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凉盛境丨五台山台怀镇内宗教古建筑群赏析

 sunlighthe24xk 2019-07-21

五台山,又称“金五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为文殊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且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在世界范围内和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成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建筑始于东汉,历朝增建,规模宏大,清朝喇 嘛庙的引入使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青庙(喇 嘛的住所)黄庙(和尚的住所)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2009年6月26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图的来源

具《华严经》等数十部佛经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之母、无量菩萨之师,文殊菩萨在过去久远劫时,就是平等世界的龙种上佛。

《五台山图》就是五台山自然、地理、寺院、瑞相、灵迹的佛画。

最早的《五台山图》是会賾与张公容等在龙朔二年,就是公元662年所绘制的东传河北,西达三辅的《五台山图》小帐。

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完整地保留下1300年前的《五台山文殊圣迹图》

五台山图的内容

敦煌石窟61窟中正壁西侧的五台山图,长13.45米,高3.42米,面积达45.999平方米的巨型山水画,作为文殊菩萨像的背景。

该画详细的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至河北省的正定县800余里的山川、形势、村庄、寺庵、殿塔、瑞相、灵迹,兰若、桥梁、城池、乘骑、驼马、凉亭、房宇以及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灵异瑞祥等等。

其中,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人、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 

清晰可看到的标题195条,灵端异象46幅、寺庵兰若85座、宝塔15座、地名32条、巡礼送贡12例、其他5条。

五台山图从结构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各种菩萨赴会、诸天、罗汉、天龙八部等化现及灵端瑞相。

中部:台顶、及寺院兰若。

下部:太原-五台山-正定期间的寺院、宝塔、桥梁、建筑、城池、乡村。

五台山图

是一幅文殊道场的鸟瞰图。

其规模之宏大、构思之缜密、内容之丰富、布局之严谨......

是一幅详实的历史地理图、佛像史迹图、山水人物图...

更是引导众生的朝圣图。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4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 、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峨眉海拔很高,山顶积雪,可谓银色世界。

《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东台日出

清晨五台山脉

五台山秘境

五台山俗称清凉山


狮子窝塔

狮子窝琉璃塔

五台-西台山顶地区

五台-西台山顶地区

五台-南台山顶地区小路

五台-南台山顶地区山脉

五台-南台山顶地区

五台山这里有着浓缩的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信仰、艺术等气息。如果您要去了五台山,会感觉古人真是了不起,从南台1217至北台3061海拔米高度上的几个台的主峰上建造一座座宏伟的寺庙。站在五个台的台顶放眼望去,景色各不相同,终于领略到了国画中山的伟岸、壮丽。俗称东台可看云海日出、中台可摘星星、南台看花、西台赏月、北台观雪。五台山地区山上的寺院也很多,让人感觉到佛教圣地的宏大与壮观。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五台山台怀镇宗教古建筑群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

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 

五爷庙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 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

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 

五爷庙也称万佛阁座落于台怀镇,与大白塔相毗邻,是通往显通寺的又一条路径。寺庙地势开阔,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皇城”至万佛阁之间,终年涌动着接踵而至的羲圣观光者。

建筑特色:万佛阁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整座院落由文殊殿、五爷殿、戏台、僧舍组成,呈四令型。

寺庙古松掩映,殿内香烟缭绕。观其建筑格局,方知这里的布局非常别致,外观呈两层楼房的文殊主殿座东向西,俗称“五爷庙”的配殴则座北朝南,正南面还有戏台一座。

据史科记载,万佛阁最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建筑手法为三檐四出廊,呈歇山顶,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名万佛阁。

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菩萨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

显通寺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黛螺顶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距台怀镇不远。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凳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边长为10米,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迦牟尼,即旃檩佛。五文殊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内供五方文殊。大雄宝殿,面宽5间,19.2米,进深9.6米,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圆照寺

显通寺钟楼前上方,有一条别具一格的通道:沿灵鹫峰小山瘠,从底到顶石台阶叠叠升高,左拐右折。石台阶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圆照寺。

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

此寺的山门特别。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火山门,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宝殿,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萨化成贫女赴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还刻有四句偈语,与塔院寺文殊发塔的传说内容一样。传说文殊菩萨在塔院寺“无遮大会斋”上化成贫女乞食,施发以后。即在圆照寺上空显示真容,故在此处立碑造像。 

正殿后,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乐初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宣扬佛法,深合帝心,封为国师,赐给金印。室利沙来到五台山,就在普宁寺坐静修行。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将室利沙请入北京,面授宣扬佛法事宜。传说,朱瞻基恳劝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执意要回返五台山,皇上没有许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间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该劝留,于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时建寺,名曰真觉;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圆照寺原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明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尔计来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圆照寺又是五台山佛教圣地黄教流传开来的圣寺。

罗睺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唐代时,罗睺寺是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为善住阁院。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拨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经修葺。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据传,罗睺寺过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络不绝,它成为五台山黄庙中很有影响的一座寺院。在山门前有一对唐代石狮,大而雄壮严的气氛。

罗睺寺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殿中置有1座莲花台,是一个转盘,有水波形状的雕刻。转盘内侧安装了四方佛,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画,中央有木质瓣。花瓣便会张开。当花瓣开放时,背对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会显现出来。“开花见佛”之名,便由此得来。

罗睺寺顺弯曲的夹墙石道来到山门前,门两旁的石狮,一雄一雌,硕大雄浑,威武壮猛。台怀中心区诸寺多雕有石狮,而唐代的遗作惟有此一处。山门里一共四重大殿。

这开花现佛的制作与一段神奇传说相关。山门内东侧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张商英游五台山时,亲眼目睹树顶呈现神灯,后人将这颗松树尊为“佛树”。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树突然枯死。为祭奠佛树,便将枯树伐倒,主干做成“开花现佛”,枝梢及斧渣锯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称为“松塔”。


作为十大黄庙之一的罗睺寺还是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罗睺寺礼佛。

殊像寺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 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反映了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描绘出了罗汉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

碧山寺

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碧山寺建筑宏伟,环境幽美。寺区林荫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绝佳。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规模十分壮丽,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山门前彩色牌坊上的对联写道:“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词美,字好,意更佳,是对碧山寺奇特、瑰丽自然风光的绝妙写照。 

南山寺

南山寺是山西五台山 的一座大寺,距台怀镇约2公里。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始创于梁重创建于元代,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南山寺有两个通道可以上去,一条是走正门,延石梯上山,另一条是盘山石路,开车可以上去。

南山寺始创于梁重创建于元代,时称“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龙泉寺

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东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岗。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这座民国年间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 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龛,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

现存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及民国时复修和添制后的形制。全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以观音阁为主体,中有八座阁式通殿,后为大雄宝殿,两厢为僧舍。占地面积共达210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60多间。

广宗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营坊村山腰。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叫广宗寺,该寺的天王殿就在路边。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清凉山志》载:“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内正殿背后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对创建广宗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原来,广宗寺的铜瓦殿,计划在东台顶建造,后因“峰顶极高,风势雄猛”,“无益于后”,才选址于此处。

广宗寺占地面积为二千九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二十八间,布局小巧紧凑。紧挨道边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铜质,造型很好,那盘腿打坐、大腹下附、满脸堆笑、乐观无忧的样子,使人观后受到感染,与大肚弥勒菩萨对笑不已。穿过天王殿,面迎铜瓦殿。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为铜瓦盖顶,以固千年,观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称铜瓦殿。是该寺的主殿,殿建三间,重檐歇山顶,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木建大殿,上覆铜瓦,在五台山寺庙中仅此一处。殿内佛坛上立木制方格,供有上下两层圣像。下层三尊是铜铸“两方三圣”,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家称西方极乐世界有主佛阿弥陀,身旁有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人死后“往生净土”的地方。上层三尊圣像为泥塑,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大殿两壁供有铁铸十八罗汉。后壁两角分别供有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正殿内不太宽阔,供有如此多的圣像,使人感到“琳琅满目”。正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师“云嵋”二金字。

广仁寺

广仁寺规模较小,布局却很严整的寺庙。寺中存有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非常珍贵。与罗候寺仅一墙之隔。它的创建原因与别的寺庙不同。清朝康熙年间,罗候寺由和尚庙(青庙)改为喇嘛庙(黄庙)之后,从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来五台山朝拜喇嘛庙的藏族、蒙族信徒日益增多。这时,罗候寺便辟出一块地盘,修房盖屋,接待他们。到了道光年间,人们就把罗候寺的接待处修建成了一座寺院,这就是广仁寺,也叫十方堂。具有浓烈的喇嘛教寺庙的特色。 

观音洞

观音洞,因位于栖贤谷口,又称栖贤寺,距台怀镇约十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建造在悬崖之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径的崖壁边缘护有红围墙,迤逦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势十分险峻。传说观音洞的岩洞是观音菩萨显示灵迹的地方,故缘洞建寺。《清凉山志》载:“洞有滴泉,味甘。”游人视之为“圣水”。古诗赞道:“足蹑云梯上翠巅,画楼飞阁接云天。殷勤瞻礼圆通相,一滴甘泉热恼蠲。”就是对观音洞的真实写照。

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下院方整,围墙高筑。以下殿的当心间穿堂而过,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阶。

观音洞

观音洞分上、下两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不大。下院被高墙围拢,一座正殿巍峨矗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