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瓜有味

 吴越尽说 2019-07-22
 作者:凌子


    瓜代粮,瓜作菜,无意中点出了“瓜”的大众性。南瓜是我最早熟悉的“瓜”,也是老家屋后小菜圃中的常客。黄澄澄的大南瓜,总给人拥抱丰收的喜悦感。但记忆并不美妙,因为过多地“代粮”,南瓜远不及作水果的西瓜得人欢心。

    接触冬瓜,较晚。少年青葱,求学在外。看到学校大食堂地面上堆放着的一个个大冬瓜,一时惊诧。冬瓜色深翠,外若著霜。一个个如睡扁头的胖娃娃,比家乡的大南瓜不知要大出多少。这时,“抱”字必须用上了,想来纤弱的女生还抱不起横卧地面的大冬瓜呢!难怪好说理的宋诗也忍不住要夸张一番:“生来笼统君休笑,腹内能容数百人。”

    冬瓜体大,形如卧枕,故又有“枕瓜”之称。中华传统文化好“四方五行”说,认为有南瓜就有“北瓜”,有西瓜准有“东瓜”。如此演绎,不免牵强附会。“冬瓜”之得名,综述大致有两说:一色泽,“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二时节,“冬瓜以其冬熟也”。记述最为详尽者,当为《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云:“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叶团而有尖,茎叶皆有刺毛。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大者径尺余,长三四尺,嫩时绿色有毛,老则苍色有粉,其皮坚浓,其肉肥白。其瓤谓之瓜练,白虚如絮,可以浣练衣服。其子谓之瓜犀,在瓤中成列。霜后取之,其肉可煮为茹,可蜜为果。其子仁亦可食。盖兼蔬、果之用。”这段文字,描述生动又详实,论述精当而全面。

    冬瓜系葫芦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蔓生或架生。茎、叶粗糙,与南瓜相似,叶宽大带毛,茎如指粗、中空有棱。采收与食用期多在夏末、秋季。“十月霜足收之”最佳。此时皮苍苍披白蜡粉,肉厚实如结晶凝脂。剖开,浑然洁白,又结构分明。六出雪花状的瓤瓣,系附着一列列“美白”的冬瓜子。犹如烹饪要把握火候,冬瓜的采收也有较强的时效性,不到时候,肉过嫩,易化水腐烂;过期,老朽。

    冬瓜分春植、秋植两种。如今大棚种植,四季不忌,但品相与品质均不免单薄。冬瓜之“冬”,似乎警示未经大自然的苦寒历练,不筋道。收获时“经霜”,则皮色越厚越深沉,而瓜肉部分越厚实越鲜脆;种植中“经雪”,则先天更胜一筹。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特别介绍了冬瓜的“区种法”——农历十月播种,“冬则堆雪著区上为堆。润泽肥好,乃胜春种”。此法要点是挖穴堆雪,润肥保墒,可联想“瑞雪兆丰年”的麦田管理。

    “天下结实大者,无若冬瓜。”就地蔓生的冬瓜,沉甸甸,大者重达几十公斤,采摘后得肩扛筐抬。夕照灿烂,一行菜农在田田瓜叶间如此行走,情景真够豪迈壮观的。冬瓜在菜市的零卖,“切一拃”,亦就成了情理中的事。溽暑,一盆腌雪菜冬瓜汤,简单又开胃,而就着咸肉冬瓜汤下饭,美味畅快。冬瓜素淡,丝毫不含脂肪,属“不出味”的食材,烹调的要义是“使之入味”,宜作“冬瓜盅”。

    冬瓜产南方,喜温,耐热。尽管胎记中藏着“冬”字,作蔬菜大有作为时却在夏天。中医认为,冬瓜味甘,微寒,有清热、利水、消肿乃至瘦身之功效。冬瓜的皮通常刨去,但也可不刨皮煲汤。老冬瓜肉用白糖腌渍后成一颗颗绵软粉白的冬瓜糖,形同果胶,实在是童年时期的巨大诱惑。冬瓜糖一抿就晶晶亮、甜津津,不由想起佛家偈语——蘸雪吃冬瓜,谁知滋味好。

    2019-07-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