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抚村:海南黄氏迁琼始祖黄篪故里

 广东黄汉光 2019-07-22

古民宅

  影像笔记

  村前是一顷广阔肥沃的良田,村后是一片起伏连绵的翠岭,不显山露水,古村却有着另一番清丽的姿容。

  一位南宋名宦,受命朝廷,南渡赴琼为官,将古村选为自己的归宿之地,子孙落籍于此,后椒蕃瓞绵,生命的薪火传播琼岛大地。

  长流博抚村,一个隐藏在都市旁边的神奇古村,低调而不张扬,任古村的历史在岁月中静静地延伸,悄悄地更迭、默默地堆积。

  当我们首次踏进这个沉静的古村时,我们寻访古迹的步履敲击着古村蜿蜒的石板路,无意间惊醒了古村悠远、恬淡的幽梦。

  在古村中巡看,那些千百年来留下的古井、石牌坊、古宗祠无不传递散发着悠悠古韵,让人不知今昔是何年!

  古村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那浓烈的酒香诱惑着你的嘴,浅尝一口便充满醉意。

  古村是一首古老的歌谣,那动听的旋律渗入你的心田,聍听一会儿,你便沉入梦乡。

  长流博抚村,海南黄氏迁琼始祖的故里,一个古朴而充满魅力的神秘古村,值得一游。

  史地发现

  黄篪祖孙三代皆为南宋进士

  从海口市区沿海秀西路向长流方向行驶16公里到达长流圩,从长流圩往北行驶1公里左右,一片田畴翠岭环绕处见一个狭长的古村,这就是博抚村。

  博抚村是个古朴静谧的古村,村庄坐西向东,由南向北延伸,村前是一片开阔平坦的良田,村西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翠岭,风光清丽。

  一条宽敞的大路从村前经过,我们的车停在博抚小学东侧的村前,下车寻访古村的历史和人文胜迹。

  博抚小学东侧大路旁有口古井,从水井的井壁判断已有几百年的岁月了,俯身探望,清洌的井水面倒映着一块天空,深邃而冷峻。

  村中间大路边有座黄氏宗祠,宗祠门口紧挨路边有一堵屏风墙,墙上嵌有一块石匾,上书“方塘公祠”四字。

  方塘是黄氏迁琼始祖黄篪的号,黄篪,字仲韵,号方塘,生于宋徽宗大观庚寅年(公元1110年),少年考亭神交,生而颖悟,博极群书,南宁绍兴六年(1137年)中进士,并获在西安市郊雁塔上题名。后来受宋高宗皇帝派遣来海南充任路经略按抚使,掌管军事,旬宣文教,为海南黄氏开琼始祖。

  据博抚村黄氏宗祠前的碑文上记载:黄篪在任期间,“既无金玉之藏”,也无台榭陂池之娱,时以远太为期,仁慈宜民,海邦颂德,勋绩铭于府志,续娶王公之女,生男黄京,三十一岁卒于任,妻儿卜居立籍琼州烈楼。黄篪卜葬于烈楼岭,第三级有马鞍石,墓坐艮向坤,兼丑末。

  黄篪出生于书香世家,是后黄始祖蟾公(唐进士弘文馆校书郎)之后代,为黄岸十六世裔孙,其父黄汝猷,是翰林院赠少傅,谥忠教,妣王氏赠封一品夫人。生二子黄岩与黄篪(次子)。有“岸裔来琼,始于篪公”之说。

  黄氏族谱记载:黄篪是黄姓年纪最轻的进士,却是黄姓来琼职位中最高的清官,也是黄姓子孙繁衍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旺族。至今已繁衍到三十余世,30余万人。

  黄篪祖孙三代皆进士,其子黄京为岁进士,其孙黄诰为恩进士,祖孙三代均为南宋进士,实属罕见。

  黄氏迁琼四世黄南昌,系大学士,娶符氏生四子,分别为黄回、黄损、黄河、黄海。黄回后来分居琼山东山苍原;黄损分居定安大底;黄河仍居海口长流博抚,黄海生了八个儿子,他和七个儿子后来返回福建,只留下第七个儿子黄锦分居文昌迈南村。黄氏后裔逐渐繁衍琼岛各地。

  后来黄氏后裔宗亲共建黄氏大宗祠于海口长流镇博抚村,永怀宗恩,千秋敬礼。

  黄氏迁琼始祖黄篪的墓位于长流镇博抚村西北角烈楼岭的坡地上,坟墓场地四至周围东西长二十二丈五尺,南至北长二十九丈四尺。

  黄篪的墓前有一块清乾隆六年仲秋立的墓碑。碑文上刻着“始祖:考妣宋进士官按抚使黄五公篪、诰赠一品夫恭人王氏之墓”。

  黄篪的坟墓在一片山坡上显得非常突出,墓志铭上刻着一副对联:“根由江夏先宗远,仕在海南后裔昌。”对联中间有一寻根问祖诗:“虔诚敬祀寻始祖,迁琼宋祖号方塘,出自南闽生莆田,雁塔题名中进士,珠崖按抚是清官。卜居博抚繁昆裔,择葬大豪安九泉。瓜瓞绵绵弥旺炽,虔诚敬祀永连年。”一首墓志诗,概括了黄氏迁琼始祖的一生。

  墓地是块山坡,长满了野草,显得荒凉而孤寂,但每年清明时节,海南各地的黄篪后裔都要汇集在此,敬祀始公,那时的黄篪公,一点都不感到孤独。

  一代迁琼始祖,长眠在烈楼岭的荒坡下。附近烈楼港碧海连天,涛声依旧,这位清廉为官的黄氏开琼始祖依然深深地铭记在海南黄氏后裔的心中,永志不忘。

(编辑:谢军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