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老,社会必须负责

 五湖四海董庆银 2019-07-22

资料图片:养老是社会的责任,工作一辈子,不能让老人只能靠自己扎堆取暖。图为《老有所依》剧照。

“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老年人来说,慢病意味着漫长的病痛和折磨,意味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更意味着家人要承担更多照顾老人的责任。

在今天,家庭养老仍旧是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但面对老龄化的加速,养老给家庭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因此,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社会养老的状况进一步改善,不仅是现代社会基本的原则,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必然的要求。

养老困局,人口结构倾斜

78岁的迟凤瑞老人瘫痪在床已两年有余,他完全失去行动能力,不能说话、进食,全靠流体食物维生。迟凤瑞有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大儿子夫妇都已退休,目前全职照顾老人,其他的四个孩子轮流照看,此外还有一位专职的保姆。

迟凤瑞老人是幸运的,她的几个孩子收入都不错,足以支付她的医疗费用,还有精力照顾她。更多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处境比她尴尬的多。

苏闻告诉记者,在她们医院有不少慢病老人,有的半失能,有的完全失能,他们长期住院,有的子女一个礼拜才来看一次。

“老龄化日渐严重,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将面临养四个老人的局面。”苏闻说。既可以养老,也可以治疗的地方并非没有,但“公办养老院,据我所知价格低的大概四五千左右,包括医疗服务,但药费自理,不过早就住满了,要想进去,得排队等”。

民营机构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李兴国说,“我专门打听过价格,确实有食宿条件都不错的,医生、护士也都有,但至少两三万一个月,一般的工薪阶层,谁能赚两三万?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双方父母都住养老院,怎么办?我们希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但也要让年轻人有奔头”。

政策保障,防止野蛮生长

“医养结合”确实是应对老龄化的良策之一,但尚有许多问题待解决。“如果全靠社会资本来办,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防止新型的养老模式变成吞噬利益的机器。”王含说。

利益驱动进步,但仅有利益,结果往往是后退。医疗服务中的种种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而医养结合之后,还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李兴国说:“很多人在说过度医疗,和医保体系中的漏洞有关,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即消极医疗,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定额包干模式中,一共就给那么多,花掉就没了,剩下的就是医院的,这就可能出现消极治疗,该用的药不用,该上的措施不上。类似的情况还有医疗护理,你请一个护工,假如把一个月的钱都提前给他,那他就可能故意不管病人,假如病人半个月死亡,那他就等于多赚了半个月,转身就去找下一个病人。”

过度医疗是利益驱使,消极医疗也是,李兴国说:“医养结合是好事,但利益关系必须调整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如果只是把钱给养护机构,就可能变成分蛋糕,不管老人的死活。”

“如果真的建起医养结合的机构,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比如准入制,什么样的人可以住进来,要有明确的标准,不能一味逐利。”王含说。

资源稀缺,人员同样稀缺

养老是社会功能,医疗是稀缺资源,当养老和医疗结合,意味着医疗资源分配结构的变化。

王含表示,新的养老和医疗模式要惠及更多的人,可能需要社会付费模式的进入,需要政府的扶持,当前的社会福利远远不够,除非年轻时买了很多商业保险,这导致了一个悖论,能买得起商业保险的,往往也是有能力养老的,而没有能力养老的,也买不起商业保险。所以,政府应该考虑,探索恰当的付费模式,让更多人能够在未来的医养体系中受惠。

李兴国认为,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可能带来多重的影响。大都市的医疗资源集中,病人也多,他们从事养老服务,可能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中小城市乃至乡村,医疗资源本身不足,再要承担医养结合,压力太大。

医疗是稀缺资源,医护人员同样也是,而医养结合意味着对医护人员的需求更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经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左右,取得职业资格的仅5万人。

服务增值,拒绝低效发展

医养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在现有的医院增加养老功能,或者在现有的养老院设置医务室,或新建具备两种功能的机构。

不论哪一种,都不仅仅是功能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服务的提升,苏闻说:“现有的养老院,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宁愿呆在家里,一些独居老人甚至死在家里,很久都没人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还是和养老机构的服务有关。”

仅仅有吃有住的养老,无疑是低效的,一提养老就是盖房子,显然不是健康的社会应有的状态,李兴国说:“有的人在郊区买了四合院养老,可是没几天又回来了,为什么?那里确实山清水秀,但也只有山清水秀,人是需要情感的,老人们不愿意去养老院,因为家里有多年的邻居、有老朋友,有能聊天的人,倘若连说话的人都没有,谁能住得久呢?”

钱理群可以写作,但他在养老社区学会了运动,迟凤瑞老人意识已模糊不清,但见到人来时仍尝试着交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需要的是真正有效的养老和医护,而不只是有房子住、有饭吃。

持续模式,义工抵偿养老

资源、服务、规则、成本……“医养结合”的关键,在住得起。

王含说,“等我们老了以后,自然也希望能够住在有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作为医生,我们会探讨,是否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到一些社区做义工、提供医疗服务,换取我们老了以后享受社会的服务呢?其实在欧洲,有很多类似的机制。养老是社会的责任,全靠市场不太可靠,资本的目的是逐利,它并不总是和社会功能一致”。

李兴国也赞同以社会工作作为代价,他说,“在哈佛、耶鲁等大学中,义工、志愿者是必修课,是有学分的,而且难度不同,学分也不同,照顾一个半瘫的老人,肯定不会比照顾全瘫的学分高。这其实就是用一套社会机制,鼓励人们为养老做贡献。当然,我们的情况不同,照搬可能有难度”。

文/本报记者 迟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