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厨师的7个层次,你到哪个地步了?

 dongchang 2019-07-22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说古人将人生道路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奴、徒、工、匠、师、家、圣”。

很多人用以来演绎现代人的职场生涯道路。如果将这几个层次放在厨师身上,也有相通之处,那你属于哪个层次呢?

1


奴:非自愿工作,需要别人监督鞭策

奴性不是天生的,它是暴力恐吓、利益诱惑和思想禁锢的产物。主要特征是缺乏独立思想、缺乏平等精神、对权力顶礼膜拜。

在工作中的奴性,主要表现为不愿动手、不愿动脑,出于“被工作”的状态,只有在监督、鞭策之下才会“奴性十足”地去工作。

厨房工作中的“奴”,指的是那些不想做、不愿做却又常常“不得不做”的人。在厨房,各个岗位分工明确,砧板、炉头、打荷、凉菜、热菜……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

在工作内容上,厨师的区别主要有三个:一是工作量的多少,二是技术含量的高低,三是心态的好坏。

就心态而言,又有三种典型:

第一种是“悲观型”。这类人一接到工作,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心凉”,第一想法就是“倒霉”--“这活儿怎么又被摊到了我头上!”

第二种是“麻木型”,也可以说是“无所谓型”“逆来顺受型”。他们的想法往往是,“反正这活儿总要有人干,既然派下来了,又躲不掉、推不了,那就对付着干呗!”

第三种是“乐观型”,也可以叫“进取型”。在这类人眼里,给任务就是给信任、给机会,是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表现的机会,从而迅速点燃战斗的激情,进入“无需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他们为了争取机会,还常常主动请缨、毛遂自荐。很多小弟刚进入厨房,根本没有机会上灶,但有些勤快的,厨师长就会给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的,比如从烧员工餐开始。

心态决定状态。被“摊”上做,叫“挨做”;被“派”去做,叫“让做”;被“挑”中做,叫“得做”。三种心态,自然会有三种状态、三种结果、三种命运。

此处所说的“奴”,与能力无关,主要指有前两种心态的人,他们总是处于一种“被工作”的状态。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终日被炒菜、切菜工作“困”在岗位上、“捆”在凳子上的人,不也是“奴”吗?当然不是!有的人,尽管天天在厨房切菜、炒菜,看似每天重复劳动、身体不自由,但他们有思想,爱学习,每天在重复的劳动中找到规律、不断提升,心灵是自由的,工作状态也是自觉的。也许今天他切一个土豆用了3分钟,明天就用2分钟50秒,每天不断进步。

所以,所谓的“奴”,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生存状态,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个人心态,是一种“心为形役”的“囧”态。

点评:

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在厨房眼里永远看不到活,不主动、不承担,到了“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动手,这种算盘珠子在我们身边大有其人,不在少数。

虽然人类已经远离奴隶社会了,但当下不少厨房存在这类“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厨师,而他们也必将被优秀的餐饮淘汰,不要心存侥幸,如果这类厨师还没有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2


徒:能力不足但自愿学习

厨房工作中的“徒”,指的是那些刚进厨房、经验不足、甚至连葱和韭菜都分不清,但又很有学习热情的人。在厨房里,通常管这类人叫做“学徒工”,他们需要老师傅的“传帮带”,需要在别人的指点下学着干。

“不会就学”,这是厨房小弟经常被告知的一句话。“不会”是正常的,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就学”,同样是一种自愿自觉的态度,有这种态度而缺乏能力的人可以称为“徒”,没有这种态度的还是“奴”。

能力总是存在提升空间,学习是最佳途径。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点评:

餐厅容许这类学徒工的存在,但是不容许一个人比较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换句话来说,不要挑战企业的耐性。

3


工:按规矩做事

厨房工作中的“工”,指的是那些只懂得按照师傅教授的去做、按照菜谱去操作,做出来的菜品规规矩矩、缺乏鲜活感创造性的人。

这类厨师,做菜的态度是认真的,能严格遵守企业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也总是能按时完成任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标准是一个厨房良性发展的动力,没有标准便成了绊脚石,没有工作效率,没有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最后发展成企业的衰落。

但这类厨师做出来的菜往往缺乏创意,甚至很大程度上,有些厨工不是在做菜,而是在按照严密的菜谱操作流程,采用标准的酱汁调制口味。

点评:

企业对这类厨师是有很大需求的,人才市场上有大批这类厨师,从供求关系来说,供大于求。

4


匠:精于一门技术

厨房工作中的“匠”,指的是那些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在厨艺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人。

谈到“匠”,现在一个热词叫“工匠精神”。“匠”以精品产品为追求,以精益求精为特质,他们的劳动既有个性又有创造性,完全有可能做到“一招鲜,吃遍天”。如果把厨工的组合看作是简单劳动,那么匠人的创造则是复杂劳动,技术含量明显增加。

说得通俗点儿,“匠”是专业的,“工”是打杂的。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忽略品质、灵魂,因此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点评:

现代企业提倡工匠精神,此类人越多企业越强大,个人越吃香。

5


师:掌握规律,并传授给别人

中餐是技术也是艺术,既有规定动作,又有变化之道,要根据食材的不同特点、食客的不同需求,把握味道和火候。正所谓“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那么,如此庞大独特的中餐产品体系,千百年来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

中餐厨艺传承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四种,其中以师带徒,徒弟拜师学艺、师父口传身教,是中国烹饪数千年来最主流的传承方式。

各菜系、各流派的传承,离不开师徒间的手把手的教练,从选料、初加工到烹调,刀工勺功、一招一式均来自于师父的传授。师父在传授厨艺的同时,还传承了行规与厨德,这是中餐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有数千个烹饪师门,有500多个知名的门派。

“师”不仅仅是“匠”上有很好的造诣,更是在“工”上值得敬佩。师,将厨艺、技术总结、传授,从而推动餐饮、厨艺的可持续发展,品德高尚的匠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师”。

点评:

不论是师徒关系中的“师父”,还是现在大家口中常说的“大师”,判断是否应该能被称为“师”,本质应该是看,其是否传承厨艺。

6


家:具有烹饪艺术鉴赏能力和制作能力

烹饪是一门大艺术,能够同时满足我们的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所有审美需求。具有烹饪艺术鉴赏能力和制作能力的厨师即是烹饪艺术家。

这项理论将作为鉴赏基础也被越来越多的餐饮同行所认可,烹饪艺术家这个名词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厨师所认识、推崇,成为烹饪艺术家将成为厨师们的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