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岭的“福建人'为何600年乡音不改

 中医执业针灸 2019-07-22

入乡随俗使中国人可以在很多地方扎根,但温岭有个地方却600年乡音未改!

箬山,位于温岭市东南沿海的松(门)石(塘)半岛的西南部,三面环山,西南濒海。因盛产 箬竹 而名箬屿,又名箬山。原为箬山镇,现已并入石塘镇。 常住人口 1.3万,面积1.68平方公里。大部分居民为闽南移民后裔,保存着较为完好的闽南风俗。

箬山镇有天然避风港,早在唐宋时就有渔民在此居住,明代以来福建省 惠安县 等渔民陆续迁入,此地至今保留着闽南方言和一些风俗习惯。现有 天后宫 (妈祖庙)等文保单位。箬山镇的建筑有别具一格的风貌,古街全部石结构,石屋别有韵味,配以山海背景,构成独特的风貌。

箬山人就在这种闽南乡土气息浓郁的'闽南乡音'中被反复强调着族群文化意识,在信仰、服饰、饮食、建筑、民俗禁忌等各个方面都保持着祖先的惠安特色,并在600年的迁徙过程中代代血脉绵延。

箬山渔民除信佛教之外,还与福建、台湾的渔民一样信仰妈祖。离箬山里箬村不远处的东海村有座天后宫,也称妈祖庙,供奉着妈祖娘娘。离箬村不远处有个'平水禹王庙',供奉夏禹王,讨海人长年跟海打交道,相信水神能保护一方平安。

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到妈祖庙、禹王庙焚香求神,请回护船符插在船尾。

箬山的老年渔妇至今如惠安渔家女般戴斗笠,盘得高高的精致脑后髻插着簪子或彩线,遇喜庆日子还会在发髻上插鲜花。

渔民出海则穿拷汁衣裤。这是一种在拷树皮或番薯块汁中染制的紫褐色土布衣裤,禁得起风吹日晒与咸水侵蚀,上衣截成左开襟,便于右手操作渔具,又防海水溅湿内衣。

饮食上,箬山渔民吃蛏羹、 鱼圆 、 敲鱼 饼、炊生糕、 黄鱼 酒、 索面 、 鱼饼 ……这也跟今天的 闽南人 相似。

箬山文化不但未退,甚至还影响着边上的石塘镇!这也是中国南方人在入乡随俗的外表下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才能保持600年乡音未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