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仗”原来是用在柱子上的 | 古建筑地仗工艺大全

 古建秦 2019-07-21

木结构虽然有稳固抗震抗压性能,但是依然会受到虫害和雨水的侵蚀,为了保护木构件,在建筑表面上未进行油漆彩画工作之前,木质基层和油膜之间的部分就要做“地仗”地仗由灰和麻组成,并钻进生桐油,这种工艺大约形成于明代。


传统建筑的灰浆有“九浆十八灰”,那么,在地仗中的灰浆究竟如何应用,做地仗又要经过哪些准备工作,本期推送就为大家进行简单的介绍。

 洗砍挠

是铺设地仗之前的准备工作。在新木构件中,为了使得木头表皮更为粗糙,贴合地仗,要用特质的斧子砍出痕迹,痕迹深约2毫米,各自距离约1厘米。

在旧木构件的修复中,砍要更加小心,一般将酥裂的地仗去掉即可,或者先用水将去掉的部分打湿,再挠掉。也可用火碱、喷灯或其他洗剂去掉油皮。根据文物修复的原则,应该以砍挠为主。

 撕缝、楦缝、下竹钉

这是老旧木构件维修的重要工艺。撕缝是指用刀子将裂缝修成八字口,从而有利于灰浆的灌注。

楦缝是指很深很宽的缝隙,不能完全用灰浆填充,因为灰浆干燥太慢,并且自身也可能脱落。故而用木条将缝隙填满,还要用钉子钉上。

竹钉用硬竹子制成,长约4厘米,宽约1厘米。竹钉间距以10厘米为宜。一般对于大的缝隙,先钉两端,再钉中间,以防胀裂。

01 地仗材料

在铺设地仗中,需要用到白面、血料(一般是猪血)、砖灰、灰油、生桐油、石灰、线麻、夏布(苎麻布)等。

灰油需要经过熬制,熬制原料以生桐油、土籽和章丹为主。比例一般为生油:土籽粉:章丹=100:7:4。

地仗还有一个原料叫“满”,调制满的过程叫做“打满”。满用白面、石灰水和灰油调制而成,一般来说三种材料的配比为灰油:白面:石灰水=150:26.7:100灰油越多,满的造价越高,相应也就越稳固。

满中灰油和石灰水的比例称为油水比,在重要的地仗工程中,油水比可以高达2:1,即“二油一水”。

02 地仗层级

“一麻五灰”是传统建筑地仗工艺的代表,即地仗有一层麻和五层灰。其实古建筑中不仅有一麻五灰,还有一麻四灰、二麻六灰等工艺,还有四道灰、三道灰、二道灰等不用麻(即“单披灰”)的工艺。
一麻五灰从下往上的顺序为:捉缝灰、扫荡灰、麻、压麻灰、中灰、细灰,之后还有磨细灰和钻生油两道工序。

捉缝灰颗粒大,用于填补空袭。第二层灰扫荡灰又叫“通灰”,在捉缝灰干燥后进行,需要将构件包裹严实,平均厚度为2到3毫米。需要用皮子抹灰,再用木板刮平,最后用铁板在转角等细小处整修。

通灰过板子

压麻灰一般在磨麻后1到2日进行,工序和通灰一样,但抹灰的走向要区别于通灰,方便日后修正找平。在压麻灰后地仗已经初具功能和形状,中灰只需薄薄一层。细灰是最后一层灰,在上细灰之后还需要磨平。

粘麻和轧麻工艺
根据不同层级的功能和特点,在一麻五灰的不同层中,灰浆的三种原料的配比也是不一样的。

在表格中,砖灰即砌墙用的青砖碾压分箩后不同大小的粉末颗粒,有粗籽粒砖灰(粗灰)、中籽粒砖灰(中灰)和粉末状的细灰三种。砖灰是地仗的填充材料,也是结成硬壳的主要材料,其选择至关重要。

光油是熬制成的熟桐油,用生桐油和苏子油按一定比例(常见的是8:2的比例,即“二八桐油”)熬制而成。一般在烧至150至180度时按100:2或3的比例加入土籽,到250度基本沸腾时捞出,并加入密陀僧(一氧化铅)催干剂,撤火而成。

地仗之上的贴金彩画及其下的木结构和钢筋

磨细灰和钻生油(用生桐油涂抹表面)是最后的工序,一般在磨灰之后必须在风化之前马上钻生,在钻生之后的灰组织由灰白色变为黑褐色,如果表面再次泛白说明桐油未饱和,这时应不断钻生直至灰组织饱和为止。

03 单披灰工艺

单披灰即不用麻的地仗。一般单披灰的名称只用于大木,但一些木装修和花活中往往也不用麻,所以常被归为一类。

斗拱和垫板额枋地仗

椽头地仗用四道灰工艺,即捉缝灰、通灰、中灰、细灰、磨细灰和钻生油几道工序。椽子和望板多用三道灰,即捉缝灰、中灰和细灰。斗拱和垫板作法和椽望相同,为三道灰。

同时由于椽头和转角斗拱雨水聚集,所以这些细小的构件反而更加容易糟朽。

脱落的地仗,使得原木暴露在风吹日晒之下

对于雀替、角替、花牙子等装饰性更多的构件,工序常常简化。捉缝后即找中灰,最后上满细灰,但不用铁板打磨,常用刷子粉刷使其厚度均匀即可。

雀替细部

地仗是对木构件的保护工作,在这一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油漆工作和彩画工作,在各道工作基本完成后,木结构的建筑的营造才基本上告一段落,这也是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程营造则例》中记载的工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