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6期《传奇校长李书田》作者/刘晓鸥 朗诵/浩然

 爱天津的哲理 2019-07-22

篇首语

天津五大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无数中外历史名流在中国近代史上风云际会,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和岁月的回声。

天津市和平区文联与薇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系列有声文学《五大道名人故事》,每周六播出。敬请关注、点评、转发!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传奇校长李书田》 来自薇电台 00:00 13:38


《传奇校长李书田》

作者 | 刘晓鸥 · 朗诵 | 浩然

位于今五大道街区内的新华路,修于1919年,原名牛津道。牛津别墅就在该路段,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庆云里,这个小胡同,因居住过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等名人而成为名巷。

民国时期,李书田被称为精英校长、传奇校长。他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精英,而非普及教育。他本人就是精英,天赋极高,非常刻苦,典型的“学霸”。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洋大学预科班,读书期间,他埋头书本,很少理会政治活动。学校规定晚11点熄灯,但他却点煤油灯读书。如此勤奋,让他在北洋大学一直名列本科班榜首。1923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取了赴美官费留学的资格,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留美三年,李书田整日泡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三年后,他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随后跟随他的教授到欧洲九国考察,这让他的眼界大开,为他日后的传奇做好了铺垫。

李书田

1927年,李书田受母校邀请回北洋大学讲授水利学课程,这一年他才27岁,绝对的青年才俊。让我们的目光穿越到八十年前的天津,北洋大学,或是牛津别墅,就会捕捉到年轻的李书田忙碌的身影,有点眼花缭乱,惊异他的精力太充沛,才华太惊人!一个人怎能同时做那么多的事情?且都是高精尖、高科技。比如他担任北洋工学院院长期间还担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他最关心中国的水利事业,担任教授和院长的同时,兼任多地的水利委员会委员。他到处奔走,去外地外省考察,开办水利讲习班,实地指导多条河流的灌溉工程,撰写了水利方面的权威著作《中国水利问题》《北方大港之现状及初步计划》《农田水利出版物之搜集》《华北水利建设概况》等,影响了几代中国水利人,同时培养了大批水利人才。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李书田颁发胜利勋章和一等金色水利奖章,以表彰他对国家水利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初,李书田考察黄河

李书田1927年回国执教,到1948年离开,在天津生活了21年,但其实在牛津别墅居住的时间并没多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华北多所大学内迁,北洋大学也在西安与其他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李书田自然随行。后来因矛盾纷争,联合大学发生了“驱李事件”,李书田愤然离开陕西,带领200名学生和几个教师一路艰辛到了西康。一直到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李书田才欣喜而返。

李书田在远方漂泊,条件艰苦,他不在乎,还是坚守“培养精英”的教育理念,不但出难题考学生,还考教授。他说:“我出题,教授回答得好,就续聘你;答不好就对不住了,请你走人!”学生即使昼夜苦读,也有可能不及格。北洋传统是两次以上不及格将被留级或退学。在联合大学,曾流传着李书田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不累死几个学生,就办不好学院!”

话锋转回天津。牛津别墅当年是李书田和哥哥李书华共同的寓所。李书华比李书田大十岁,李家很有家学渊源,李书华于1912年就考上了第一批留法学生。少年李书田把哥哥当作榜样,发誓好好读书,出国留学。李书华回国后在北平燕京大学当教授,每次回家就住在牛津别墅,李家刚搬进时,屋内墙壁雪白,楼梯结实,春天从院门紧闭的院墙上钻出大片白色和粉色的蔷薇花,非常漂亮。李书田每天穿着西装或是长衫,从家里走出来,街边一定有一辆黄包车在等着他,他和车夫打了招呼,坐上车,车夫就笑呵呵地朝北洋大学的方向奔去。

李书田是一个工作狂,他教书、著书、考察、科研,当这个委员、那个委员,在战火纷飞的年月,校无定所,经常跋涉迁徙。但他却不是一个书呆子,闲暇时也会和师生们一起踢足球,他要求北洋学生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每周必须保持四节体育课。有一张老照片,就是他和几个球友踢完球后在操场上的合影,他笑得格外灿烂。

北洋大学前身北洋工学院毕业证李书田签名

笔者埋头在李书田的史料里,突发灵感,他日夜辛劳,靠什么提神解乏?咖啡还是烟酒?除了踢足球,他还有哪些爱好?只能靠想象,在飘着咖啡香气的李家客厅里,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聆听着李书田的教诲,毋庸置疑,他在家里是有权威的,他制定的家训,一言九鼎,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以身作则,每天早晨读中国古典文章,晚间读英文,几十年如一日。李书田的女儿回忆:“父亲除了工作,唯一的兴趣就是读书,他书房里的书有几千册,是他毕生的财富。但他从来没有带我们去逛公园、看戏、看电影,一次都没有。”

李家后代也深受李书田和李书华的影响,共出了18位博士,成为罕见的科教之家,李书田的外孙朱棣文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书田的外孙朱棣文

李书田对学生和人才的爱护,也堪称佳话。1943年,学生张度拜会李书田,李书田第一句话就是:“张维回国了吗?你弟弟可要跟着我干呀!”张维是张度的弟弟,北洋毕业后出国留学,1946年,张维夫妇回国,李书田得到消息,竟提前到码头等候。看到两人下船,李书田就上前笑道:“欢迎到北洋大学来工作!”夫妇俩一脸诧异,李书田笃定地说:“我们北洋大学可是允许夫妇俩都当教授的呀!”他就这样把张维夫妇二人“抢”到了北洋大学。

1948年,北洋毕业的陈景元撤至台湾后便失业了,想回老家,他向李书田辞行,李见他只有24美金,就承诺给他找工作。不久,李书田就给他找了台湾纺织厂办公室的工作。北洋学生陈之藩,到台湾后在碱业公司修马达。李书田得知后生气地说:“这哪儿是你干的活儿,跟我走!”李书田把陈介绍到编译馆工作。他有一个小笔记本,记着北洋应届前三名学生的姓名、学历和通讯地址等,以备随时联系,为其介绍工作或为母校聘请任教。

北洋工学院

 1950年,李书田到了美国,继续攻读康奈尔大学的土木工程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古稀之年,他自学了地质博士课程,再次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获得三个博士学位的学者。73岁时他在美国注册了“世界开明大学”,这是一所研究生院,颇负盛名。李书田临终遗嘱:将自己40万美元全部捐给李氏科学院,用来奖励知名工程师和科学家。他只给孙子李奇留下13万美元,资助其读博士,其他家族成员均无遗产。

1988年李书田在美国去世,人们发现他竟然无房、无车、无电视、无电话,甚至没有一套新衣服。李书田的一生“传奇”,成了五大道庆云里无法讲完的故事。

老年时期的李书田

作者|刘晓鸥


中国作协会员。1991年摄入文坛。曾发表长篇小说《小时候》,散文集《慢慢相爱》,二十余年来,在国家和省级文学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数百万字,曾做过十年之久的文化刊物记者,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进行深度采访,获得读者好评。兼做电视台百姓热点栏目的策划人和嘉宾,影视剧编辑等。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和鲁迅文学院进修,近年来潜心小说创作,长篇小说《利顺德大饭店》创作完成,正在修改之中。

朗诵者|浩然


主任播音员,中国广电学会全国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天津广播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现编辑主持天津文艺广播《音乐盛宴》《周末影院》节目。主持过程中注重与听众的情感沟通交流,兼顾老中青不同口味。追求大气唯美、沉着幽默的个性化主持风格,播音主持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市级学会奖励。


音乐合成继禹


天津市人,祖籍山西大同,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 曾为下乡知青、工人、电台编辑记者。有多篇广播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大奖。爱好文学、音乐、朗诵,薇电台“风尚故事”主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