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博物馆藏明末清初青花瓷

 千冰室 2019-07-21

腹有学识气自华

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权威 | 新鲜 | 奇趣 | 好玩

每天一期

让你大开眼界,大涨学识

桂林博物馆藏明末清初青花瓷

文/袁 俊

明末清初的中国,战乱、天灾不断,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一般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制瓷业肯定是江河日下,产品粗劣不堪。但是实际上,从明万历到清康熙初这一时间段作为过渡期的青花瓷,出现了一批生产工艺有所创新,装饰纹样精细美观的高品质产品,为享誉世界的康熙青花打下了基础。

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器数量并不多,其中多见青花发色泛灰、绘画风格写意的小罐,不过也藏有几件高档精细的青花瓷精品。这几件藏品具有过渡期的典型风格,具备胎质细腻,形制规整,器足旋修整齐,釉色青亮,青花发色纯正、鲜艳、明快、色阶丰富的特点,将它们与明晚期以及康熙青花成熟时期的产品做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演化脉络。

一、崇祯时期

明崇祯青花人物大笔筒(图一)

图一 明崇祯 青花人物大笔筒

高19.6、口径19、底径18.3厘米。直筒状,平底,笔筒腹部略微收,筒身较一般笔筒要显得高大。胎色白,胎质细腻。口沿、底部不施釉,其余内外满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口沿下以及近底部都暗刻细弦纹,底部为相距1厘米左右的两排弦纹,每排两条共四道弦纹;口沿下除了与底部类似以外,在贴近上排弦纹上方又刻一道细弦纹。青花色泽浓艳明快,略有晕散感,分水、斧劈皴等技法的运用使得山石、建筑等更加层次丰富、立体感强。青花纹饰为中括号纹流云、高大嶙峋的玲珑湖石等独特画法,加上暗刻纹装饰,都显露出鲜明的明末清初青花瓷特征。图案中,在湖石山石楼宇之间,用屏风隔出一片地方,屏风上绘花草树木。屏风内,三位官员打扮的男子端坐在方桌旁,一仆从手持执壶随侍。桌上摆有长方形托盘,内部划分为八个格,格内似乎有纹样装饰或其他但模糊不清。托盘旁边摆有类似盏托之物,共八个,与托盘分格相对应。三人头戴乌纱,身穿团领衫,互相交谈,其中一人手端一杯,从手持方式来看似为高足杯。执壶多为酒器,加上杯样式以及拿杯不用盏托的方式可以看出三人应当在饮酒。屏风右侧有一仆从手持团扇对着一方凳上摆放之物,考虑此时是饮酒,因此方凳上之物应当为温酒用具,但模糊不清。屏风左侧不远处,两位仕女手持琵琶和横笛款款向屏风走去,准备演奏音乐助兴。再往左近栏杆处,一准备赴聚会之人正停在路边赏梅,身后一仆从双手携琴跟随。整体来看,笔筒主体图案应为官员聚会宴饮图。

明崇祯青花婴戏图梅瓶(2件)(图二)

图二 明崇祯 青花婴戏图梅瓶(2件)

高31、口径5.2、底径10.5厘米。小盘口,颈略长,肩略溜斜,直长腹,腹以下至足渐收,矮圈足,足高约1厘米。胎色白,胎质坚致细腻。圈足无釉,其余满釉,釉面滋润,釉色白。青花色调明亮淡雅,有浓淡深浅之别,绘画风格具有明末清初过渡期特点,在青花画法中融入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技法。整器图案共四层,各层间以弦纹分隔。颈部绘蕉叶纹;肩部绘贯套如意云肩纹,云头内饰蓝地白花折枝莲纹;胫部一件绘缠枝莲花,一件绘折枝花;主题图案为婴戏图,绘群童戏耍场面。两瓶图案都是扮装官员和随从。有的头戴乌纱、身穿团领衫,衣衫有方形补子,做官员打扮。有的持荷叶当官员华盖,有的持莲花或者拿着刀剑戟旗引路作为仪仗,其中持莲者多见,有一路清廉之意。其中一瓶上有小童捧瓶位于官员前方,瓶内插着三支小戟,隐意为“平升三级”;另外一瓶上官员则骑着木马,仪仗环绕做游街状,画中含义应该是期盼儿童长大成材,封官晋爵,尤其要清正廉洁。除此之外,山石上做装饰的合欢树以及遍地的鱼鳞状萱草,是明末清初代表性装饰纹样,从嵇康《养生论》提到的“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可知人们就是希望以此纹样免除因社会动荡带来的心绪散乱和忧愁。嶙峋的湖石、高耸的芭蕉树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样装饰。

二、顺治时期

清顺治青花麒麟芭蕉图筒瓶(图三)

高44.6、口径13、底径13厘米。撇口,束颈较短粗,溜肩,筒形长腹,平底。胎色白,胎质坚致细腻,胎体厚重。口沿施酱釉,底部无釉,其余内外满釉,釉面坚硬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青。青花色泽浓艳深沉,略有晕散感,绘画技法尝试分水、斧劈皴,颈部饰倒垂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为瑞兽图。山石芭蕉环绕三头瑞兽,形态逼真,只见麒麟扬蹄回首仰视怒目圆睁位于余下两兽之间,左侧一狮子回首低视,右侧一异兽端坐平视。麒麟全身有鳞甲,蹄足,传说有角而不用,因此在古人眼中是吉祥到来的象征,代表太平长寿。狮子全身覆盖皮毛,但腿部见有鳞片,具兆示祥瑞的内涵,被视做荫庇、致福人们的降福灵兽。而异兽头上双角,大嘴,利爪,皮毛覆盖全身,有点形似貔貅,有开运、辟邪的作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乱天灾横行,故瓷器上多以麒麟、狮子等为装饰,以此祈求平安吉祥,尤其以麒麟为多见。合欢树、萱草、小太阳、芭蕉树都是明末清初典型纹样,尤其是芭蕉树高大耸立,差不多到整个腹部的高度,独具特色。

图三 清顺治 青花麒麟芭蕉图筒瓶

筒瓶是明末清初出现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晚期,崇祯、顺治时期非常流行,康熙初后基本不见,其出现和消失时间基本上类同与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发展始末时间。因“筒”“统”两字谐音,清王朝入关后借其寓意“大清一统天下”。

清顺治青花菊凤纹将军罐(图四)

图四 清顺治 青花菊凤纹将军罐(缺盖)

缺盖,高27.8、口径13.2、底径12.2厘米。直口,短颈,丰肩,圆腹渐收,平底。胎色白,胎质坚致,胎体厚重。口沿施酱釉,底部无釉,其余内外满釉,釉面坚硬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青。青花发色浓深,有铁锈斑,绘画手法主要采用蓝地白花工艺,青花色彩几乎填满整个将军罐,留白纹样更加突出,独具特色。整器图案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层,颈部为倒垂线条纹,画法粗犷随性,但是不失美感;肩部绘正反三角形连续图案并以曲折纹间隔,三角形内蓝地白花云纹,整体对比协调;胫部为蓝地白花变形莲瓣纹;腹部主题图案绘以4个葵花边圆形开光团菊纹为间隔贯套的如意云纹,内为蓝地白花的折枝菊和云凤纹,而如意云纹下方与胫部间隔空白处分别绘4个四出葵花形蓝地白花折枝花纹。

清顺治青花麒麟山水纹盘(图五)

口径20.7、足径8.5、高4.7厘米。敞口,浅圆弧壁,圈足。胎色白,胎质坚致细腻。口沿施酱油,余通体满施透明釉,釉面坚硬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青。青花色泽明快清亮,近处浓深,远处浅淡,层次分明。盘内壁绘麒麟山水纹,外壁光素无纹饰,底用青花署四字双行竖写青花行楷双圈“芝兰斋制”堂名款。麒麟纹样与常见的不太一样,龙首,全身无鳞片,利爪而非蹄足,可见纹样画法受到各个工匠认知的影响。太阳、湖石、萱草等作为装饰,也是这时期常见形式。不过明末清初时期萱草会与合欢树一起出现,代表免除心绪散乱和忧愁,而这件青花盘仅见萱草未见合欢树,是否随着时代演变生活逐渐稳定,原有的纹样含义已经淡薄,仅仅作为一种普通的纹样进行装饰。

清顺治青花山水人物图盘(图六)

口径20.7、足径8.5、高5厘米。敞口,浅圆弧壁,圈足。胎色白,胎质坚致细腻。通体满釉,釉面坚硬滋润,釉色白中微微泛青,口沿施酱油。青花色泽青翠鲜艳,分水、皴点、浓淡渲染等技法的运用,让远近场景人物山水色彩对比强烈,色阶清晰,显得富有层次感。盘内绘山水人物图,外壁光素无纹饰,底用青花书四字双行行楷双圈“芝兰斋制”堂名款。图中旭日东升,远山连绵,远近色泽不同,层次分明。近处岸边,湖石嶙峋,垂柳依依,一人一马相互对视。人头戴乌纱,身穿团领衫,官员打扮,应当是骑马出行踏春游玩。踏春游玩图案,一般在社会较为安定的时期比较多见。

图五 清顺治 青花麒麟山水纹盘

图六 清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图盘

三、高档精细青花瓷成因

桂林博物馆藏有的明末清初高档精细青花瓷虽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其无论是造型、胎质、釉色、青花色泽、纹样图案乃至修足等,都不同于明末粗瓷,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当时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明代末期,景德镇工匠为适应发展,创建一种新型窑炉,镇窑,也称为蛋形窑。其在控制烧成气氛、瓷器质量和燃料消耗方面,都比过去窑炉要突出得多。同时,青料的提取方式也由过去的水选法改进为火煅法,《天工开物》中对火煅法有所记载:“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火煅法的使用,使得青料发色的效果得到极大提高,为明末清初青花艳丽的色彩打下基础。

明代后期官窑衰落,“官搭民烧”制度使得大量优秀工匠和优质原料流入民间,提升了民窑的技术水平和原料优势,使得高档精细青花瓷的产生成为可能。同时,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使得景德镇陶瓷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提升其产量和质量。而商业的发展,大商人的出现也间接提出了高档精细瓷器的需求,并对纹样有所偏好,例如“平升三级”这类升官的纹样样式。明中晚期的木刻插画流行风也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例如《西厢记》、刀马人等插画纹样,都被使用在了青花瓷器装饰中。

桂林博物馆珍藏的这几件精致青花瓷器,虽然在馆藏瓷器总体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它们反映了明清过渡期青花的转变过程,为我们理清青花瓷发展的脉络提供重要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