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在白日里是燥热的。夏日的光是一把一把利刃,让人无处藏身。所以,私以为,夏夜是很好的赏荷时间,如果碰巧又是满月,那简直是完美了。 - 上一次夜赏,还是在曲院风荷。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如扇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白天过于蒸热,到这时,起了薄薄的青雾,如绸缎般浮起在荷塘之上,“像笼着轻纱的梦”。 -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在我看来,更像有一位隐士夜坐亭台之上,弹拨着一曲泛着月光的古琴曲。 - 荷花别名很多。怕是花中别名最多的一种了。 - 含苞欲放的花苞叫菡萏(hàndàn)。其他名字还有“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 李时珍对荷花这个名字有很形象生动解释:“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 - 李时珍也说,对于芙蓉之名,他说道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这是真爱才爱用荷花来形容挚爱。 - 玉环也是荷花的别名。所以,形容杨贵妃之美貌,也是用荷花。可见古人对荷花的推崇。 - 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 荷花的根茎最初细瘦如人的手指一般,它的白色入泥部分称为藕,俗称莲鞭,莲鞭有一个个的节,节再生出新的莲鞭,盘根错节,形成它的水下世界。每个节向下生出须根,扎根于水下的淤泥之中;时当每年夏秋荷花生长末期,莲鞭入土部分膨大成藕,可用作明年春天萌生新株之用。 - 荷莲向上伸展荷茎,抽出一片片叶子和一个个花苞,形成它的水上世界。荷茎上有又细又密的茸毛,绿色的叶片成椭圆形,花有淡红色、白色等数种,花瓣有单瓣、复瓣之分。花谢后形成莲蓬,内生多个坚果,俗称莲子。 - 荷花,绿叶红花,色彩艳丽、婀娜多姿,被誉为“翠盖佳人”。与人间佳人不同的是,荷花的美是天然的美、自然的美,没有一丝一毫的人工装饰,李白就赞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还以它“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被众多的墨客称为“花中君子”。 -
- 周敦颐《爱莲说》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中莲实则为荷花。 -
- “并蒂莲”,来比喻男女间美好纯洁的爱情。 - 并蒂莲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实际上,它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并头莲,同心芙蓉,合欢莲,瑞莲。 - 青莲谐音“清廉”,人们便以莲花比喻为官清正,一尘不染。如画一张青莲和一只白鹭组成的图画,名为“一路清廉”。 - 莲花还是佛教中的圣物,是清净、不染的象征; 在道教中也有道瑞的属性。 - 南朝的诗人身居水乡,似乎更爱写荷花。如江洪《咏荷》“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 - “采莲曲”经常是文人墨客的题目,如“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盛唐人也写了许多类似的题目,如李白的“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都带着少女的青春活力。 -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 -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王渔洋 - 最爱的还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荷塘的情景了: - 常记溪亭日暮, - 还有她的《双调忆王孙·赏荷》,也是难得的。 - 秋已暮,红稀香少。 -
《江南可采莲》 -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 曹植 -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日可赏荷,夜可赏荷, 結伴可赏荷,独自月下也可赏荷, 吃茶赏荷,鼓琴赏荷, 夜棹小舟团扇流螢也可赏荷。 很快就将夏杪,沒在这样的季节出去观月赏荷,是不是很可恥呢。 - 好吧,读着诗词去赏荷,更是别有风味。 哪怕去不了,光年念念这些诗词,夏日就凉快了。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孟浩然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 -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白居易 -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 -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李白 -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李商隐 -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