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以内为主,就是身体内部寒凉。一般来说,内寒往往会引起外寒,即体表的温度比正常人低,这就是所谓的“阳虚生外寒”。这种情况最适合用艾烫给身体补充热量:其次是按摩,通过摩擦,按揉皮肤产生热量。 手脚冰凉,按摩阳池穴 血脉不通,四肢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自然就手脚冰凉。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呢?有快速补阳气的方法,就是按摩阳池穴。 刺激阳池穴,让手脚不再冰凉 阳池穴位于人体的手胸部位,在碗背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也。阳池穴的名称也说明了该穴的功能,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原穴是该经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地方,对三焦经而言,原穴可激发五脏六腑之气。因此,剩激阳池穴,有激发脏腑之气的作用。同时,阳池穴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阳在背侧皮神经末支。说明刺激阳池能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可以将阳气通达四肢,所以能迅速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 按摩不要太用力,时间可稍长 按摩阳池穴时,因其下血管、神经集中,所以力量不宜过大,时间可稍长。可以用右手四指握住左手拇指,然后以右手拇指按压左手腕处的阳池穴,反之亦然。此种方式,操作简便,不易劳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艾条灸阳池穴,以热力配合药力,则疗效更佳。 怕冷,艾灸肾俞穴 人体阳气充足,才能温煦身体,才能与外界的寒气对抗,人才不会觉得冷。经常怕冷的人,一定是体内阳虚,所以需要补阳。 艾灸一补阳的好方法 补阳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艾条烫。艾烫是身体的“温补剂”,为什么这么说呢?艾灸所使用的艾条是用艾草加工成的一种类似香烟的圆柱形物品,只是体积更大,它的原材料是艾,中医认为,艾具有纯阳之性,能通十二经络、调阴阳,理气血。艾的主要目的就是取艾的气,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烫,或点燃艾柱的一端,把未点燃的另一端放于穴位。艾条燃烧后,我们看得到的烟尘是向上走的看不到的“温热之气”却能向下进入穴位,并通过穴位这个窗口进入经络,再通过经络这个通道到达体内。因此,当体内的阳气不足、温度不够时,首选艾灸尤其适合虚症、寒症。 怕冷之人,可灸肾俞穴、命门穴 一般来说,怕冷之人温灸应常灸肾俞穴、命门穴,这两穴温补肾阳的效果很好。肾阳是一身之阳,能温煦全身,肾阳足,一身阳气也会慢慢充足起来。长此以往,人就会慢慢地不再怕冷了。温灸方法补阳,冬天是最好的季节,因为冬天主收藏,人的阳气聚内不发散,利于生长。怕冷的人用艾条温灸肾俞穴,每次3-5分钟每月1次即可,连5天。 背部轻刮痧,积富阳气 通过刮痧来补阳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方法虽然简单,但对技巧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注意刮拭手法和刮痧部位的选择。刮痧的力度掌握起来有点困难,太轻效果不明显,太重就不是补阳气了,而是泄阳气。一般来说,如果不熟练的话,还是轻点好,多刮几次,副到皮肤微微发热即可。如果实在是力度把握不准,就选择隔着衣服刮,也是以皮肤微微发热为度。皮肤微微发热,其实也就是阳气被激发的表现。 刮痧补阳,选背部 补阳时,刮痧部位一般选择背部为多。这是因为背部本身属阳,又有膀胱经等阳经循行部位,只要刮痧方法合适,就能激发背部阳气,进而带动一身之阳。但千万注意不要太过因为刮痧太过的话,背部毛孔会张开拭背部前应先过大,阳气容易宣泄。那样的话,就不是补阳了,而是在泄阳。如果在刮痧时碰到有经脉气血旅滞的情况,注意不要图快,应慢慢治疗,分次刮拭。 刮拭百会穴、膻中穴,振畜阳气 阳虚引起血液瘀滞时,刮拭胭中穴就有助于益气通络化瘀。膻中穴还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对心血管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膻中穴是人体气会,也就是脏腑之气汇聚之处。在脑中穴刮痧,可以散去寒气,理顺气机,气顺则推动有力,有助于行血,因为血是由气推动的。血行,则瘀血自散。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巅顶。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汇聚之处,且穴性属阳,有振奋阳气的作用。 膻中、百会两穴对振奋人体阳气,推动血液运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虚寒兼有血瘀时,刮痧首选膻中穴、百会穴。 |
|
来自: 烟云红雨hhj98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