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经典的十二个角度

 潇潇雨ekg9m5f4 2019-07-21

The reading as a way of life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阅读|阅读方法|悦读之境

2019年7月7日

苏东坡在《又答王痒书》一信中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杂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我理解东坡先生这段话的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数遍,一遍带着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去求索,心无旁骛;读下一遍,又带着另一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去钻研。东坡先生读《汉书》,第一遍从治道的角度读,第二遍从兵法的角度读,第三遍从人物的角度读,第四遍从官制的角度读。如此几遍,则融会贯通。学成之后,从里到外便不惧知识和学问上的挑战,即使“八面受敌”,都能轻松应对。

对于东坡先生这个“八面受敌”考不住的读书,我很以为然。凡经典名著就需要象东坡先生那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多次精读,我体会的阅读角度有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历史的视角

历史的角度,是我们读每一个经典决不能少的一个角度。

每本经典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事情。书中的观点和理论,不能不打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特征。书中人物的言与行,不能不受历史经济、技术、文化条件所制约。

书上的一些说法和做法,用我们今天的技术、资讯条件看,可能不好理解,但你如还原到当时的政策、技术和环境上,再看起来就不会觉得那么古怪了。

读经典的历史视角的重中之重,就是不能用今天的环境,今天的技术,今天的政策去量昨天的故事,更不能用它去框后天的走向。

读经典的历史视角,一定要注重“三看”:一是向前看,这个前是已经走过的历史岁月,要认真研究作者写作时和事件发生时的两重历史背景。二是当下看,这个当下,是今天的时光,要看今天的环境、技术和政策与历史的差别。三是向后看,这个后是未来的时间,要看未来的环境、技术和政策与历史、与书中的时代相比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看清书中之理对未来的意义。

看一本书,能通过“三看”,看出作品中的技术、政策、文化与现在的不同,与未来关系的不同,能够透过这些不同,看到技术、政策、文化、故事后面的“道”和“理”,才是成功的阅读。

二、文学视角

每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文学上总会有它与众不同之处,总会有它的文学价值。

读经典时,不能光看热闹,一定要仔细琢磨经典中的文学味道,深度品尝作品中的文学营养。

我以为,名著的文学视角,一定要重视研究品味经典中的“四名”。以《三国演义》为例,这个“四名”应包括:一是名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国人表示自已人生职业价值观的代名词;二是名典。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和“走麦城”成了我们比喻成功或失败的代名词;三是名例,如“空城计”“借东风”,成了孔明谋略的一个形象大师。四是名角。武圣关公成了中国社会忠义品质的象征。

看完一本书,留不下一两句书中的名言,记不住书中的一两个典理,悟不透一个书中的事之道和人之法,记不住一两个书中鲜活的人物角色,这本书充其量只是瞧了个热闹。

三、哲学视角

每本经典,都会带上作者生活年代主流哲学理论的影子。都会带有作者的哲学思考,都会有作者思想观点的火花。

看思想性比较强的经典时,我向来要在初读之后,延伸阅读一下相关哲学著作,使自已对作者作品中的哲学性和思想性能够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延伸阅读的范围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作时代的主流哲学观点;二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重点哲学观点。 

 比如,读稻盛和夫《活法》,就应该延伸阅读老先生的敬天爱人的思想源泉——阳明哲学的《传习录》,弄明白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哲学内涵。就应该延伸阅读一下老先生坚守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的“六波罗蜜”中的菩萨道。

四、政治视角

 任何书都不能离开作者写作时或作品中事件发生时的政治生态。作品中写的有些事,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可能是最高明的选择,如按今天的情况来看,则会很难理解。

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今天的资讯条件,来度量昨天的故事,也许,当我们作为昨天的主角时,做的和说的还比不上当时的人们。

我们在评价一本书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时,一定要延伸阅读一下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当时中国政治的背景资料;二是当时国际政治的背景资料。阅读时,一定要尽力争取阅读不同国度、不同派别、不同立场的人著作,避免因一孔之见而得出片面之解。

比如,对于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就完全是日本人的制度和民族精神的结果吗?不尽然的。我在阅读那本著名的代表日本文化的《菊与刀》的同时,曾延伸阅读了吕正理著的《东亚大历史》,其中讲到:“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花费了大约两百亿美元购买军需物资。日本如久旱逢甘霖一样,急遽扩大生产及输出,产生特需的景气,经济开始复苏。日本许多财阀也因而在经济起飞中宣告复活”。也就是说,日本是作为美国在朝鲜战争近水楼台的后勤供应国,抓住了自己战后走出困境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抗美援朝战争,日本是最大的坐收渔利者。

你看,是不是和我们过去知道的观点有所不同呢?

五、政策视角

任何作品中的人,都是在当时的政策和法规框架内行事的。你可能对书中的某些事认为难以接受,认为有诸多不合理因素,但这在当时政策框架内,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在评价经典名著中的一些政治、经济、技术政策时,一定要把当时的两个背景理清了,然后,再谈是非:一是作品所处时代当事国的相关情况。二是作品所处时代相关国的相关情况。不能仅就一国之况论其政策的是非。

比如,在读《列宁》的传记时,就应该延伸阅读一下德国史、俄罗斯史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一些书籍。通过这些阅读,你才能真正了解到列宁与德国签订屈辱和约及新经济政策对于当时布尔什维克生存的意义。

六、地理视角

任何一本书上的人、物及观点,都会与发生地和写作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联。

你要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去认知问题。比如巴基斯坦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巴铁”?你如能认真的去看一下《中亚史》,看一下印度次大陆中、印、巴三国的地理疆界,就可以明白,这是无可选择的天然的朋友和对手。再如,中菲的黄岩岛之争,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在意,就是因为黄岩岛这个战略支点如果为中方占牢,与西沙永兴、南沙渚济等岛形成三角形战略框架,南海的大部分区域将为中国事实所控,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会有大的影响。

很多问题的是非角度,很多作品上的观点的是非角度,无一不会打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区域利益的烙印。对于某一国、某一地、某一区域是真理,对于对方,对于全球未必是真理。

七、生态视角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事都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不能仅仅从效益、从伦理来说话。

任何事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条件。而自然生态的当前状态,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一个自然演变加人类活动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长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看问题,决不能用今天的生态条件,来度量昨天的事。决不能把今天的生态状态都归结于现任的领导。

比如,大家今天人人关注的雾霾,就不是某一个领导当政时一任决策形成的事实,是一个历史发展积累的过程,不能把它简单的归过于现在的当政者。

比如,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发生的草场退化事件,就不是几年或十几年形成的。

八、民族视角

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承也不同,看书,当然要看书中人物的民族特征,不能仅从大汉民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比如,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我们认为我们是正义者,但朴槿惠在《绝望锻炼了我》中,就认为韩国是正义者。各人从各人所在的民族的角度去发来定是非,这很正常,屁股指挥脑袋嘛。

比如,二战结束前,美国对日本广岛的原子弹轰炸,中国、美国、日本就有不同的认识。这次奥巴马去广岛,日本人认为他应该道歉,而奥巴马却没有这样做。

所以,我们阅读时,一定要考虑民族立场的因素,要善于找不同立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同一事的著作来读。这样可能鉴别出真正的是非。

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一本书的作者同我们的观点不一样,就不看,就反对,我们要看书中讲的理,只要其理对提升人类公德水平有好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看下去的。

九、文化视角

每本书,都会受特定文化圈的影响。每本书中的人物、思想、案例无不打上当地文化的烙印。我们要想读懂某一本书,必须要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拓展阅读这本经典发生地的文化著作。

拓展阅读要注意的是四个方面:一是当地的宗教知识;二是当地的哲学知识;三是当地文学知识;四是当地的乡规民俗等。

比如,我们在阅读甘地的传记时,就必须做印度文化的功课,了解印度教的教义,了解印度文化重“来世”的思维特色,这样才能了解印度人民安然生活在物质水准有天壤之别的四个等级的文化之基,才能了解甘地的非暴力抗争的思想,才能了解印度独立的非暴力方式。

十、管理视角

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组织,还是在社会,其兴其衰,都有个管理问题。管的好一些,家和、企兴、国旺就会是题中之义。管的不好败家、毁企、误国都是极有可能的事。因此,每读一本书,有一个内容是必读的,那就是书中的理家、理企、理国之道。

我把一本书当成管理的书来读的启蒙书,是成君忆先生写的《水煮三国》。那本书中的木桶三段论,给我的管理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木桶三段论的首段,是要把短板补齐了,让他能装满木桶最大容量的水;二段是要堵好桶上的所有漏洞和漏缝,让装的水能够不损失。三段是要通过水、沙、碎石、石头的科学装填,增加桶的容量,让桶发挥最大效能。

比如,读《西游记》这本书时,我曾延伸阅读过与《西游记》有关的唐朝玄装法师写的地理典籍《大唐西域记》,延伸阅读过殷旵老先生从易经哲学角度解读《西游记》的《幸福王》,延伸阅读过马修鹏写的《《西游记》原来是本这么好看的管理书》。马老师的这本书就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西游记》,你从这个角度看看马老师这本书,然后,再去看《西游记》对于提升你的管理知识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十一、人物视角

经典,特别是小说类、传记类、历史类经典,会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在读作品之时,要注意读书中的人物。读他们的长与短,读他们的行与思。必要时,要对书中的人物做延伸阅读,读与他们有关的社会事件书籍,读他们及与他们有关人员的传记。

比如,我看美国的著名小说《飘》时,就延伸阅读了《根》《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同时代的小说,延伸阅读了同时代的著名人物如林肯、李将军、格兰特将军的个人传记。这样你会对小说中的一些背景和人物理解的更深一些。

十二、成果视角

阅读经典,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度,就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阅读经典后留下的评论、感言,或以这些名著为蓝本写的一些延伸性作品。

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红楼梦》,读后人对名著的读书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原著,会有帮助。

阅读他人的读书成果,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前人、名人对名著的阅读评论成果,如《红楼梦》,我们就可以延伸阅读一下文革时受批判的俞平伯写的有关《红楼梦》的文章。二是动员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块、不同学历圈、不同地域的书友多个角度来共读一本书,分享一本书,通过这种同书共读分享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读书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