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365》(31---60)

 永仁p5ijp4zmj8 2019-07-21

31/  太和殿基座上的香炉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有18座铜香炉,它是皇帝举行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个省。清政府在 元、明两代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全国大一统。清初内陆划分18省即直隶、山西、山东、 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陕西、甘肃,其中云南、广西以及台湾、海南和南海诸岛虽划入18省,但地处边陲与邻国接壤。清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政策与内陆有区别。除上述地区以外,一般都视为边疆地区。 



​32/  金链锁金龙---吻链

在紫禁城宫殿建筑的正脊两端,都安有大型鸱吻。鸱吻为龙型都有一前一后两条金链锁住。这两条吻链是铜鎏金的,一头拴在鸱吻背后插着的剑把上,另一头钉在屋顶面上。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鸱吻是龙生九子之一,好水和贪吃安放在屋顶上是为了保护木结构建筑不易发生火灾。因为它好水在天降大雨时这龙子就活了,化身龙型循水而上飞腾而去。它们要是跑了这大殿不就坏了么?所以人们就用一把宝剑,牢牢地插在背上把它钉住。为了保险起见再拴上两根金链锁住它,它就再也跑不了了。

还有一种说法鸱吻非常贪吃,会吃掉一切到嘴边的东西。你看它的造型就是张着大嘴吞吃正脊的样子所以它又叫吞脊兽。正是因为怕它们贪吃,怕他真的把大脊吃光了,所以才要钉住锁牢 。


33/ 

屋脊兽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小兽,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屋脊作为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该位置的泥背非常厚。为了防止屋脊泥背上的瓦件下滑,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件,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锈蚀,因而古代工匠便给钉子带了个“帽子”,这个帽子就是小兽,小兽逐渐与屋脊部位的瓦件连成一体了。 


34/  屋脊兽的含义

对于紫禁城屋顶上的小兽的文化含义

(1)龙、龙是天子化身。

(2)凤、凤本意凤鸟,后因凤凰合体,成为凤凰的简称。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通称凤凰。凤寓意吉祥美好,亦是皇权的象征,寓意皇后嫔妃。

(3)狮子、狮子相貌凶猛,勇不可挡,威震四方,是百兽之王。狮子威严的形象成为消灾避邪、维护利益的象征。狮子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狮文化和堪舆文化结合,使狮子又成为一种形象威严的镇殿之宝。狮子寓意护卫皇权。

(4)天马、古代天马的形象通常为奔腾的骏马,无双翼,为战神,有多位,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天马寓意护卫帝王的天空战神。

(5)海马、“海马”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海中的马。海马外形与天马类似,高大威猛,有着优秀的品质,为瑞兽。海马寓意护卫帝王的海中战神。

(6)狻猊、狻猊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狻猊是外形接近狮子的猛兽,与狮子一样威猛,具有善于奔跑、凶猛无比,能食虎豹的特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此处,狻猊寓意护佑帝王平安的神兽。

(7)獬豸、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在古代,獬豸是执法公正的化身。在这里它昭示着皇权官本及封建礼制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帝王统治的工具代言。此处的獬豸寓意护卫皇权的神兽。

(8)押鱼、押鱼又称狎鱼,是海中的一种异兽,其外形特点为龙首鱼尾、前足有爪、后背有脊。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押鱼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它能喷出水柱,灭火防火。这种能力是紫禁城古建筑非常需要的。

(9)斗牛、斗牛是传说中的一种虬龙(一种有角的龙),其外形特征为牛头龙身,牛身有鱼鳞,尾巴类似鱼鳍。斗牛与狎鱼作用相近,为镇水兽。它其常常盘缠在屋脊或房檐之上,可遏制水患的发生,因此常常用来用于避邪、镇水。此处,斗牛的主要寓意为紫禁城宫殿灭火防灾。

(10)行什、行什在紫禁城宫殿建筑中,仅太和殿屋顶有行什。之所以被称为“行什”,是因为该瑞兽在太和殿屋顶排行第10。从外形特征看,行什面部五官奇特,眉毛翻卷,环眼暴睛,朝天鼻,鸟嚎嘴,两獠牙,身材壮实,乳凸腹鼓,肩部后方还拖普一对翅膀,双手交叉拄普一杆金刚杵,手掌为十指,但脚部却为四趾,造型似鹰爪。其造型与雷震子有着多处类似之处。而雷震子在古代多与雷公等同,是主管打雷的神。太和殿在历史上多次着火,其主要原因与遭受雷击有关。因此,行什的主要寓意是防雷。

 

35/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的五脊六兽

在古建筑领域也有“五脊六兽”一说是,指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屋脊,及屋脊端部的小兽。其中“五脊”是指1条正脊(前后坡交线)和4条垂脊(屋面与山墙的交线),“六兽”则是指屋脊端部的6个小兽,包括正脊两端的大吻各1个,垂脊前端的小兽各5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对于紫禁城古建筑而言,用“五脊六兽”来形容是远远不够,小兽的数量可以是:

1个龙 

3个龙、凤、狮子

5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

7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

9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押鱼、斗牛

以上数量均为单数。而对于太和殿而言,其屋顶小兽数量为双数10个: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獬豸、押鱼、斗牛、行什

紫禁城仅此一例,小兽的数量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36/  太和殿垂脊兽

中国皇家建筑屋脊上,常常装饰一些小动物,并且根据建筑等级从一到九以奇数排列,九为最大,至尊。但太和殿屋顶上垂脊兽,为显示其独一无二,打破常规,不用奇数用偶数。

一龙二凤三狮子

海马天马六押鱼

狻猊獬豸九斗牛

最后行什像个猴 


37/  紫禁城最古老的铁缸

在太和殿广场四周,有一圈充满沧桑感的铁缸。从外形和质地来推断应为明代制造

,但在绝大多数缸体上却一直没有发现铸造年款。幸运的是,在贞度门南边坡道外侧,分别有两只铁缸上发现写有铸造年代,字迹清晰可辨“大明弘治四年御用监吉日造”。“弘治”为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弘治四年则为公元1491年,距今已约500多年了。相比太和殿两边距今二百多年的“大清乾隆年造”鎏金大铜缸,以及乾清宫丹陛下接近四百年历史的“大明万历年造”鎏金大铜缸,这个五百多年前的铁缸可以说是缸中之最了。 



​38/  太和殿前水缸上的刀痕

紫禁城一共有铜、铁铸造和鎏金的缸308口。几乎每个大殿的前面都有几口巨大的水缸。这是为了救火而准备的,它的名字叫“太平缸”也叫“门海”,有铁的、铜的,还有铜质鎏金的,每口缸都有一千多公斤重。这些蓄水的缸在冬天会得到重点保护。而且内务部专门为它们成立了“熟火处”。一到冬天,除了在缸底下备有放柴以防冬天缸内水结冰的灶口,而且入冬后还会给它们套上大棉裤。太和殿前面的四口大缸,缸上面有一道道被刀刮过的痕迹,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留下的铁证。 


39/真假龙椅

有一年故宫整修文物收拾到龙椅,发现椅子用白锻做的椅面里面包裹的竟然是稻草。人都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难道皇宫败絮拿稻草做填充物啊!为啥皇帝的椅子填的稻草?经仔细检查,发现这椅子不是正宗的龙椅,是一张夹杂进来的山寨椅子,椅子的主人是袁世凯。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感觉不过瘾,想称帝当皇帝,就需要一整套东西啊。龙袍,皇冠之类的,当然还有龙椅。为啥袁世凯不用现成的呢?

原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袁世凯个子不高,那么大的椅子坐上去不好看,也有说,袁世凯不敢坐,因为他不是正宗的皇帝心里没底。而在龙椅的上面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叫吊珠藻井。藻井上面就盘了一条龙,龙嘴里衔了一个宝珠叫“轩辕镜”。据说它是一个皇帝鉴定镜,如果宝座上坐了一个假皇帝,那镜子就掉下来把假皇帝砸死,袁世凯害怕就不敢坐那个龙椅,自己打造一个,据说花了四十万,还被人偷工减料里面用了稻草填充袁世凯真是害怕,登基那天还特地把假龙椅向前挪了挪。

那么真龙椅呢?后来工作人员在后面的仓库里找到了真正的龙椅,全是灰,收拾一下又恢复了原貌重新放到老地方。 



40/  上千龙头喷水

三大殿矗立之上有三层台基,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周围的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设栏板下都凿有排水孔道,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台面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龙头,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之后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41/  太和殿殿中大匾的建极绥猷

这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建极绥猷的含义是:

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万世之功业。

建:建立、创设

极:房屋的正梁,最高的地位

绥:车中把手

猷:法则 


 42/  太和殿大殿装饰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 南北进深约37米, 高35米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转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甪端、仙鹤、香筒。象驮宝瓶内装有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甪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即是皇帝的使者,还是皇帝的翻译,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43/  太和殿-金銮殿

紫禁城太和殿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銮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皇权的象征。

它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殿。历史上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如今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为乾隆皇帝御笔。殿内中央摆有金漆雕龙宝座。

两旁直立6根蟠龙金柱上为穹隆圆顶,称为“藻井”有镇压火灾之意。井”内巨龙蟠卧,口衔宝球称为“轩辕镜”。 


45/  金凤颁诏

皇帝诏令颁发有一套定制。颁诏之日皇帝御奉天殿太和殿。诏书先由礼部备制依其内容用途分为诏书、敕书,敕符、丹符,制谕手诏诏、敕书可在内廷宣读而行颁行,敕符等一般关系军国机密秘而不宜,是日,当皇帝的面加盖印玺,然后由人用托盘端出,在大乐声中由太和殿至金水桥南午门外,或放在轿子中由王公引导至承天安门上。宣读官宣读王公百官三呼万岁之后放在云匣中从天安门城楼上系下来,以示诏从天降天命不可违,再由礼部官捧至龙亭内鼓乐迎至礼部,诏书最初以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顺治年间规定仅用满、汉文写。宣读时先满文、后汉文,降诏是在天安门门楼雉口中有一个金风将诏书衔放在金凤嘴里用黄绒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正中徐徐降下,以示天子帝王之命。由金凤凰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早已有礼部官员托着云盘在下面跪接金凤嘴里的诏书,正好落在云盘里此举称为“云盘接诏”。 


46/  皇帝登机大典

皇帝即位庆典大礼燔燎、瘗埋祭告天地是帝王即位礼中最重要的一环,然后还有改元,就是建新的年号。尊祖建庙,受群臣贺拜,颁诏天下,册命后宫,赠封列位圣贤后裔。

最为隆重的是恭贺大礼,若皇帝是开邦业之主,大家只蛋按礼官们的指挥行三跪九叩大礼、舞蹈、三呼万岁。

若是继位皇帝,众臣须先身着黑色悼服,和皇帝一起向先王行礼,然后所有人都换上朝服,向继位皇帝行礼。

皇位继位礼在太和殿举行,王公,百官对新继位者行三跪九叩大礼、舞蹈、三呼万岁,这才算完成了新皇帝登基的全过程。 


47/  太和殿其实也就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真正皇帝办公不会再这里。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

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大典时届时午门前是钟鼓齐鸣,广场旌旗招展。太和殿须弥座上18个鼎式香炉,以及太和殿前的龟鹤肚腹里都会燃起香薰,烟雾缭绕,如同仙境,大臣们在引领官的引领下,来到太和殿须弥座前按官职等级排列,一共是18班。

(明清两朝官职级别都是九级,加上副职就是18个级别,有六个部委机关,所以称为九卿六部)

大典在司鸣官的三声鞭响中开始,大殿门前的露台上乐队奏起了中和韶乐,皇帝在吉祥的乐曲和祥瑞的云霭中升殿,大臣们行三拜九叩大礼高呼万岁,场面非常壮观。 


48/  故宫宫殿里铺设的金砖

民间相传皇帝生活的地方都是金雕玉砌的,所以连地砖都是金子做的。其实并不是金子做的,而产于苏州的御窑村。之所以会被称作金砖,一是因为御窑村专门制作的地砖,是供给京城中建筑之用,所以又叫做“京砖”。因为读音十分接近久而久之就被人误听为“金砖”了。

二是金砖制作的手艺十分特殊,到今天已经失传了。金砖制作所用的土对品质要求很高,只有苏州这地方才有合格的土质,土质细腻、可塑性强,用这样的土做出来的地砖质地十分坚硬,用手敲击有金属声音,所以称为“金砖”。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金砖虽然材料并不贵重,可是因为制作困难,产量极低,所以价格并不便宜,一块金砖甚至要值一两黄金。这么奢华的地砖也只有皇帝才能用得起了,故宫太和殿里共计铺设了4718块金砖。为恢弘的宫殿增加了一些富贵之气,故宫太和殿的地砖并不是金子做的,却被叫做金砖。 


49/  中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之一

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用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殿四面开门,扇门12扇,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有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的名字叫甪端。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就是轿子,帝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肩舆,是其中的一种。

 

50/  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之一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就是说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

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

这里还是每科殿试的地方。

 

51/ 平民改变一生命运的地方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保和殿正式成为殿试地点。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

考试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之后进行大典,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然后入殿考试。经过这里的考生,一大半都可以改变其一生的命运。 


52/  科举考试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清朝与明朝略有不同,在初级考试中又增加了岁式和科式。正式的科举考试仍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53/  云龙石雕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有块“云龙石雕”,石料产自北京房山,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

厚1.7米,重达200多吨。石雕图案是飞云簇拥的九条龙,九条游龙,五座浮山。寓意:九五之尊。

当时的工匠们动用了数万名民工,在冬天运输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两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 


 

54/  乾清门为内廷正门,规格低于外朝正门太和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

在清代,乾清门是皇帝御门听证处,皇帝在这里听取官员奏亊,並做出决定。御门听证,以康熙时最为频繁,这里是康熙帝在位六十年中裁理政务的重要平台。咸丰以后不再举行。

乾清门作为内廷的大门,成为紫禁城外朝和内廷的分水岭,奏章的上传和下递、物品的呈送和交付,都在乾清门中转。 


55/  划分外庭与内朝的天街

在外朝保和殿与乾清门之间,有一条横街,可称为乾清门广场,在宫内被称为“天街”。紫禁城以这条横街为界,划分为外朝和内廷。内廷是皇帝及后妃宫眷居住区,称为“后宫”,也称“禁地”。

如今,走在乾清门广场的人们,没有人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森严的地方。在中国帝制时代,如你不是三品以上文官、二品以上武官,不是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侍卫和宦官,也不是皇帝下旨临时召见的人,那么你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 


56/  东侧庐房十二间,自西向东分别为:外奏事处(秘书处)(西四间)、散秩大臣(警卫官员)值班处(中四间)、文武大臣奏事待漏处(东四间)。现设为商店。 


57/  西侧庐房十二间,自东向西分别为:侍卫值宿房(东四间)、军机处大臣值房(中四间)、内务府大臣办事处(西四间)。现东四间的原侍卫值宿房内设有“军机处史料展”,中四间的军机处大臣值房为原状陈列。 


58/  乾清门为内廷正门,规格低于外朝正门太和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台基上。

在清代,乾清门是皇帝御门听证处,皇帝在这里听取官员奏亊,並做出决定。御门听证,以康熙时最为频繁,这里是康熙帝在位六十年中裁理政务的重要平台。咸丰以后不再举行。

乾清门作为内廷的大门,成为紫禁城外朝和内廷的分水岭,奏章的上传和下递、物品的呈送和交付,都在乾清门中转。 


59/  乾清门前铜狮子

故宫中有很多铜狮子、铜仙鹤、铜麒麟等陈设,而乾清门前这两只铜狮子却是跟别的不太一样。因为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故宫中有很多立着耳朵的威严铜狮子。而乾清门前的两只铜狮子是耷拉着耳朵、耷拉着眼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故宫专家介绍,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皇帝要通过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议论的不议论。 


60/  不在一条线上的俩狮子

乾清门门前阶下有两座鎏金铜狮。铜狮本身并不是旷世的杰作,但是如果特意观察,这两座狮子的位置,东边的那座比西边的稍稍靠南一点。传说是乾清门从前有位侍卫,孔武有力,曾徒手將东边的那座铜狮向南推动了寸许(此亊无史料考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