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三僚的丧葬习俗

 黎明书阁 2019-07-22

文/廖传波

“先生,请问您们村丧葬习俗是土葬还是火化”。

我们的丧葬习俗是坚持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就目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我们村还保留了此习俗,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

实行土葬,用棺材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先人入土为安。

笔者根据村里的当地丧葬习俗说说以下几个仪式程序:

1、停尸:死者咽气后,将尸体抬至厅堂东边角落,头朝外,脚朝内,下垫草席,上用蚊帐掩盖。停尸期间,要为死者整容,换上“寿衣”。在死者头上点一盏灯,再供一碗“倒头饭”,让死者吃上最后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阴间的道路。有的人家还请来道士打醮,超度亡灵。如果是客死在外之人,其尸体不能进屋,煞气太重,恐伤生人,只得在外搭棚临时停放,由子女守护。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入棺(即入殓):死者进材时间要由“地仙”(当地风水先生)来确定。棺内垫放草席一双,死者下棺后,揭开蒙脸布,让亲属再见最后一面。棺内的随葬品有金银手饰,或者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死者脚上垫二块青砖,名曰:“金砖”。

4、出丧:“出丧一般在卯时,属丧俗中隆重的礼节。“八仙”将棺木用手抬至屋外的晒谷坪,将“龙杠”、“子杠”与棺木扎在一起,等待出葬时辰。

死者女亲属(一般是女儿、遗孀)横卧在棺木上,哭声动天,其气氛即使是过路人也禁不住流泪。时辰一到,“八仙”齐声叫“嗬”!这是最要用力之时,必须将棺木与横卧在上面亲属一齐抬起来,抬至一百米左右,才有人边哭边劝把她们扶下。出丧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打锣人,大约十秒钟敲一下(不能连敲),名叫“一字锣”,谓之“鸣锣开道”,其次是吹喇叭的与打爆竹的,打“铭旌”与“祭帐”的紧随其后,这些祭品越多,越表明死者生前人缘好、子孙多。棺柩夹在送葬队伍当中,孝子手中持哭丧棒紧紧跟着,最后是送葬的队伍,有的长达一余里。凡是在死者前烧过香纸的人,死者亲属都送其一块“白色孝布”,参加送葬。也有的非亲非故的同村人外村人,为了得到死者的护佑,自愿加入送葬队伍。送葬之人,一般出了村境,八仙将棺木放下,人们都在棺木前作个揖,把“孝布”拿掉,各自回家,只有孝子才送至山上。若棺柩路过其他村庄时,路边的人家门口,一般都置一把禾秆,一盆水,一把刀,把禾秆烧掉,泼掉水,脸盆倒扣,上面压着一把刀,以防邪气侵入家宅,影响家人健康。

5、下葬:下葬是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土葬坟地的选择,有很多讲究,俗信坟地选择得好,可荫护子孙平安富贵,故坟地都由“地仙”择定。

地仙看地时,身带“罗盘”,爬山涉水进行勘察,选中某一块地时用择吉破土,再用三根木桩定好方向。待棺木抬上山时,“八仙”站于一旁,由孝子在穴地上“开墓”。用锄头、铁耙锄三下,鸣爆竹,“八仙”再动手做事,下葬时间根据当地习俗与地仙为准,穴挖好后,在坑底焚烧稻草,谓之“暖坑”;随后放下棺柩,谓之“安位”。一切就绪,“地仙”便大声喝彩,喝彩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吉利之辞,直至形成坟堆。安葬毕,孝子再次跪拜。“地仙”抓起一些大米,装进一只小红袋,交给孝子,孝子双手揣在怀中,名叫“兜粮”,意谓年年丰收,有吃有余。当天晚上,众人都觉得忙完一件大事,丧事已结束,转为喜事,划拳饮酒,开怀畅饮,孝子也脱去孝衣,频频敬酒,这丧礼的最后程序便在吉祥如意的祝福中结束了。

下葬择日要有两个条件:

一、坟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俗称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议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