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徐志摩,放弃金岳霖,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对爱情的独到见解

 昵称413468 2019-07-23
梁思成与林徽因

偏见,使我们常常忽略事物美好的另一面。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林徽因,一直是文章中消遣的对象。对于林徽因的才华以及文学与建筑上的成就,大多是认可的,可关于林徽因的爱情,看法却褒贬不一。

在这些“褒贬不一”中,如果抛开“偏见”,恰是大部分人在爱情中欠缺的东西——理性、责任与节制。

在那个年代,自由与民主犹如新生,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受社会礼教的束缚,是难以想象的。大环境的冲击,小圈子的包容,使得围绕林徽因的几段感情显得不同寻常又在情况之中。

何况即便在当下,作为才貌双全的女子有众多追求者,也是平常的,而婚后遇见可以短暂扰乱内心的人,也并不少见。

梁思成与林徽因

但重要的是在爱情中不盲目,理性选择婚姻,在婚后节制自己的情感,对家庭爱人负责,才是最难得的。而在偏见之下被忽略的,正是林徽因在爱情中的“一闪亮”。

01

对于爱情中的理性,如果我们不好分辨的话,那相对于理性而言的感性,也就是在爱情中盲目,却是显而易见的。

爱情中的理性,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自己想要是什么样的爱情。

大多数人在面临选择时,很容易忽略这一点。恰因如此,才导致出现很多人在婚后的种种不和与屡屡失望。

或许,有些人也问过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给出的答案看似是很能服人的:“为了完美的爱情,为了幸福的婚姻”。

但如果再深入的想一下,什么是完美,怎样才能幸福,却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

林徽因在爱情中,却给出了参考的答案:完美并非优秀的人与浪漫的事,适合自己并节制自己的情感才能让婚姻更为长久。

林徽因看似才情四溢的外表下,隐含在心的却是传统保守的爱情观,也或许正是这种观念的促成,婚姻才更为长久。

她需要的爱情是与婚姻生活挂钩的,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横溢,更应是踏实可靠与安全的体现。

这种思想的产生源于林徽因原生家庭的影响。林徽因的母亲14岁以填房夫人的身份嫁入林家,婚后共有3个孩子,除了林徽因以外,其他均半路夭折。在那个香火传承高于一切与重男轻女思想浓重的年代,林徽因母亲的家庭地位是不高的,随着林长民再次娶妾穆桂林,对其疼爱有佳,林母至此备受冷落。

02

徐志摩的爱是炽热的、浪漫的,正如他在【离婚公告】中所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存乎于精神层次的爱,着实浪漫,但与现实生活过于脱节,很难给人踏实的安全感,这与林徽因心中想要得到的爱情与婚姻是矛盾的。

出于对林徽因极致的热爱,他抛弃了妻子(张幼仪刚产二子)。之所以把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归结为热爱,是因为“不顾一切”的做法是不理智的,让人惊悚。

徐志摩

为此,林长民(林徽因之父)曾替惶恐失措的林徽因给徐志摩回过信: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

徐志摩抛弃妻子的做法,虽说一部分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抵触,另一部分又是出于林的热爱,但对张幼仪带来的伤害,是不可否认的。对婚姻不负责任的冲动表现,也触碰到林徽因对爱情与婚姻的底线。

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梁从诫(林徽因之子)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徐志摩是在母亲随外祖父旅居伦敦时认识她的,那时她只有16岁,还是一个中学生。当时对她来说,已结婚成家的徐志摩只是一个兄长式的朋友,不是婚恋对象。破坏另外一个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

满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的她,难以新派到毫无顾忌地爱上比之大七八岁且有家室的男子。直至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对胡适说过:“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便徐志摩爱的忘我,但不是林真正想要的,那这段爱情,断然没有触碰的理由。

这正是林徽因的聪明之处,也是理智的表现。

03

林徽因婚后遇到金岳霖,在交往中产生了一丝别样的情愫,这乍一看像是婚外情的前兆,可能否真正导致“婚外情”,还取决于当事人的做法。

金岳霖

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人在婚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甚至部分家庭婚姻走向破灭也源于此。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从《安娜·卡列宁娜》到《失落园》,从《廊桥遗梦》到《包法利夫人》,关于婚后遇到爱情如何解决,一再被探索着。

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有的人会选择放纵自己的情感,有的人会选择毅然追求所爱,甚至有的人还会幻想着“两全其美”,但林徽因的做法,却是值得称道的。

与爱人坦诚心中的纠结,没有隐藏。节制心中的感情,对得起家人与家庭。这就是林徽因对婚姻的原则与底线: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

在《林徽因书信集》中,对正陷于婚外恋情之中的沈从文,提及过自己的看法:

不过我同你有大不同处:凡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的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

婚姻制度要求人们服从道德和规范,横溢奔放的情感或许会让人性骚动,但脱离道德与制度的保护,这种爱情怎能长久。想要得到婚姻制度的好处,踏实与安全,就要承受婚姻制度的制约,必须节制情感;若放纵自己的情感,就无法享受制度带来的安稳。

而她想要的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

在书信中林徽因还写到:

“任性到损害旁人时如果你不忍,你就根本办不到任性的事(如果你办得到,那你那种残忍,便是你自己性格里的一点特性也用不着过分的去纠正)。”

所谓的任性,指的就是情感的放纵,而婚后的情感放纵总是以伤害他人为前提的。如果心存善意,在乎责任,就不会导致婚外情的出现。但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上“任性”,那就是残忍的。对于林徽因而言,她是万万做不到的。

梁思成与林徽因

04

最终,历经种种情感的“坎坷”,林徽因与梁思成携手白头。

林徽因爱梁思成吗?

林徽因很爱。

林徽因婚后也一直爱着梁思成吗?

爱,并且这份爱愈加沉重,因为在这段爱情中还包含着责任。

梁思成在婚前曾问过林徽因:“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