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老化”的元凶!

 图书 馆员 2019-07-23
原来它们才是“五脏老化”的元凶!
    损肝肾,伤脾胃,加快心脏衰竭,危害无穷!
    很多人不知道,心肝肾胃这些人体最重要器官都有“天敌”,如果不停受到“敌人”攻击,将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胃怕寒,餐前多喝热汤: 对胃来说,“寒冷”是最大的“天敌”。建议大家在餐前喝热汤暖胃,避免吃冷饭、凉菜和没有热透的剩菜。平时,还可在菜品种加入姜、花椒、八角等具有暖胃功能的调料。
    心脏怕咸,用甜酸辣代替盐:吃盐过多会加重心脏负担。日常饮食中,可适当用甜、酸、辣味代替咸味,比如用醋拌凉菜,还可用酱油、豆酱、芝麻酱调味,或用葱、姜、蒜等香料提味。
    肾怕肉,每天吃肉别超200克:经常大鱼大肉易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超标,而长期的高蛋白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成人每天摄入60克到80克蛋白质就可满足需求。一般每斤猪肉含84.5克蛋白质,每斤牛肉含100.5克蛋白质。另外鸡蛋、牛奶等都含有蛋白质,所以这样计算下来,每天吃肉不要超过200克。
    肝怕胖,管好嘴才是最好的护肝药:研究发现,肥胖的人的肝脏老化非常明显,因此管好嘴是最好的护肝药。平时应摄入低糖、低脂、高纤维素的膳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如点心起酥的油脂)及含蔗糖饮料的摄入。

心、肝、肠、胃、肾…有'5怕',5大建议,养好五脏,收好!

我们都知道心、肝、脾、胃、肾都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这些器官自我们在母体里便长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强壮,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界的'刺激',机能又慢慢变弱,当脏器的机能退到一定程度,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相应的表现。而我们生活里的一些习惯,会伤害于'五脏'于'有形'。如'心怕咸,肝怕脂,肠怕药,胃怕冷,肾怕肉',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一、心怕咸 摄入食盐过多后,身体易出现钠水储溜,从而会加重心脏负担,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

建议: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成人每天摄盐量不超过 6 克(不仅指食盐,还包括酱油等含盐调料、火腿等含盐食品及腌制品所含的盐量)。

2、味精、酱油等调料中也含有盐,所以炒菜中若要加入含钠的调料,建议再少加盐量。

3、若饮食过咸,建议多喝水、或吃含水多的水果。


二、肝怕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多有'富贵病'的人,人变胖会致肝脏内脂肪增加,肝脏内脂肪变多就会发展成脂肪肝。

建议:

1、管住嘴,迈开腿。做到'食动平衡'。

2、饮食上建议多吃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三、肠怕药人自出生后,肠内便会建立起自己的菌群环境,肠内有上亿菌群,在人体内相互作用、相互平衡。随着年龄的增大,肠内的双歧杆菌逐渐减少,而大肠杆菌增加。而抗生素最易致肠内菌群失调。

建议:

1、勿滥用抗菌药。

2、均衡饮食、多喝水,可每日饮用酸奶、以补充肠内益生菌。

3、加强体育锻炼,有利于肠蠕动增加、恢复肠内健康菌群。


四、胃怕冷 寒冷刺激人体后,人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功能也受到影响,极易引起腹痛、腹泻等疾病。其次,寒冷会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血流变慢,致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破坏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引起胃炎、溃疡的发生。

建议:

1、季节变换交替时,增减衣物要循序渐进。切勿着急减衣,以免让胃受凉。

2、多吃护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

3、尽量勿吃生冷食物,特别在夏天,冷饮虽爽口,但勿图一时之舒服伤了胃。


五、肾怕肉 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会使体内脂类增加,还会使蛋白质囤积,而过量的蛋白质便会加重肾脏负担。这是因为蛋白质在人体内分解后,因其含氮,要转化成尿素成分排出体外。这一步骤便要通过肾脏来完成。所以说'肾怕肉'。

建议:

1、成人每天摄入70克左右的蛋白变可满足人体需要。

2、蛋白质不仅仅存在于鸡蛋、牛奶中,各类海鲜、豆类中都含有大量蛋白质。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3、多饮水,饮水可缓解肾脏负担,冲洗膀胱,利于体内氮素排出。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木不生火导致的心火亢盛

  人体五脏循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肾水不能滋养肝木,会出现肝火亢盛,同样如果肝木不能补养心血,心脏也会出现问题。

  肝藏血,肝脏为心脏提供阴血,心脏的功能才能正常,如果肝脏自身藏血不足,出现肝阳上亢,自然也会导致心血不足,心火过亢,人就会心烦气躁,失眠多梦,甚者口舌生疮,小便短少而黄。清心火,利小便是治其标,养肝血才是治其本。而肝血的充盈与肾水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补肾水即能养肝,养肝即能补心血,补心血则亢盛的心火自然变弱。

  这就好似传送带一样,环环相扣,相互关联。如果我们不懂得相生的道理,治病时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不会从源头上掌控疾病,就会永远追在疾病的屁股后面跑,不会占得主动权。

  因此对于心火亢盛的最佳治疗方法,不是清心火,而是“清上补下”,即清心火、补肾水、养肝阴,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患者刘某,女,45岁,心烦、失眠一年。患者这一年来心烦失眠,多方诊治,有人告知是心火亢盛,也有人告知是内分泌失调。治疗思路大多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为主,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病情长期反复,后经人介绍,来我这边诊治。患者舌质红,苔少,左寸浮数,左尺细软,诊断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重用女贞子、旱莲草,配以清心安神之品,患者服用一周后康复。

  对于因为肝不养心所致的心火亢盛,在清心火的同时,需要补养心肝之阴,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除了服用汤剂外,也可选用中成药,如天王补心丸,心火较重时,可选用朱砂安神片。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保健食疗方法,比如用莲心泡茶喝,效果就很好。

  别小看这味药,在《温病条辨》中写道:“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

  因此其清心火之力,除了本身的苦寒之外,还有引肾水上达济心火的作用,故而交通心肾,清心去热,治疗心烦口渴,目赤肿痛。但因为此药味苦,性寒,容易损伤脾胃,不宜久服。

  莲子心很苦,可能有些人不习惯服用,对于心火亢盛,失眠多梦的病人,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灯芯草煮水喝。灯芯草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尿少涩痛,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喉痹,口舌生疮等。因为它的气味淡,不苦,所以对于心火亢盛,晚上爱哭闹的小孩儿尤为适用。

  木不生火,导致心血不足,心火亢盛,除了上述药物治疗外,饮食上可以用酸枣仁柏子仁炖猪心,来补养心脏之阴,此法虽然简单,但疗效却很好。

  原料:酸枣仁20克、柏子仁20克、猪心1个。

  制法:将猪心洗净,刀切一小口,将酸枣仁、柏子仁放入猪心内,用线扎紧,放入沙锅,加水炖,以猪心炖烂为度。加入食盐、鸡精等调味。

  食用方法:吃肉喝汤,每周2~3次。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此药膳用于心血虚、心阴虚引起的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同时可以改善肠燥便秘。

  也许大家会问,这只是针对心脏而设立的药膳,是“授人以鱼”,有没有“授人以渔”的办法呢?当然有了,只要从肾、肝、心三个脏器同时入手,就能解决问题。

  比如,平常用枸杞子、菊花、丹参三样泡茶喝,枸杞子补肾,菊花清肝养肝,丹参养血活血,这三样搭配就能解决“木不生火”的问题。

  火不生土导致的脾胃不足

  前面讲了木不生火,会出现心血不足。同样的道理,火不生土,心火不能温养胃土,就会出现胃的腐熟功能减退、消化功能减弱,甚至朝食暮吐,完谷不化的症状。

  胃的消化功能在中医里概括为“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没有热量是没法腐熟的,而热量来源于心,这就和土地得不到太阳照射时是阴冷的意思一样。人体心脏如果火力不够,心气虚寒,心阳不振,就会出现胃阳虚,胃的腐熟功能减退,这就是火不生土了。

  这里的“腐熟水谷”可能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小时候家里养猪,每天都需要饲料,于是母亲就采许多野菜回来喂猪,但这些野菜不可能一天吃完,也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去采,怎么办呢?

  母亲买来一口大缸,将一半的野菜放入缸中,另外一半煮熟,然后将煮熟的野菜趁热倒入缸中,覆盖在生的野菜上面。这样过不了几天,下面的生菜就会被腐熟,喂猪时弄一些腐熟的野菜,配上一些米糠,加水调和,猪吃得美滋滋的。如果没有上面半缸热烫的熟菜,只是一满缸生的野菜,那放置一段时间就会腐烂,猪吃了就会中毒。

  在人体,如果胃中没有热量,吃生冷食物,就无法腐熟,时间一长,食物在胃中腐烂、发酵,人就会感到腹胀,打嗝,胃难受,没有饥饿感。

  患者李某,男,42岁,食欲减退半年。半年来,时常没有饥饿感,胃中总是觉得饱胀,服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等类药物,也只能稍稍缓解病情,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规律疗程用药后,病情未能好转,故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面色偏黄,精神倦怠,舌质胖嫩,舌苔白,切脉:右关郁涩而迟,左寸沉细。

  这位患者,在我这里通过温心阳为主的治疗,配合健脾开胃的药物,很快就痊愈了。

  有人会疑惑,胃土虚寒为什么从心入手,直接补火,而不是从胃入手呢?

  这里面体现的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说通俗一点,就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中医有个说法,叫“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对于胃而言,心为母脏,胃为子脏。胃阳不足,当然要补其母,也就是补心火,温养心阳。

  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可能还会问,为什么要补心火而不是补肝火?心火不足,肝是心的母脏,虚则补其母,补肝就可以补心了吗?

    临床上思考问题就是这样的,肝气郁结的病人,也会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肝主疏泄,疏泄不畅通,人体内该运行、该通畅的地方,就会不通畅,就会生病。中医看病,其实是在寻找五脏之间,哪个脏器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五脏相生过程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找到了源头,知道了疾病产生以及传播的规律,一切都好办了。

  土不生金导致的肺气不足

  脾属土,肺属金,脾脏能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传输给肺,为肺提供能量。如果脾虚,不能为肺提供精微物质,肺脏功能就会减退,抵抗力就会变弱,引发频繁的咳嗽。许多小孩稍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咳嗽,反复治疗,总也好不彻底。其实这里面就存在“土不生金”,肺金不足的情况。

  一个6岁男孩,反复咳嗽、鼻塞三年。平常稍稍受寒或者吃了生冷的食物,立即发作,活动后感到呼吸急促,气喘。经过反复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平常食欲不佳,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舌边齿痕。切脉六脉虚细,右寸虚细弱绝。

  从病史及诊断资料来看,这孩子是脾肺气虚,精血不足。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肺为先,脾肺功能恢复了,抵抗力自然就强了,也就不会天天感冒,天天咳嗽了。

  我让孩子喝了几服中药,咳嗽好了,然后再让他喝牛肉玉屏风汤增强体质。

  黄芪20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这三味药加水煎煮30分钟,取得1000ml药汁,然后加入切成丁的牛肉250克,小火慢慢煨,以牛肉酥烂为度,调味后,分三天吃完。连续食用一段时间,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的经典,书中对黄芪功效描述为:“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这里面的“补虚,小儿百病”,说的就是通过补气,主要是补肺气,来提高抵抗力。

  牛肉玉屏风汤中的黄芪为补气佳品,直接补肺气,可谓“授人以鱼”;白术健脾,提高脾生肺的能力,按照中医的说法,叫“培土生金”,也就是通过健脾来补肺,针对肺而言,算是“授人以渔”了。两者相结合,可谓标本兼治。但两者虽能补益脾肺,其性却缓,药物在体内运行太慢,所以还要辅之以防风,利用防风的疏散之力,将黄芪的补力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说黄芪得防风而补力更大。三者相配伍,成为经典配方,即玉屏风散。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方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

  牛肉入脾、胃经,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其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脾虚面黄之人。

  玉屏风散配牛肉,可谓健脾益胃、补肺益气之佳品,加上作料后,味道鲜美,并无异味,对于体虚的孩子,尤为适宜。

  五脏之间相互滋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体才能健康。但是不是说只要能相生就健康呢?这也不一定,我们可以借用前面所讲的水生木的情况来谈。

    如果将火重的肝脏比作干涸的田地,蓄水塘比作肾水,只有蓄水塘的水流到了田地,田地的干涸才能缓解。同样的道理,只有肾水上升,进入了肝脏,补养了肝阴,肝脏才能柔和,不会出现阳气亢盛。

  那是不是只要将水灌溉到田地,树木得到水分的滋养,就能旺盛生长呢?这也不一定,如果我们将冰冻的水灌溉到树的根部,树木不仅不会旺盛生长,还有可能会被冻死,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故事:树木被冻死的故事。

  树木被冻死的故事——肝经受寒的症状及治疗

  小时候,家里种了很多橘子树,每年都可以吃到甜甜的橘子。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呼呼的北风,让大地的气温直线下降,人只能呆在家中烤火,不敢出门。开春后,万物复苏,可家里的橘子树却死了不少,父亲说,那是因为去年冬天太冷,树给冻死了!以前我只知道,天气炎热时,如果橘子树不浇水,树叶就会发黄,甚者会干枯死亡,没想到这树木受寒,也会被冻死。

  多年后去内蒙古开会,也是冬天,火车路过山西,我看见路边的树木稀稀拉拉,完全没有南方树木茂盛,当时有位同事说,这里的土质不行,树长不好。我心里却想,这么冷的天,树木不被冻死就不错了,每年经历这么一场低温,来年树木肯定死不少,又如何能繁茂呢?

  从医后,进入临床,看到肝病的患者,自然就想到肝属木,由自然界中树木的病理状态,也很容易联想到肝脏的病理状态。

  当大地干涸,树木得不到水分滋养时,就容易枯萎,遇到火就会燃烧。在人体,当肾水亏虚,水不养肝时,肝火就会亢盛,容易出现肝阳上亢的问题,这时的肝脏就好像枯萎的树木。而人体的心火需要通过肾水来制约,肾水的上升,需要借助肝气的升发,现在肾水亏虚了,肝火亢盛了,心火自然得不到肾水的救济,上焦自然火重,患者也就表现出口渴、多饮、心烦、失眠的症状。

   自然界中,气温过低时,寒性收引,树木受寒而枯。人体也是这样,当寒邪深入足厥阴肝经时,同样也会导致经脉因受寒而收引,乃至受寒而枯。

  木受寒则枯!这里的枯不是因为水分不够,树木失养,而是水太寒,树木筋脉收引,水液不能滋养树干所致。看看大自然中的树木,干枯死亡的树和受寒死亡的树一样,树枝都是枯的,水分不足啊!

  在人体,当肾阳虚衰,寒邪内生,水湿得不到温化时,寒邪就会侵犯人体的肝经,肝经因寒而收引,就会出现不适。

普通肝经受寒的症状及治疗

  寒邪侵袭,凝滞肝经,肝经循行经过的部位就会出现以冷痛为主的症状,比如小腹、阴部、头顶发冷疼痛。中医称其为寒凝肝经证,又称肝寒证。

  临床上有些患者,向医生抱怨,医生啊,我这头顶凉哇哇的,好像一桶凉水浇在上面;也有病人反映,医生啊,我的阴茎总感到发凉,这是为什么啊?

  其实,这就是寒邪进入肝经,肝经因寒收引,不通则痛。

  在古代医书《医学发明》中,有一个经典的药方——天台乌药散。它的组成是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专治由于寒邪侵入肝脉而导致的小肠疝气,小腹牵连睾丸疼痛,坠胀,或小腹疼痛等症。

  配方中的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都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槟榔可以下气导滞,川楝子行气止痛,和巴豆一起加工,再去掉巴豆,加入川楝子,结果是既减少川楝子的寒性,又增强行气散结的功能。

  方中还有一味药——小茴香,此药看似平常,生活中常作为香料使用,其实只要运用得法,还可以治疗许多疾患。医书中记载,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药效。临床上,凡是胃、肠道、小腹受寒后,出现胀闷、疼痛的人,使用后都能迅速见效。

  有一女性患者周某,小腹受凉后,出现小腹胀闷,小便次数多,胀急难忍的症状。在医院按照急性膀胱炎治疗无效,后做B超,结果提示盆腔有少量积液。运用小茴香30克煎水内服,一次治愈。

  还有一男性患者张某,小便不利,小腹胀闷。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无效,服用小茴香,一剂缓解,三剂痊愈。

  类似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很多,其实只要是小腹发胀,又没有其他明显热证表现的,用这个方法都会有效。

  不仅是我喜欢用这个方法,历史上也确有这样的记载。

  清朝末年,俄罗斯富商米哈伊洛夫乘船游览杭州西湖,正当他尽情欣赏秀丽风光之时,突然疝气发作,痛得他大叫。随行的俄罗斯医生束手无策,幸好船夫向他推荐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把一两中药小茴香,研成粗末,让米哈伊洛夫用二两浙江绍兴黄酒送服。大约过了20分钟,米哈伊洛夫的疝痛奇迹般地减轻,并很快消失。在得知自己的疼痛是被小茴香治好的以后,他大呼神奇。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重度肝经受寒的治疗

  寒邪入侵肝经,轻者会出现小腹、阴部、头顶冷痛,重者则会发展成厥阴证。那厥阴证该如何治疗呢?乌梅丸是首选。

  《伤寒论》中记载:“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

  它的适应证主要有:

1.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

2.伤寒,下痢腹痛,久痢,诸药不愈。

3.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

  从上面可以看出,乌梅丸的适应证其实很广泛,凡是符合上热下寒的病机(即心火亢盛,脾肾阳虚,肝经有寒)均可以使用,消化系统疾病有效,呼吸系统疾病有效,神经系统疾病也有效。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采用乌梅丸加减,均有非常神奇的疗效。

  有人或许会问,五行相生就好比一个循环,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有没有可能循环太过?就好比汽车的轮子一样,它就得有刹车,没有刹车就太不安全了。

  五行之间除了相生,还有相克,相生是为了五脏之间能够输布气血能量,相克是五脏之间相互克制,没有克制的相生,是容易出问题的。


    体内湿气重,首先需补脾

    临床上很多病人体内湿邪重,吃了很多除湿的药物,还是湿邪重,每逢夏天,身上总爱长一些水疱。除湿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并非最佳的办法,最佳办法是找到湿邪在人体内的天敌,即什么脏腑能够克制湿邪!

    哪一个脏腑是湿邪的克星呢?

    脾脏!

    脾主湿,喜燥恶湿。脾脏对体内的水湿之邪具有运化的作用,能促进水液的代谢。如果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湿邪就会在体内泛滥。单纯针对湿邪用药,虽然可以起效,但很难彻底治愈。

    我见过这样一位男性患者,35岁,大便稀溏3年多。

    3年多来,每天大便3~4次,量不多,稀稀的,黏腻不爽,还伴有四肢酸楚乏力。自己购买抗生素服用,效果一般。服用N/J,便的中药后,大便成形,病情好转,但没过多久,病情依旧。后来在医院就诊,医生建议服用思密达,服用后大便好转,但四肢酸楚无力的症状没有改善。

    他来我这就诊时,我特意看了他的舌象,发现他舌体胖大,是典型的齿痕舌,脉象右关尺郁缓。我告诉病人,你的脾脏虚弱,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异常,肠道湿邪过重,所以才如此。

    病人疑惑地问我,他也听别人说他是湿重,可天天吃冬瓜,也吃了很多利湿的药物,为啥总好不了呢?

    我说,湿重只是表象,你的病根是脾虚,只要吃些健脾的药,让脾的化湿功能正常,病情自然就会好转的。我建议他采用食疗的办法,很快就见效了。

    健脾的食疗方法

    其实食疗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吃一顿薏米粥,配上用苍术泡的茶。

    薏米粥做法如下:薏米研为粗末,与粳米等量,加水煮成稀粥。

    此粥源于《本草纲目》,薏米又称薏苡仁,其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清利湿热的功效;配合粳米煮粥,最能补脾除湿。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对于肠道湿邪偏重的病例,疗效非常好。

    而且,单用苍术一味药,我就治疗过很多例腹泻的病人。

    夏天天气炎热,心胸烦躁,人们就喜欢贪凉,吃很多冰棍,喝很多冷饮,这非常容易造成寒湿困脾,让人感到四肢乏力,犯困,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有时甚至腹部隐隐作痛。常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身体伤了湿,伤了寒!

    但这么热的天气,不可能不贪凉,也不可能不吹空调,那么如何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又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保证呢?

    有年夏天,我也因为天气炎热,过度贪凉,出现了小便短少,腹痛、一天腹泻十几次的惨状,同时还伴有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当时服用理中丸,疗效不明显。第二天采用生苍术l0克泡服,下咽之后立即感到胃肠舒展,小便通畅,当天腹泻治愈,体力也得以恢复。一味苍术饮,疗效真如神。

    自身体验之后,凡是遇到脾虚湿盛,四肢乏力的患者,我常常建议他们用生苍术泡水当茶饮,均收到很好的疗效。

    任何一种病邪侵犯人体,都是因为与之相对应的正气不足,中医称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按照生克理论,就是克制病邪的东西弱了,所以人体才生病。

    脾脏喜燥恶湿,这是它的个性,也是脾脏的生理特性。当人体湿邪偏重时,脾脏会被湿邪所困,脾脏的功能就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湿邪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湿邪,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健脾利湿,打破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遍之后,潮湿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

    后来我跟随太爷学习中医,每当听到太爷五行相克,特别是“土能克水”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父亲用柴灰来弄干地面的情形。

    随着对中医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临床的不断接触,我对五行相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前面一章通过养猫的故事,阐述了相克的道理,当人体水湿过重,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出现功能异常,体内水湿泛滥的时候,通过调理脾脏也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又有脾主湿之说!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义,我们还得明白这里的“水’’在人体的指向,水过多的具体表现,知道了什么是“水湿太过”,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以土制水”。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湿邪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陈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二陈汤的组方略为加减变化,就能用于多种痰证。 

    1、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

    3、治寒痰、凉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4、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

    5、治痰食交阻,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气郁闭,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7、治顽痰阻滞经络,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在痰湿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过调理脾肾,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

    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

    认清了这些表现形式,治疗时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谈到的扫地的故事,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相关疾病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调脾!

    当一种病邪长期存在于体内时,治疗的思路不是单纯驱邪这么简单,应该从相克的角度入手,培养病邪的天敌,培养虚弱的脏腑,脏腑强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

    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这也是为什么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

    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个小故事:杀年猪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次春节回家,正好家里杀年猪,父亲请来屠户,在家里烧8了几大锅开水。杀猪、放血、刮毛、破腹……屠户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母亲在一边唠叨:“这头猪长得真快,吃了氨化饲料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氨化饲料?”我问父亲。

    父亲解释说,普通的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很低,但是在密闭条件下,经过氨化(氨水或尿素)处理,那些与木质素有联系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就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进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一来,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不过目前这项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且氨化的过程也很有讲究,我们农村主要是针对牛吃的稻草进行氨化。

    父亲标准地描述氨化饲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适宜推广方向。

    “听你爸说了关于氨化饲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猪饲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猪吃食后常常睡觉,体重增加很快,去年那头猪养到这个时候也才两孽酉来斤,今年这头有三百斤。”母亲一边看着屠户褪猪毛,一边说氨化饲料良的事情。

    打开猪的腹腔,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猪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网油上还挂满了水铃铛,看着大大小小的水铃铛,父亲责备母亲:“瞎搞!听风就是雨,长得快,可长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亲也非常懊恼,后悔不该在饲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饲料,弄到猪身上了,瞎忙一场啊!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说自己体重增加得太快,平时饮食已经在控制了,但还是感觉喝水都会长胖。

    切脉后,我发现患者右尺沉细无力,关部郁塞,这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啊。

    想想杀年猪时看到的水铃铛,再看看患者胀满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体重不断增加的原因!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

    后来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对于上腹部胀满的,我习惯运用枳实、白术和木香三味药;

    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对于下肢沉重、浮肿厉害的,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可见,肥胖症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五行相克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付湿邪上

    湿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经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诱发。有些病人夸张地说,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凉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这样的病人是因为体内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不出来,地上的寒邪是驱散不尽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类疾患,这样的患者,稍稍接触凉物,就会开始咳嗽。

    现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来分,夏季属火,这是借大自然的火,来驱散人体内的寒。

    其实,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温养心阳,让患者体内火力旺盛,自然就不会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疗,何须受夏季所限呢?

    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长期咳嗽,稍稍受凉,病情立即加重,还总感到后背发凉,到了冬天,手脚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介绍找到我,切脉时,我发现他左寸沉迟而微,右寸浮紧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积。综合各种症状,我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患者连续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

    上好的肉桂一两,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细粉5克,加少许白砂糖,调匀。每日早上吃一次,连续吃10天。

    这粥看似简单,却能温通心阳,流通血脉,消散寒邪,对于寒性咳喘疗效特别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脚发凉,无论如何都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也可以服用肉桂粥,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就会大为好转。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火能克寒,对于虚寒型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补火,而心脏属火,只要。心脏功能强盛了,人体自然就不会有寒了。

    有人或许会问,单单一碗肉桂粥,就能将沉寒痼冷治愈?这又是什么道理?


    小时候家里点煤油灯,每当灯油用完时,我和弟弟都抢着给油灯加油。

    有一次,在抢着加煤油的时候,不小一心将油瓶打碎了,一瓶煤油泼了一地,弄是弄不起来了,关键问题是屋子里满是煤油味。母亲撒上一层草木灰,用扫帚扫了一遍,油少了不少,但被油浸润的地面,没法扫干净。为了防止煤油的继续挥发,弄得整个屋子都是煤油味,父亲用火柴点燃地上的煤油,很快熊熊大火燃烧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将地上的油烧干净了,屋子里的煤油味慢慢淡了下来。

    多年后学习中医,读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时,我便想到小时候地上煤油燃烧的场景。火是属阳的,油是属阴的,没有油,就无从谈火,当一大摊煤油倒在地上的时候,只需要一根火柴,就可以产生熊熊大火。

    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过肉桂粥,这碗粥,其实就如同地上的一摊煤油,而那几克肉桂粉,就好似燃烧的火柴,服用肉桂粥之所以能让身体感到暖和,其实就是粥在肉桂的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热量,热量在人体释放时,自然就不会感到冷了。单吃肉桂粉有没有效呢?也有效,但是力量很微弱,就好比一根火柴棒产生的热量一样,是非常有限的。单吃粥有没有效呢?那是没效的,就好比一大摊煤油,没有火来点燃它,是无法燃烧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熊熊大火。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常见的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配方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附子、肉桂两味药材。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附子、肉桂是补肾火的,这些大家也都知道。

    桂附地黄丸既然是补。肾阳,治疗肾阳虚衰,为什么还要以六味地黄丸作为基础方,而不是只用附子、肉桂来补肾火呢?

    这和煤油燃烧是一个道理,没有补肾阴的药作为基础,只用补肾火的药物,药力就无法持久,效果也会很一般。附子、肉桂只是一根燃烧的火柴而已,其实真正的热量来源在于补肾阴的药物——六味地黄丸。

    小时候喜欢爬山,老家屋后有一个很大的山洞,老人们都称之为“鸡蛋洞”,一次我问太爷,为什么山上的洞称为“鸡蛋洞”?

    太爷说:前些年,每逢夏天天气炎热,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几天就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山洞里夏天很冷,于是就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门为鸡蛋过夏天准备,于是大家都称它为“鸡蛋洞”,虽然这些年没用了,但大家叫鸡蛋洞习惯了,所以一直称这个洞为“鸡蛋洞”。

    太爷的话让我似信非信,为了验证其真伪,每逢夏天,我们常常叫上小伙伴到山洞里玩,看看洞内是否很冷。

    情况的确如太爷所说,夏天虽然洞外天气炎热,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簌簌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的丝丝缕缕雾气。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

    为了观察到冬天洞内的情形,春节的时候,正在下大雪,我和弟弟爬上屋后高高的山头,去看看鸡蛋洞是否依旧很冷。情况正好相反,冬天的山洞很暖和,我们呆在里面一会儿,就感到热燥,地面以及洞顶都很干燥。

    太爷说的没错,山洞果真是冬暖夏凉!

    学医之后看了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一直有些纳闷,春夏天气暖和,为什么还需要养阳?秋冬天气寒冷,却要养阴?难道春夏养阳不担心上火,秋冬养阴不担心体内湿邪加重?

    回想起小时候游玩山洞时的情形,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尤为深刻。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和地球是一样的。

    夏天虽然人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我们人体呢?

    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蒸腾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看看夏天的山洞,再想想夏天时我们的五脏,养阳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看看冬天的山洞,再想想冬天时节我们的五脏,他们也是出于温躁当中,养阴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来年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既然秋冬养阴,为什么冬季人们爱吃火锅呢?火锅中含有很多辛辣温燥之物,为什么吃完后,人感到很暖和,很舒服呢?这与秋冬养阴知否违背呢?

    秋冬季节,太阳距离地球较夏季远,地球上温度较夏季低,水分蒸发就少,空气中湿度就低一些,就干燥一些,所以我们就会感到嘴唇干燥,皮肤干燥,就需要摸护肤品来保养我们的皮肤,不然皮肤中的水分流失,人就好似干枯了一样。

    “秋冬养阴”,适当的补充体内的阴份,人就感到不会太干燥,就会舒适一些。但补阴是不是一定就能达到效果呢?这也不一定!就好比冬季,空气干燥,下几场雨,下几场雪,空气是不是就会湿润呢?这取决于太阳,如果下了一场雨,随后阳光很好,空气中湿度就会增加,如果只是下雨下雪,气温不升高,空气依然干燥。在上一章结束时,我们谈到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所以说秋冬养阴的时候,别忘了适当的补充阳气,这样人体阴份才能得到阳气的蒸腾,才能濡养周身,才会泉源不竭。

    这样来理解阴阳,理解补阴与补阳的关系,才会有深度。明白了这些,再来想一想,为什么冬天吃火锅后人很暖和,皮肤也很湿润,就很清楚了。因为吃火锅,喝热汤的时候,既补充了人体的阴份,也补充了人体的阳气,阴液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化为气,濡养周身。这也就是“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道理。

    但天天吃辛辣味较重的火锅行不行呢?那是绝对不行的,吃火锅能够补阳,吃火锅的目的是促进补阴,如果天天吃火锅,反而会伤阴,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人体阴虚加重。

    同样,秋冬养阴是不是每天应该多吃吃滋阴的、凉性的食物呢?也是不对的!

    有些人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了秋冬养阴,于是每天都吃上几个雪梨,喝冷饮,凉的酸奶,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寒湿体质。因为阴份得不到阳气的推动和运化,成了一潭死水,反过来伤人。

    上面这些道理可能有些枯燥,不太好明白,我们举个基本的养生常识。

    有句谚语:“东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说的其实就是夏季吃姜可以养阳,冬季吃萝卜可以滋阴,这就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最朴素实践。

    但因为冬季寒冷,养阴的同时,还要防止受寒;夏季天气炎热,养阳的同时,还要防止中暑。只有辩证的认识养阴与养阳的关系,才不会盲目的养阴与养阳。

    另外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些人体内阳虚阴盛,在夏季时容易感到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时养阳显得非常重要,但到了冬季,即使空气干燥,但这些人体内阴份并不亏虚,他们不需要过分的养阴,养阴反而会加重体内湿邪。

    有些人人体瘦弱,火邪偏重,夏天时反而需要养阴,防止中暑,养阳就显得不是很重要。到了秋冬季节,需要养阴时,养阴就尤为重要,不然这类病人就会感到特别干燥。

    不同的地域环境,其气候状况也有所不同,距离赤道近的地方,四季都很暖和,这时要注重养阴;相反,距离赤道远的地方,四季寒冷,就需要养阳,来抵抗寒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人类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也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即可。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些,再来谈养生,谈治病,才能活学活用,有的放矢。

    阴是死物,阳是动力,是能量,只有阳气的推动和温化,阴液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阴得阳生”才能泉源不竭,这不仅仅是养生和保健,是一种艺术,是道!

    人活在天地之间,人体内气机循环与天地是相通的,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到自然界,向自然界学习,对养生才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建议你找一个山洞,夏天和冬天分别去洞内看看,体会一下山洞的夏湿冬燥,站在山洞之中,就好比站在大地之中,也好似站在你自己的脏腑之中啊。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对我们人体而言,就好比是一个太极(人体如太极在《医间道》中有系统的阐述),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份,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份。

    当动到极限,阴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份的化生,只有阴份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人可以只喝水,不吃饭,活上一个星期,而且感觉还不是很坏,但让一个人整天整夜不睡觉,过不了两三天,人就会崩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动而生阳,生阳即耗阴,长时间的耗阴,就会阴份枯绝,身体自然就会受不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看长期失眠的患者,为什么满脸皱纹,为什么手掌纹路很乱,这都是阴份亏虚的表现,这是患者在想我们展示,由于长期失眠,阳不入阴,阴气得不到化生,体内五脏六腑阴液不足。

    那么失眠该如何治疗呢?

    很简单,引阳入阴,就能治好失眠!

    如何引阳入阴呢?就需要分析患者为什么阳不入阴了。

    1、有些患者经常心情烦躁,患者体内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扰乱心神,阳气被排斥于外,就无法入阴了。这样的病人只需要用清热的药物配上解郁的药物,就会有很好的疗效。栀子淡豆豉汤配四逆散,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2、有些病人体内寒湿较重,阳气入体后,无法推动大量的寒湿之邪,人就会感到很累,睡觉睡得累,就连做梦也是做很累人的梦;有的患者甚至描述,做梦时感觉双腿走路非常沉重,早上起来,好像一夜没有睡觉一样。这样的患者,需要温补阳气,促进阳气推动阴液的运行,只要阳气足了,推动有力了,睡觉就感到轻松了。附子理中丸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些患者属于阳气入阴的机制出现了问题,人之三阳为太阳、少阳、阳明。人之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由阳入阴,是由表入里的过程,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人卧气血归于厥阴肝,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的关键环节是由阳明到太阴的过程,这是有阳转阴的关键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障碍,阳气自然无法入阴,人也就失眠了。

    阳明指的是什么呢?阳明指的是胃。

    太阴指的是什么呢?太阴指的是脾。

    《素问·逆调论》中写道:“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什么胃不和会出现卧不安呢?

    因为阳气不能经过阳明胃,进入到太阴脾,阳不入阴,所以卧不安了!

    《灵枢》卷十之半夏汤,为《内经》仅有十方之一,专为不寐而设。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 “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治疗不寐之良方,功效显著。

    这里面的关键药材为半夏,半夏者,夏季一半,夏季到秋季,是大自然由阳转阴的过程,半夏生长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阳气正浓之时,正所谓“阳极生阴”,半夏归于胃经,禀赋有阳极生阴之气,是引阳入阴最好的药材。

    如果患者肝火较重,阳气是无法进入厥阴肝的,因为肝火排斥阳气所致,

即使用半夏引阳入阴,也只能使阳气处于少阴、太阴的境地,患者能入睡,但

比较浅,只有清泻肝火之后,人体才能深入熟睡。

    有一味药材叫夏枯草,此药于夏季暑气正浓之时,长夏季节成熟而枯萎,万物只有入秋之后才枯黄,而此药独禀天地之气,体前枯黄,意喻能将金秋萧杀之气提前,此物具有清肝火,散瘀结的作用,肝火得清,能吸引阳气入阴,所以

对于阳不入阴、肝火亢盛的病人,半夏配夏枯草,疗效特佳。

    家里电扇坏了,我自己打开电扇的外壳,研究了好久,也没能找出原因,电机好像没烧坏,保险丝没有断,似乎没啥问题,可插上电源线,就是罢工——不转。看来电扇得上“医院’’无奈中我只好将电扇扛到电器修理铺,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高招。听完我对电扇的“病情描述”,以及我对电扇的“治疗经过”,师傅也是拧下螺丝,打开外壳,然后,插上电源.直接用电笔测试是否有电。测试完告诉我,电扇没问题,电线断了!随后换了根电线,电扇就修好了。

    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电笔的测试,轻轻松松就判断出问题的所在。不得不服,隔行如隔山,我由衷地感叹谱。

    这个故事原本就该这么过去了,但随后几天的一件事情,使我对修电扇的经过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可以说是更深的感悟。

    一位老奶奶心慌、胸闷半个月,在医院救治,怀疑是冠心病,进行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都没见到明显异常,服用改善心脏供血的药物后,症状倒是有缓解,所以医院建议她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但老奶奶发病前身体一直很好,她自己觉得心脏没问题。如果心脏真的没问题,长期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是不是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呢?老奶奶一边服药,一边找机会咨询其他的医生,希望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后来,老奶奶找到我,将检查及治疗经过详细地说给我听,希望我能帮助她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一边听着老奶奶的话,一边切脉。

    她的左寸浮取细弱,沉取有力,舌下静脉也没有曲张,嘴唇颜色还算正常,这都不像心脉淤阻的情况。

    “最近大便怎么样?”我询问道。

    “别提了,上次吃东西凉了胃,这半个月肠道一直不太好,肚子总是隐隐作痛,每天大便三四次。”老奶奶开始述说起大便的事情,“也怪,每次拉稀便之后,心里总觉得空空的,就开始心慌了!”

    老奶奶的病情描述,使我想起来几天前修电扇的事情,电扇是因为电线断了,所以才不转,这位老奶奶则是因为肠道受寒,手太阳小肠经收缩,影响到了心脏的气血供应。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上说:“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牖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心与小肠是表里关系,这里的“入缺盆,络心”,就是小肠经与心经相连的证明。

    小肠经受寒会引起心脏病?

    老奶奶的小肠受寒,寒性收引,导致小肠经脉不畅通,小肠与心的表里联络通道受到阻断,心脏得不到小肠输送的经气,自然会感到心慌。腹泻之后,小肠经的经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原本无罪,只是替小肠受过罢了。

    只针对心脏的治疗,采用活血通经的药物,其实除了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之外,对疏通小肠经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所以也有效。但疾病的起因是肠中有寒,肠寒不能解决,则小肠经脉就会长期受困,这不是单纯服用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能够解决的。就好似前面修电扇的故事,修理电线才是关键,针对电机进行修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想通了这些道理,我就耐心地向老奶奶讲解,她为什么心脏会不舒服,应该如何来治疗,今后应该如何来预防,饮食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等。
    老奶奶听完我的讲解,非常高兴,长舒了一口气:“我就说我没有心脏病,这下放心了,那你就将我的肠道治好吧!”
    我建议她服用附子理中丸,平时吃点桂圆肉,一周后老奶奶告诉我,大便正常了,心也不慌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一点儿没有吃,感觉挺好的。
    一个被怀疑心脏病,建议长期服药的患者,就这样痊愈了!

便秘会引起咳嗽?

    五脏之中除了心与小肠相表里外,还有肺与大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通过前面谈到的心与小肠相互影响,我们可以类推,其他相表里的脏腑也是有关联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肺与大肠相表里。当人体肺火较重时,肺火下移于大肠,。大肠热毒过重,就会出现大便干结,甚至便秘。这样的病人很多,平时只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就容易诱发。此时,服用一些降肺火的药物,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桑叶质地很轻,属于清轻之品,能够走上焦,清肺火。因肺火导致的便秘,用桑叶泡茶喝,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样的病人,除了大便秘结外,还伴随有头皮屑多、毛发干燥、咽喉干燥、鼻腔干燥等表现,通过这些伴随症状,就可以判断出便秘是由于肺火过亢,影响到了大肠的传导功能,导致便秘的产生。

    同理,大肠传导失常,也会影响到肺气的敛降,长期便秘的患者,肺气敛降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容易出现肺气上逆。这样的病人,受凉之后,就容易咳嗽,而且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此时,泻大肠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我治疗过这样一个典型病例:患者陈某,女,75岁,大便干结十余年,咳嗽一周。

    她是十余年来,长期便秘,大便一周一次,干结如羊粪,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心慌,心悸。在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三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病人是明显的裂纹舌,剥脱苔,右寸浮实而紧,沉取有力,右关尺间郁涩,左关郁涩。

    这位患者是长期大便不通畅,大肠脉实,导致肺气不降,郁积化火,灼伤阴液,体内阴液亏虚,再加上感受寒邪,肺气宣发肃降更加失调,气机上逆,所以才咳嗽不止。治疗当以养阴通便,兼解表寒为主。

    我给她开了一个中药方,兼用玄参、麦冬、火麻仁等,患者才服用一剂,就解出大量干结的大便,咳嗽好了一大半,服用三剂后,咳嗽痊愈。这个案例就是通过表里关系来治病的。

    其他脏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五脏属阴,藏而不泻,六腑属阳,泻而不藏。浊邪停留于五脏,容易出现藏而不泻的状况,只有通过通泻六腑,以表治里,才能排泄五脏积蓄之邪气。

    泻大肠可以治疗肺中浊邪。

    泻小肠可以治疗心中浊邪。

    泻胆腑可以治疗肝之浊邪。    .
    泻膀胱可以治疗肾之浊邪。

    降胃气可以治疗脾之浊邪。

    临床上经常看到医生对黄疸型肝炎的病人采用疏肝利胆的治疗法则,这就是通过泻胆来治疗肝,如果不从胆人手,只是从肝来用药,那么肝中的邪气就没有出路,治疗就会进人死胡同。

    治疗肾病病人,医生会从膀胱人手,因为只有小便通畅了,肾脏的毒素才能被排出。慢性肾病患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会出现异常,它们只有在小便通畅了之后,才有可能转为正常。没有哪个病人膀胱都排不出尿了,肾脏还是好的。

    治疗脾脏的疾病,需要从胃人手。当脾脏被痰湿所困之后,脾脏的升清功能就会减退,运化功能也会减退。而健脾的同时,通过降胃泄浊,有利于痰湿从肠道排泄出来,只有胃的降浊功能正常,脾的升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中焦气机才能有升有降,中焦如沤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之土才能化生万物。

    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治疗五脏疾病时,就需要兼顾六腑,考虑六腑的功能是否异常,从六腑人手,清泻五脏的浊邪,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泻腑来治脏,实证如此,虚证则需要针对亏虚的脏腑,补充气血。如果虚证还用泻法,还是来泻大肠,那五脏会更加亏虚,瘸隋会更加严重。

油灯的故事——虚证的诊断与治疗(一)

    心血不足的治疗

    多年后上大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每每讲到心主血脉,心属火,体阴而用阳,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都是心脏的模型,好比读初中时的煤油灯一样,煤油灯装的是油,通过油的燃烧产生火光;心脏主血,心脏内流淌的是阴血,但这些阴血却能让心脏产生心火,化生阳气。

    如果煤油灯没有油了,灯是无法点燃的;同理,如果心血不足了,心火就会衰微,就会产生心悸怔忡,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这样的人做心电图检查,就会发现心律失常。

    油灯没有油了,我们知道要加油,这样才能继续点灯,同理,心血不足了,出现上述的不适之症,我们就应当补养心血。

    一、心血不足导致心律失常时,就需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临床上常用归脾汤,组方为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炙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的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能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使心气虚得补,气能生血,从气治血;当归、龙眼肉能补养心血;酸枣仁、茯苓、炙远志能养心安神;木香能理气醒脾,使其补而滞。全方共建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心脏气血不足的病人,除了喝归脾汤,也可以买中成药归脾丸吃,效果也是一样的好。浓缩丸的话,每次服用8丸,每天服3次即可。此药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最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等症。因为此药补养心脾,能够增强脾脏的统血能力,因此对于各种虚证所致的出血,均有效用。临床上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窦性心动过缓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均有效用。

    二、如果心脏气虚重于血虚,阳虚重于阴虚,就要服用柏子养心丸。此药由柏子仁、党参、炙黄芪、川芎、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炙甘草、朱砂组成。可补气,养血,安神,主要针对心气不足、心阳虚寒的患者,症见夜寐多梦,心悸易惊,神疲气短,健忘盗汗,身体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略数等。但由于此方中温热药偏多,所以燥热心烦者、肝阳上亢等有热象者均不宜服用。

    三、如果心脏血虚重于气虚,阴虚重于阳虚,出现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状,可以服用天王补心丸,此药由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制)、酸枣仁(炒)、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组成,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功效。

    四、如果心脏阴血亏虚较盛,导致虚火亢盛,出现胸中烦热、心悸不宁的症状,就需要选用朱砂安神片,此药由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心养血,镇静安神之功。

    上面,我分四种情况将心血不足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而当疾病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只要平日注重食疗,就可以解决问题。

心怕咸,肾怕肉,血管怕激!这样艾灸可保养全身器官

心怕咸,肾怕肉,血管怕激!这样艾灸可保养全身器官

很多人不知道,五脏六腑的正气构筑起了身体的防御系统,其实也就是人体的免疫力。

所以把五脏六腑调理好了,就等于是给身体建造了一道坚固的城墙,这样你才会身强体健,百病难生。

我们的身体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零件”正常工作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任何一个“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危害生命。

一、心脏怕咸!

盐分过多,会加重心脏负担

我们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如果钠摄取过多,会造成体内的水滞留,血管内压力升高,阻力增大,加重心脏的负担。

所以心脏不好的人,吃得太咸会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心衰的患者,需要控制盐的摄入,还有水分的摄入。

除了食盐,味精、酱油中也含有盐,使用过量,都会导致摄盐量超标。建议一天吃盐控制在6克以内。如果吃菜过咸,别忘了多喝白开水。

养心艾灸穴位:心俞、厥阴俞、膏肓、膻中、中脘、神门、内关、足三里。

二、胃最怕寒!

胃部受冷,引起收缩痉挛、绞痛

胃寒在中医是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症状。

主要是因为:脾胃阳气虚衰;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导致阴寒凝滞胃腑。

寒冷之物会引起胃肠的不适,是因为寒冷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影响食物透过消化道的黏膜化生为血液。胃痛、腹部不适,消化能力降低,这时进食生冷食物就会引起或者加重胃部不舒服症状。

建议: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食物不要直接入口。推荐芋头羊肉汤保暖护胃。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等多种成分,与羊肉搭配,是一道养生良品,有健脾暖胃的功效。

暖胃艾灸穴位:胃俞、命门、中脘、神阙、足三里。

三、肾脏怕肉!

蛋白质过量,当心累坏肾脏

经常应酬,大鱼大肉,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超标。长期的高蛋白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使肾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蛋白质并不仅限于鸡蛋、牛奶,各种肉类、海鲜以及豆类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当你热衷于食用高蛋白食物,又或盲目补充高蛋白营养品时,当心别累坏了肾脏。

建议:1、一般每斤猪肉含84.5克,每斤牛肉含100.5克蛋白质。另外,在鸡蛋、牛奶以及豆制品中都含有蛋白质,所以这样计算下来,每天吃肉不要超过4两。2、多吃山药。

养肾艾灸穴位: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

四、肝最怕胖!

脂肪肝,危害身体健康

肥胖容易引起脂肪肝,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肝纤维化,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研究发现,肥胖的人的肝脏的老化非常明显。平均而言,体质指数(BMI)每增加10,肝脏的“年龄”就会增加3.3年。

建议控制饮食加上合理运动,当意识到自己体重超标之后,就开始在保证三餐合理的情况下,控制饮食,制定完善的计划表,分阶段有步骤减少体重。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大多数药物都需要经肝脏代谢,由此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也很高。所以,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其不良反应,不要擅自用药。

各种肝炎、肝功能异常及脂肪肝等均可按摩或艾灸这些穴位: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下脘、天枢、气海、肝俞、章门、乳根、气冲、膈俞、膻中、巨阙、脾俞、三阴交、胃俞、不容、肾俞、照海。每天2-3个,依次循环使用。

五、血管怕激!

血压波动大,易发生意外

情绪变化时,血压波动性增大,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身就比年轻人差,所以出现脑出血等意外的几率更高。

所以我们都要早休息,少熬夜。因为熬夜时,不止你自己,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

平时还要多吃点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这八大食物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弹性。

活血化瘀、保养血管艾灸穴位:心俞、膈俞、膻中、气海、合谷、内关、血海、三阴交、太冲。

六、肠道怕忍!

肠毒有害物质再次吸收

大便中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不能长时间滞留于体内,正常人每天都需要排便一次。憋便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大便不及时排出,水分就会被肠道反复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排。

肠毒乃百病之源!长期便秘,会使大量便渣会滞留在肠道内腐烂、大量毒素和有害菌被肠道反复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人体各部位,成为我们健康和美丽的罪魁祸首!

建议:排便不要忍。晨起和早饭后是排便的好时机,这时千万不要忍。此外,喝水也不要忍。

排肠毒艾灸穴位:天枢、大横、大肠俞、支沟、足三里、上巨虚。

七、肺怕烟!

吸烟患癌风险高

长期吸烟、长期身处二手烟环境、工作中长期接触烟雾灰尘等的人群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之中的成年人,肺癌发病率会提升20%-30%;心脏病的发病率会提升25%-30%。儿童则更加岌岌可危!

清肺艾灸穴位:大椎、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太渊、列缺

八、眼怕累!

眼劳累,牵连五脏六腑

眼睛可谓是最“娇弱”的器官,在扛累方面,眼睛是最不能装的。中医有“累从眼入”的说法,眼睛过于劳累,也会牵连五脏六腑,出现诸如头痛、失眠、烦躁、恶心等疲劳症状。

建议平时看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每隔45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左右。每日闭目温灸眼部5分钟,慢慢适应延长。

养眼艾灸穴位:光明、风池、养老、合谷、曲池。

九、耳怕冷!

流经血液少,能量少

耳朵是一个怕冷的器官,这和它的“瘦”有关系。

耳朵薄薄的皮下面是软骨,几乎没什么脂肪。再者,耳朵分布的是末梢毛细血管,流经的血液少,能量和热量少。所以,冷风一吹耳朵就哆嗦了。

艾灸保养:灸大椎、阿是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