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病因】寄生虫

 温暖中医 2019-07-21

寄生虫是动物性寄生物的统称。寄生虫寄居于人体内,不仅消耗人的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且能损伤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致病特点】

中医学早巳认识到寄生虫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诸如:蛔虫、钩虫、蛲(náo)虫、绦(tāo)虫(又称寸白虫)、血吸虫等。患病之人,或因进食被寄生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接触疫水、疫土而发病。由于感染的途径和寄生虫寄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蛔虫:

蛔虫,又称“蚘”(同蛔)、“长虫”。多因食入不洁饮食,虫卵随之入口寄生于肠道所致。蛔虫病多见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轻者阵阵隐隐作痛,或吐清涎;重者疼痛较剧,常于食后发作,呕吐蛔虫,或在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虫块,或大便排出蛔虫。若蛔虫钻入胆道,可见突发脘腹剧痛,吐蛔,神情烦躁,四肢厥逆,又称为“蛔厥”。蛔虫病常伴有面色萎黄,或在面部见白斑,巩膜蓝斑,唇内有粟状颗粒;或伴有睡时磨牙,经常鼻痒,或食欲反常。

2、钩虫:

夏秋温暖潮湿的季节,是钩虫致病的有利时期,多由手足皮肤直接接触被钩虫蚴污染的泥土,从而被感染致病。其初起手足皮肤指趾间等处出现皮疹、瘙痒、灼热、丘疹、小疱,甚则溃烂,与此同时,可见有肺部症状如咳嗽、喉痒、胸闷等症。继则见脾胃失运的腹胀、恶心、呕吐、便溏以及异嗜症,如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后期因钩虫寄于肠道吸收水谷精微,故人体可见气血亏虚证,如面色萎黄,或虚胖,体倦乏力,气短,心悸,唇舌和爪甲色淡,甚至全身浮肿。

3、蛲虫:

蛲虫病多因饮食不洁、脾胃虚弱所致,以儿童为多见。蛲虫寄生在肠道,临床以肛门奇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为特点,有时夜间在灯光下可观察到肛门周围有蠕动的细小白色虫体。病久可见胃纳减少,身体消瘦等症状。

4、绦虫:

绦虫,古称“寸白虫”,绦虫的形成多因进食生的或未经煮熟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使其寄生肠中所致。其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亢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并且大便中常排出白色体扁的虫体节片。另外,根据囊尾蚴寄居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证。如在脑部可导致癫痫;在皮下、肌肉,可见皮下结节。

5、血吸虫:

《诸病源候论》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血吸虫的尾蚴存在于疫水中,人体皮肤接触了这种疫水,血吸虫尾蚴从皮肤直接侵入人体而导致发病。血吸虫病初起为邪在肺卫,以发热恶寒、身体倦怠、发疹、咳嗽、胸痛为特点;继而见里热症状,高热汗出,口渴神昏;下迫肠道出现腹痛,下痢脓血。中期影响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血瘀,见腹胀,胁下痞块。晚期肝郁脾壅,肾失气化,水液内停,可见腹大,面黄肌瘦,精神萎顿,甚则血不循经而外溢,致多种出血证。

【湿热生虫】

中医学虽然已经认识到寄生虫病与摄食不洁食物有关,在中医文献中又有“湿热生虫”之说。所谓“湿热生虫”,是说脾胃湿热为引起肠寄生虫病的内在因素之一,而某些肠寄生虫往往以“脾胃湿热”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不能误认为湿热能直接生虫。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