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动荡时代的历史惯性

 潇潇雨ekg9m5f4 2019-07-22

所评图书:

书名:《春秋战国》

编著:(日)贝塚茂树

译者:张蠡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近日陆续引进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历史”丛书。这套书均由日本知名的历史学家担纲。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春秋战国》,由已故日本东洋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专家、京都大学教授贝塚茂树编著,执笔者分别是关西外国语大学教授伊藤道治、奈良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大岛利一、爱知大学教授内藤戊申。

众所周知,在日本等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魏蜀吴三国和唐朝两段古代中国历史的热度很高。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日本学界和大众读者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也非常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同样有过战国时期,该时期之后的日本进入江户幕府统治的阶段,渐趋封闭和沉闷,所以在后来,日本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就被认为是日本重要的国家精神,这种精神被错误的引发了近代军国主义的崛起。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战”,有尚武精神,有名将,有著名战役,更是思想活跃、文化创新层出不穷的时期,诸子百家为当时和之后的中国贡献了相当重要而深邃的思想价值体系,其中也包括和平发展的思想观念。至少在对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和思想方面,日本学界和大众读者是抱以高度的敬仰和信服。

“中国文明的历史”丛书《春秋战国》一册,主要基于《史记》、《左传》等古典文献的记述,对春秋战国历史进行了通俗化的叙述。

春秋时期源自公元前722年,结束于公元前481年,自此再到公元前221年,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将西周王朝描述为理想的国度,而到了东周王朝,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过去一切的理想文化和制度走向了日趋解体。《春秋战国》这本书认为,儒家的既有观念,其实是自己刻意制造的假象,西周王朝之所以很少出现诸侯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事情,主要在于周天子拥有较强的直系武装力量,而分封到各地的诸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整合封地。

并且,西周后期的社会形态和之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人阶层崛起,诸侯的都城的人口急剧增长,而诸侯自身的军事动员能力得以大大提高。换句话说,即便不发生西周末年的戏剧性事件(烽火戏诸侯,犬戎入镐京),也会因为诸侯完成资源整合而出现春秋时期。

周王室东迁以后,王室权威衰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诸侯强国正式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进一步提高其自身而非王室的权威。春秋五霸的种种做法,都在促成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抽象化(仅仅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还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于诸侯国的认同。

诸侯国并立,陷入激烈的国家竞争,也推动了政治观念、治理方法和政治伦理的进步。《春秋战国》书中盛赞子产不毁乡校的做法,指出子产对于众人意见的尊重,这与以往的政治观非常不同,究其原因在于,国家的政治形态已经与此前不同,不再与贵族集团合一。这种情况下,政治家治国需要公私分开。书中列举子产的原话指出,子产本人的观念已经体现了后来的官僚政治理念。

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进入领土国家时代。晋国被分为赵韩魏三国,这段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的进程加快,因而国家竞争的激烈推动了开明君主的出现。这之后诸国均进入了崇尚变法的阶段。

书中也指出,战国时期的中国,也迎来了当时的“产业革命”,也就是铁器的普及,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也大大得以提升。而诸侯国的兼并扩张,也让大国具备了兴建大兴水利工程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水平的能力,为富国强兵创造条件。《春秋战国》书中分章讨论了战国时期的商业快速发展、商业城市诞生,以及墨家等诸子百家学说的大发展。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战国中后期接连出现胡服骑射、合纵连横等著名事件,其实其共同点都在于探索统一国家(中原)的方法路径,并证明军事技术革新和政治权谋应用均是提高诸侯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