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中学子对于“卷面”的执念

 昵称48595376 2019-07-22

(今天的更新节选自近期所写的一篇论文,因为还准备正式发表,加之内容过于严肃,所以只截取约五分之一贴在这里。)

有一个高考考纲作文板块并未明确提及,但却极其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卷面精美度。

高考阅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困难,决定了每位阅卷老师在每份试卷上停留的平均时间必然是比较有限的。如果一份试卷因为书写潦草,在内容识别上先把阅卷老师排拒于千里之外,那么一定无法拿到高分。所以卷面清楚书写工整首先是一种“自卫”措施,保护你作文的内在优点不被过差的“颜值”埋没。

同时,漂亮美观的字迹也在事实上一直是得分利器。我知道这一点的合理性是有争议的。有人可能会质疑,书写水平的高低与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吗?从理性上判断,无关。但恐怕在更为根深蒂固的感性直觉上,绝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阅卷老师——是认为书写水准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成正比的。而且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够提供大量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毕竟,我们都知道一笔好字是不可能在短期之内练成的,而一个能坚持长期练字的学生的学习品质绝对差不到哪去,而敢于并做到了在紧张的考场上从容“雕刻”自己的卷面,又是对得分能力最自信的展示。阅卷者不可能对此毫无感觉。所以阅卷者看重卷面书写的精美度是有充足的合理(起码被普遍认为合理)的心理依据的。

甚至还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早在唐代科举中,“楷法遒美”就是录取的重要依据。及至明清,更形成了“馆阁体”这种专用的科举字体。众所周知很多进士出身的人后来成为大书法家,如清代的两位著名状元翁同龢和刘春霖。明代书画大师同时也是进士出身的董其昌的例子更典型,据记载刺激他发奋沿袭书法的主要原因,就是曾在参加松江府试时因“字丑”被硬生生贬为第二。

既然考场作文总归要以手写体的形式出现,那么字体作为内容呈现的形式,功能至少相当于装衬珍馐的餐盘,自然越精美越好,根本没有上限——不然,试想把满汉全席以200多个塑料袋子的形式呈现于餐桌,怎能保证嘉宾尝出“原来”的味道?只有好的形式才能和好的内容相得益彰,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乘法效应”。

衡中学子都深谙这一点,所以才有了我们对于卷面的那份执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