涩剂

牡蛎散   牡蛎30克黄芪30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15  

四神丸   肉蔻10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15克吴茱萸10

金锁固精丸 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芡实20克莲须15克沙苑子15

桑螵蛸散  桑螵蛸15克党参30克茯苓15克煅龙骨15克龟板20克、菖蒲15克远志15克当归15

缩泉丸    乌药15克益智15

巩缇散     熟地30克茯苓10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15克山药15克韭子10克补骨脂15克附子10克白术15

安神剂

天王补心丹  柏子仁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桔梗10克元参15克丹参15克党参20克麦冬15克天冬15克远志15克砂仁10克炒枣仁30

酸枣仁汤    酸枣仁30克知母10克茯苓30克甘草10

养心汤     党参3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茯神30克柏仁20克甘草10

清热剂

清胃散       升麻10克黄连10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丹皮15

青蒿鳖甲汤   青蒿15克生鳖甲30克知母10克生地20克丹皮15

清骨散     银柴胡10克胡连10克秦艽15克生鳖甲30克地骨皮20克青蒿15克知母10克甘草10

泻白散      桑皮15克地骨皮15克甘草10克粳米20

清营汤      节蒲15克丹参20克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15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竹叶10克黄连10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30克白芍15克丹皮15

黄连解毒汤  黄连10克黄柏10克黄芩15克栀子10

五味消毒饮  天葵子15克菊花15克双花30克公英15克地丁15

半夏泻心汤  清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党参20克大枣10克甘草10

葛根芩连汤  葛根15 黄芩15 黄连10

降逆止呕剂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2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党参15克姜半夏10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生姜三片

橘皮竹茹汤   陈皮15克竹茹15克党参15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生姜三片

丁香柿蒂汤  丁香5克柿蒂10克党参15 生姜三片

止咳平喘剂

小青龙汤  桂枝15克麻黄10克芍药15克细辛4克姜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止嗽散    白前15克陈皮15克桔梗15克紫苏15克荆芥10克百部15克甘草10

苏子降气汤   苏子15克清半夏10克桔梗15克当归15克前胡15克肉桂10克厚朴15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党参20

定喘汤      白果10克麻黄10克款冬15克清半夏10克桑皮15杏仁10克黄芩10克甘草10

麻杏石甘汤    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石膏20

解表剂

银翘散    双花30克连翘15克竹叶19克荆芥10克牛蒡子15克豆豉15克薄荷10克桔梗15克芦根15克甘草10

桑菊饮      桑叶15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连翘15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芦根15克甘草10

川芎茶调散  川芎15克荆芥10克羌活15克防风10克细辛4克白芷15克薄荷10克甘草10

小柴胡汤     清半夏10克党参20克黄芩15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生姜三片

新加香薷饮    香薷15克豆豉15克双花20克连翘15克厚朴10

人参败毒散  党参20克茯苓20克枳壳15克桔梗15克前胡15克柴胡1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川芎10克甘草10

蠲痹剂

九味羌活汤   羌活15克防风15克细辛3克苍术20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葱白三段

当归拈痛汤    当归15羌活15克防风15猪苓15克泽泻15克茵陈15克黄芩15克葛根10克苍术20克白术15克苦参10克升麻10克知母10克甘草10

独活寄生汤   独活15克寄生20克秦艽15克防风15克细辛4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党参20克甘草10

牵正散      白附子10克全蝎5克姜蚕15

蠲痹汤:    附子10克当归15克黃芪20克桂枝15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甘草10

消风散      荆芥15克防风15克蝉退!5克胡麻15克苦参15克苍术15克知母10克石膏20克牛蒡子15克川木通10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甘草10

当归饮子     当归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黄芪20克首乌20克白蒺藜15克荆芥15克甘草10克(“四物三色荆防草”方,既此方加防风)

羌活胜湿汤    羌活15克独活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蔓荆子15克藁本10克防风15

黄柏苍术汤    黄柏10克苍术20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防己20克威灵仙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龙胆草15克羌活15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神曲15

民间中医用药经验整理

十二经引经药

1    手少阴心经:    热证黄连,寒证细辛
2    手太阳小肠:    热藁本,寒黄柏
3    足少阴肾经:    热知母,寒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
4    足太阳膀胱:    寒羌活
5    手太阴肺经:    寒热证:桔梗,升麻,寒证:葱白,白芷
6    手阳明大肠:    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葛根
7    足阳明胃经:    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偏寒葛根
8    足太阴脾经:    寒热升麻,寒苍术,偏寒葛根,偏热白芍
9    手厥阴心包络:  偏热柴胡、牡丹皮;
10   手少阳三焦:    偏热连翘、柴胡;热上地骨皮;偏寒中青皮,寒下附子。
11   足厥阴肝经:    偏寒青皮,偏热柴胡;寒吴萸,川芎。
12   足少阳胆经:    偏热柴胡,偏寒青皮。

附:第10条说“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经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
栀子——黄芩,泻肺火
白芍——泻脾火
柴胡——黄连,泻肝,胆火
知母——泻肾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黄芩,泻三焦火
黄柏——泻膀胱火
石膏——泻胃火
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

四时用药
  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
(一)风
1风证--防风 荆芥
2风热--薄荷 双花
3风寒--羌活 薄荷
4风湿--羌活 白芷
(二)寒
1寒证--生姜 葱白
2实寒--麻黄 桂枝
(三)暑
1暑邪--西瓜 荷叶
2暑冷--香薷 薄荷
3暑风--荆芥穗 薄荷
4暑湿--通草 薏米
5暑热--石膏 黄连
6暑泻--厚朴 扁豆

(四)湿
1湿邪--猪苓 泽泻
2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
3湿热--滑石 石膏
4风湿--防风 萆薢
(五)燥
1燥邪--黄芩 生地
2暑燥--乌梅 麦冬
3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燥干--沙参 冰糖
(六)火
1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
2气分火--石膏 知母
3血分火--丹皮 石膏
4三焦火--栀子 黄芩
5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
6肝火--龙胆草 栀子
7胆火--龙胆草 栀子
8肺火--桑叶 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 黄连
10小肠火--木通 生地
11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
12脾火--石斛 胡黄连
13肾火--知母 黄柏
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
1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
2阳明经头痛:白芷
3少阳经头痛:柴胡
4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
5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
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7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
8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
9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 黄芩 荆芥穗 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
12头中同:川芎
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 川芎 天麻
15后脑痛:细辛
16颈项痛:独活

眉目用药
1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黄芩
2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参
4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
5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疮:白蒺藜 细辛
7目赤:红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决明
9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肿:大黄 荆芥

 鼻病用药
1鼻病:辛夷 黄芩
2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
3鼻渊:苍耳子 茯苓
4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
1耳疮:龙胆草 薄荷
2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
3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
4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口病用药
1口糜  生地茵陈
2
口疮  黄连 人中白
3
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
4口苦  黄连 栀子
5口甜  佩兰 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
6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口咸  知母 黄柏
8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

舌病用药
1舌胀  百草霜   海盐 蒲黄
2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
3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
4
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十二经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歌诀:
十二引经心连辛, 心包柴胡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萸柴, 脾经葛芍升苍荫,
肺经升麻桔葱芷, 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 胆经柴胡青皮滨,
大肠升膏与白芷, 小肠藁本黄柏乒,
三焦柴翘骨青附, 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泻火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
   3、手太阳小肠经:木通。
   3、足少阴肾经: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黄柏。
   5、手太阴肺经:桅子、黄芩。
   6、手阳明大肠经:黄芩。
   7、足太阴脾经:白芍。
   8、足阳明胃经:石膏。
   9、手照明心包经:黄连、黄芩。
   10、手少阴三焦经:柴胡、黄芩。
   11、足厥阴肝经:柴胡、黄连。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黄连。
歌诀:
十二经药泻火煮, 少阴心经黄连苦,
肝胆连柴脾白芍, 肺经桅芩肾知母,
心包黄芩与黄连, 胃经石膏膀柏补,
小肠木通大肠芩, 三焦柴芩病家舞。

十二经引经药

(一)、手太阴肺经药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泻肺一般六味用。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栝楼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莲须葱白用几根。

(一)、手阳明大肠经药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桔梗米壳柯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桃花条芩凉大肠。 

(二)、手厥阴心包经药歌诀                       

地黄一味补心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二)、手少阳三焦经药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三)、手少阴心经药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和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共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三)、手太阳小肠经药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莲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如需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四)、足太阴脾经药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阳明胃经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丁香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和条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五)、足厥阴肝经药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阿胶。                 

泻肝柴胡并枳壳,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与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之药同肝经。

(六)、足少阴肾经药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六)、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肝经,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十二经脉的引经药

①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②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③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④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⑤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⑥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⑦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⑧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⑨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

⑩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上焦为地骨皮,中焦为青皮,下焦为附子;

⑾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⑿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十二经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

栀子、黄芩——泻肺火;

白芍——泻脾火;

 柴胡、黄连——泻肝胆火;

知母——泻肾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黄芩——泻三焦火;

黄柏——泻膀胱火;

石膏——泻胃火;

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

方剂的常和变

常和变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常”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变”是事物的特殊规律,普遍规律常寓于特殊规律之中。因此,不知常就谈不上变。
以方剂来说,如果不知道方剂组成的常规法则,又怎能谈得上变呢?我曾在《中医学概论》和《中医杂志》发表的“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一文中谈过,由两味药以上组成的方剂,都离不开君、臣、佐、使的原则,这不仅是方剂组成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方剂经过严密的配伍以后,能使所用的药物更加妥当、细致、切合病情,消除和防止有害于人体的不良反应。几千年来,中医的方剂,不论古方和今方,无不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叫做有药无方,便失却了方剂的本义。
但是,方剂的组成,固然需要一定的法则,而这个法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临证时还需随着病人的病情变化,体质强弱,年龄差异以及方土习惯的不同而灵活运用。例如:小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和用量(按古代度量衡)是大黄四两、厚朴三两、权实三枚。它的适应证是邪热内结,出现便硬、潮热、谵语、脉滑而疾,故以大黄为君,清热攻积;厚朴、枳实为臣佐,则胃家的实热,才能随下而解。如果腹部满痛,大便秘结,是由于气机闭塞所致,则非加倍重用厚朴为君,枳实、大黄为臣佐,以疏理气机,则不能奏效,故改名为厚朴三物汤,这就是方剂在组成法则和用量上的变化。如果小承气汤加人羌活,则名三化汤,适用于类中风、体质壮实,二便不通的患者,这里又体现出方剂在药味上的变化。
此外,尚有数方相合的变化,如清瘟败毒饮就是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还有些方剂,药味的组成虽然相同,但由于剂型的改变,其作用也就有了缓急的区别。如枳术汤因其消水散痞作用较快,故适用于小儿水饮蓄积的痞证。如制成枳术丸剂,则作用较缓,宜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食滞不化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